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聊聊神笔马良,忆忆童年(文末附有电影视频)

今天在微博看到了一期关于《神笔马良》的幕后故事,看了后,很有感慨,我还和朋友闲聊了一会儿,决定书于文字,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这期内容。

神笔马良的故事,从小我没看过动画,只在我姐我哥他们的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看的,当时觉得非常好玩。那个年纪的我,一度曾特别想拥有那样一支有神笔,如果有了神笔,小时候的乐趣那就多了去了。然而这也只能是个“白日梦”,也是很无奈的事。

小时候的我,还有个习惯,每当新学期领回新教材,我会第一时间从头翻到最后,特别语文和社会这两本,把里面的故事性内容先行看掉。那个时候起,就特别喜欢含有古代元素的故事,一直到如今也还是。

这部电影的真名其实只有两个字《神笔》,只因马良是其中的主角,逐渐地人们便以《神笔马良》来称呼它。这部电影诞生的年代算是很早了,1955年,刚刚建国没多久,据说那个时候上海美术制片厂还未正式成立。在那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创建这样的一部动画电影,虽然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长,但即便今天来看也还是真的很了不起。

那么,这部电影有何了不起的地方呢?

首先,主要是技术上的。那个尚未应用计算机特效的年代,所谓的动画,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手工绘制加雕刻的。《神笔》这部电影就运用了手工刀刻,甚至还动用了机器,比如车床。他们要先把基本的形车出来,再由人工去雕刻,这里面又涉及到绘画当中所需的雕塑专业,实际上它汇集的整个美术的部分是非常得广的。

其次,《神笔》电影厉害还主要在于它把二维和实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每次马良画过一个事物后,那个事物就成真的了,要表现这点真的很不容易。举个例子来说,电影中一个情节片段,马良路过水田,看到一户上了年纪的农民爷爷正在水田耕作,累倒在田里。马良他当即画了一头水牛,然后就用水牛来耕作。要表现这一段,首先把牛的造型先画好,然后这个牛的造型通过马良的笔逐格呈现在山体之上,然后就是需要用实体按照这个造型去做一头牛,做完这头牛后同时也要用定格把它拍完,最后再把做的牛合成到原来这个山体前面去,这样牛就“活”了,动了起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做这个动画需要花的功夫是特别特别大的。所以,拍一部纯手工的木偶片,它需要的成本、需要的时间都是普通二维动画片的数倍。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儿时看的动画片,那个时候还是二维动画,有一些是木偶片,很多就是在手工绘制后再进行拍摄,但即便这样,丝毫不影响我们那时候对动画的喜爱。那个时候做动画,动画人给人感觉真的特别有匠心,特别有品质追求。就拿这部《神笔》来说,客观条件摆在那,却丝毫不减其内容的可观性。即便今天的观众再来重温,还是很佩服那个时候动画的脑洞和创新技术手法。我想这就是《神笔》电影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吧。

儿时,条件有限,看的一些动画,不像今天使用三维特效和CG技术合成的那般像素级特高的动画,但时时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动画给我的回忆还是美好的,更是美妙的。现在还记得每次小学放学回家,总是第一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打开电视收看中央台的动画城。现在想想,好似几百年前一样。如今的小孩要想看个动画,真的是很方便,手机一点就可以轻松看到,而且内容还应有尽有。所以说,今天的小孩童年真是有福,可看的、可玩的还有可吃的,真是多了去了。这当然是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但享受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危机,比方很多小孩小小的年纪就戴上了近视眼的眼镜,比方说有的小孩沉溺电子游戏而不能自拔,等等这样的事实,在几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发展的两面性时时刻刻要注意,不然最终我们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然还有,这部《神笔》电影因产生的时代,其不可避免地带着浓厚的革命的现实主义色彩,动画中鲜明的地主与劳动大众的对立,这些来自时代的印记,说到底也是一种底色,也没什么不好,我们今天重温时应该重点把握它艺术的纯粹性。

本期借电影《神笔》谈了那个时代做动画的匠心和不易,又深深地回顾了一把儿时的童年,谨以此文致敬《神笔》电影的精神,愿未来国产动画以及动漫越来越棒。

最后的最后,我把《神笔》电影附在此处,敬请诸位点击:

感谢诸君阅读,我们下期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