SCôP Conversation | 拍下照片就是创作的终点么?
摄影一般指的是框取的动作,照片是最直接的观看对象,但有许多艺术家们并不把直接成像的照片当作创作终点,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对照片进行二次改造,这些因此诞生的作品,有的改变了画面语义,也有的赋予了图像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中国,有许多人做过这样的尝试。2014年,河南艺术家孙彦初改变了之前直接摄影式的创作手法,他从古玩市场上收集了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老照片,然后通过拼贴和绘画,篡改了老照片原有的叙事。
这个系列名为《虚构集》,作品里的粗粝气质延续了孙彦初一贯的美学。他的手法就像孩子在教科书上的涂鸦,带有本能的改造冲动,但他的涂抹并非是完全随意的,而是有意识地去瓦解真实的权威。孙彦初把对照片的理解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历史经验相结合,建立了新的叙事。
孙彦初用的是绘画手段,而另一位艺术家蔡东东则把照片和其他物件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系列类似摄影雕塑的作品。
2014-15年间,蔡东东收集了许多老照片,然后用多种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如嵌入箭头、镜子、相机镜头,翻转图片,在相片上打孔、刮擦等等。他对历史档案照片有着特别的兴趣,照片在被解剖后产生了新的语义。在蔡东东眼里,它们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可触摸的实体,它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通过解构照片,蔡东东重新介入了历史影像。凭借材质特性与位置,物体与图像在互相套嵌中产生关系,陡增出了弦外之音。它们幽默、轻松,时而又惹人遐想。
2015年前后,摄影家韩磊制作了一系列光栅作品。光栅这种材料是一种过时的科技,曾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一张照片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看体验。但它不靠电发光,而是通过光的折射。通过挖掘材料特性,韩磊赋予生活影像简单的丰富性,在平面上建立了运动影像的效果。“我想用这种传统的陈列方式,在平面上实现一种电影的效果。”韩磊说。这些拥有固定实体和流动效果的光栅作品,简练地连接了摄影观看中的主体与客体,创造了一场视觉游戏。
一个年轻女子的肖像,光栅影像,2014
摄影组合“鸟头”(由宋涛、季炜煜组成的摄影小组)一直以来都以影像作为基础进行创作,但方式并不局限于拍摄。他们用裁切、装裱、拼贴、涂鸦、书法等方式,将自身的成长和情感和照片融为一体。
“这一类尝试其实更像绘画和音乐的制作,你可以很轻松地在很多材料里随意跳来跳去。传统摄影的思路,就很难去做这样的尝试。这种轻松直接,到最后产生一种低幼的感觉,是我们很感兴趣的。”鸟头成员季炜煜说。
鸟头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一种轻松自在的实验。这些照片在物化后被注入了活力,然后脱离了图像,成了生活里肆意妄为的一部分。这里,摄影只是一个连接点,它可以连接任何东西。最终呈现的作品更像是“装置”,鸟头十分注重作品在空间中的呈现,他们的创作时常以矩阵的形式排列,相比单张照片,这样的集合更注重上下文关系,图像在对照中生成一个整体的视觉传达。
我们可以认为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但无疑,他们的作品都有对观看和图像信息内核的反思,这些艺术家一边将摄影作为他们的主要创作语言,一边也认识到了摄影的局限性,并拒绝成为摄影的仆从。在内在和外延上,他们拓展了摄影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