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励他人
当了老师后才发觉,激励他人是一件顶难的事。
对于00后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拥有比当时的我们更便捷的资讯、更多样的娱乐方式与更多元的观念。在这些观念中,安于现状、希望平平凡凡地过一生是许多同学信奉的人生信条。
信奉这些信条的学生会表现出这样一些典型行为——无论老师、家长怎么为他们的学习、为他们的未来着急——他们都用“无所谓”的态度应对。
我们来看两段对话:
对话一
教师与家长:现阶段的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有更多的选择。
学生:我看过一个调查报告,世界上80%的人都是普通人,他们会平淡地度过一生,我觉得这样子也很好啊。
对话二
教师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是你的主业,学习能力对于你的未来很重要。
学生:老师你说的不对,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快乐的吗?我觉得我现在很快乐,这样就好了啊。
你看,无论老师与家长多么着急,多么为他们考虑,他们总能找到理由反驳甚至说服你——只要过得快乐,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也很好。
面对这样的态度,老师与家长往往无可奈何,随之而来的是程度更深的忧虑与焦急。
但其实,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会发现:
老师与家长是站在“过来人”的视角上对学生进行“说教”,我们向他们传递这被我们的亲身经历证明过的”真理“,并觉得不听我们教育的人不可理喻;
可学生只是从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由于缺少了“亲身体验”这一环节,他们无法理解老师与家长口口声声讲授的人生道理,相反地,他们把这种道理当成无趣的人生指南——颓废、丧气、安于现状才是他们推崇的更酷、各有个性的生存方式。
写到这里,我们或许有些绝望,面对这样的学生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必须将他们交给“时间”去评判,等待他们经过“亲身体验”后自己顿悟人生的道理?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这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无法激发那些就是不愿意上进、因为缺少“亲身体验”而不愿用功学习的人。
毕竟,让努力者上升,让堕落者坠落,这才是公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