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易复发,难治愈。
引自参考文献
遗传易感性、日光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是黄褐斑三大主要发病因素,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均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生。
- 遗传易感性:多见于Fitzpatrick分型Ⅲ~Ⅴ型深肤色人种,约40%患者有家族史,容易出现治疗抵抗,迁延不愈。
- 日光照射:日光中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蓝光直接刺激黑素细胞合成色素;紫外线导致基底膜带损伤,使黑素进入真皮,弹性纤维变性,引起皮肤光老化,并诱导黑素生成。
- 性激素:妊娠、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治疗可诱发和加重育龄期女性黄褐斑。
此外,睡眠障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烹饪等热辐射接触、甲状腺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肝脏疾病等也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
-02-
鉴别黄褐斑,这4种病常“以假乱真”!
临床上,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黄褐斑。联合玻片压诊、Wood灯等无创检测技术则可进一步分期、分型。
黄褐斑临床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稳定期活动期:近期有皮损面积扩大,颜色加深,皮损泛红,搔抓后皮损发红,玻片压诊大部分褪色;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见表皮基底层较多高折光的、树突多且长的树枝状及星爆状黑素细胞,真皮浅层可见数量不等的中等折光的单一核细胞浸润,部分可见高折光的噬色素细胞。稳定期:近期皮损面积无扩大,颜色无加深,皮损无泛红,搔抓后皮损不发红,玻片压诊大部分不褪色;RCM下见表皮基底层较少的树枝状黑素细胞,树突较活动期黑素细胞缩短,星爆状黑素细胞较罕见,真皮浅层浸润的单一核细胞减少。①单纯色素型(M型):玻片压诊皮损不褪色,Wood灯下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颜色对比度增加;②色素合并血管型(M+V型):玻片压诊皮损部分褪色,Wood灯下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颜色对比度增加不明显。该分型对治疗药物及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此外,根据色素所在位置分2型:表皮型(表皮色素增多)和混合型(表皮色素增多+ 真皮浅层噬黑素细胞);根据皮损发生部位分3型:面中部型、颊型及下颌型。1.炎症后色素沉着:继发于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淡褐色、紫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沉着斑,局限于皮肤炎症部位,界限清楚。根据既往有炎症性皮肤病史及随后出现的色素沉着可鉴别。2.褐青色痣:好发于20~30岁青年女性,临床多表现为对称分布于双侧颧部及颞部的圆形、散在不融合灰青色斑点。RCM下表皮基底层色素含量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胶原纤维束间可见散在、细长的、高折光的树突状黑素细胞。
引自公众号:医美房林医生
3.太田痣:常于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发生,临床多表现为单侧分布于颧部、颞部、眼结膜的深青色融合性斑片。RCM下表皮基底层色素含量大致正常,真皮中部可见中等数量的高折光树枝状黑素细胞或形态不一高折光黑素细胞团块。
引自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激光治疗太田痣
4.黑变病:可有长期焦油、劣质化妆品等接触史或炎症性皮肤病史,早期临床表现为红斑、脱屑等皮炎样改变,久之出现网状或弥漫性色素沉着,常呈灰色,伴毛细血管扩张,皮疹常累及面颈部,也可泛发。RCM下表真皮交界模糊,部分基底色素环消失,真皮浅层见数量不等的高折光噬色素细胞及中等折光的单一核细胞。
-03-
为什么会长黄褐斑?防晒真的很关键!
黄褐斑以减少黑素生成、抗炎、抑制血管增生、修复皮肤屏障、抗光老化为指导原则。避免诱发因素,注重防晒,配合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功效性护肤品、美白类护肤品,结合临床分期与分型,联合系统及外用药物、化学剥脱、激光和中医药治疗。1.活动期:避免光电治疗及化学剥脱术,应选择基础治疗配合系统药物治疗。①氨甲环酸:可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减少黑素合成,同时抑制血管增生,减轻红斑;可口服用药,250~ 500mg/次,每日1~2 次,用药1~2个月起效,建议连用3~6个月;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月经量减少等,既往有血栓、心绞痛、卒中病史者禁用;②甘草酸苷: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白三烯等炎症因子产生,以达到抗炎作用;可静脉滴注,40~80mg/次,2次/周;不良反应包括低钾血症、高血压和极少见的横纹肌溶解;③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能阻止多巴氧化,抑制黑素合成,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推荐维生素C 0.2g/次,3次/d,维生素E 0.1g/次,1次/d;④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分子中巯基可通过与酪氨酸酶中铜离子结合抑制其活性,减少黑素生成,可口服或静脉滴注,常与维生素C联用。
- 外用药物,包括氢醌及其衍生物、维A酸类、壬二酸、氨甲环酸。
(1)氢醌及其衍生物:为黄褐斑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常用浓度2%~5%,浓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强,但皮肤刺激性也越大。通常每晚使用1次,治疗4~6周可有明显效果,6~ 10周效果最佳,好转率可达38%~72%。熊果苷和脱氧熊果苷是氢醌的葡萄糖苷衍生物,局部使用刺激性比氢醌小,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2)维A酸类:临床上常用0.05%~0.1%维A酸类软膏或凝胶,每晚1次,疗程约6个月;可出现皮肤干燥、红斑及瘙痒、烧灼等不良反应;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3)壬二酸:临床上常用15%~20%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6个月。1%~5%患者可出现瘙痒、烧灼、针刺和麻木感,<1%患者可出现红斑、干燥、脱屑,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4)氨甲环酸:临床上常用2%~5%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4周。局部使用刺激性比氢醌小,不良反应包括红斑、干燥、脱屑等。适用于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大部分外用药物对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需配合使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功效性护肤品。2.稳定期:在系统及外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果酸化学剥脱术、光电等综合治疗。(1)化学剥脱术:常见的化学剥脱剂包括果酸、水杨酸、复合酸等,其中果酸焕肤是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的有效辅助方法,通过促进角质形成细胞更替,加速黑素颗粒从基底层到角质层的转运及排出,减轻色素沉着。一般以20%为起始浓度,可增至35%,每2周1次,4~6次为1个疗程,第4~6周效果较为明显。
果酸焕肤
(2)光电治疗:主要包括Q开关激光、皮秒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射频及强脉冲光等。
- 单纯色素型(M型):①Q开关激光:常见波长有694nm、755nm和1064nm,2 ~ 4周1次,治疗6 ~ 10次;②皮秒激光:脉宽更短,对色素的机械性破坏能力更强;755nm皮秒翠绿宝石激光可在表皮形成激光诱导的光破坏效应并刺激胶原蛋白合成,在祛除色斑的同时改善光老化,多角度治疗黄褐斑;③非剥脱点阵激光:常见波长有1450nm、1540nm、1550nm和1927nm,非剥脱点阵激光靶色基为水,治疗时可不破坏角质层,直接穿透表皮作用于真皮,同时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 色素合并血管型(M+V型):倍频Nd:YAG/高能磷酸钛氧钾晶体(KTP)激光(波长532nm)、脉冲染料激光(波长585nm或595nm)、强脉冲光(波长500~1200nm)针对色素的同时可改善毛细血管增生;每月1次,3~5次为1个疗程。
3.黄褐斑伴雀斑、褐青色痣等合并症:应改善黄褐斑后再考虑治疗其他合并皮肤病。
-04-
除了积极治疗,这5点也很关键!
1.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日照,减少烹饪热/职业热接触,避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避免服用引起性激素水平变化的药物及光敏药物;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
2.修复皮肤屏障:黄褐斑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受损。研究表明,透明质酸是维持皮肤水合作用的重要成分,并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细胞间脂质成分,对维持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3.防晒:应贯穿黄褐斑的整个治疗过程。物理防晒外,建议长期使用日光防护指数(SPF)≥30、UVA防晒指数(PA)+++的广谱(UVA + UVB + 蓝光)防晒剂,对控制黄褐斑的发生发展更有效。每2小时涂搽1次,每次2mg/cm2,以减少由日光照射引起的色素增加。
4.美白类护肤品:含甘草提取物、左旋维C、4-N-丁基间苯二酚、白藜芦醇、谷胱甘肽、鞣花酸、桑叶提取物、芦荟素等成分的美白类功效性护肤品可用于黄褐斑的治疗。5.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可能诱发或加重黄褐斑的相关慢性疾病。参考文献:
[1] Passeron T. Melasma pathogene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 an overview of the latest research.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3 Jan;27 Suppl 1:5-6.[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 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 54(2):110-115. doi:10.35541/cjd.20200900
本文首发:医学界皮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