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艺】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
一
林凤眠像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抒情·传神及其他
编辑同志:收到你们的信,知道有些读者要我谈一些关于我的创作生活和体会。我是一个绘画工作者,要我画似乎倒容易,要我写,我就感到不知从何谈起。是的,我画了许多风景和花鸟,这些作品,是我个人多年来在创作过程中的试探,也许像许多人说这里有我的风格,但这些都不能说是成熟的作品。
《仕女与静物》67x67cm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山村里,对山上的树,山间的小溪,小河里块一块的石头,既熟悉又喜爱。童年的时候,我有时总在小河里捉小鱼,或树林中捉鸟,养一些小鱼和八哥,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因为这个缘故,也许我就习惯于接近自然,对树木、崖石、河水,它们纵然不会说话,但我总离不开它们,可以说对它们很有感情。我的故乡的风景,现在想起来,并不是特别美丽,只要是多山有小河的地方,祖国到处都有,我离开家乡多年了,40年没有回去过,但童年的回忆,仍如在眼前,像一幅一幅的画,不时地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十分清楚,虽隔多年,竟如昨日!
我想也许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村里,对大自然的爱好,成为种习惯,不管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只要能从车窗中望见外面,不管怎样的景色,也许看来是最平淡的东西,在平原上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河,铁路旁边的一沟水,水里有许多水草或荷叶,我永远不会感到厌倦。我最怕夜车,黑夜里看不见外面,如果睡不了那就比什么都难过了。我喜欢看电影和各种戏剧,不管演得好坏,只要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对我总是有趣的。我想由于这种习惯,也许就因此丰富了我对一切事物和自然形象的积聚,这些也就成为我画风景画主要的源泉。
你们问我:“怎样对细碎的自然景象进行概括和提炼,突出特定对象的特性,达到传神的境地?这一问题我更说不出来了,因为我作画时,只想在纸上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来。我很少对着自然进行创作,只有在我的学习中,收集材料中,对自然作如实描写,去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创作时,我是凭收集的材料,凭记忆和技术经验去作画的,例如画西湖的春天,就会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绿柳长堤,而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东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许多想不起来的,也许就是无关重要的东西了,我大概就是这样去概括自然景象的。
文章摘抄自《林风眠谈艺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