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香料: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
阿拉伯香
任凭时空变幻
历久弥香
- 阿拉伯香料 -
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
撰文 / 马和斌
△ 一个阿曼人在乳香树的阴影下乘凉。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阿曼地区盛产香料,尤其是乳香。
阿拉伯香料在远古时期就受到埃及法老的青睐,而后一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刺激了东西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构成世界文明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从古至今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中,使用香料使人心获得宽慰与安宁,物质与精神达至完美统一。
馨香中尽显纯真和深奥
阿拉伯人是极讲究洁净的民族,将洁净视为第一生活要素,使用香料洁净身体或环境就成为达成这一要素的主要方式之一。无论是家添人丁、老人去世、姑娘出嫁、贵客临门,都会使用香料,甚至有人遇到不幸时受惊昏晕过去,用香料后就能立即苏醒。在脍炙人口的阿拉伯传说《一千零一夜》中,早已描绘过熏香的场景,“首先闻到一股从来不曾闻过的馨香气味……旁边摆着两个大香炉,里边的麝香和龙涎香,泛着馨香气味,弥漫了整个屋子。”这有力地证明了香料很早就已融入阿拉伯人的生活中,且成为亘古不变的美好习惯。
△ 乳香,是由一种橄榄科植物乳香木产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古代用于宗教祭典,也当作熏香料,是制造熏香、精油的原料。乳香也是中药中的一味药材,具止痛、化瘀、活血的功效。
追踪阿拉伯民族钟爱香料的来由,不难发现其基于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阿拉伯半岛具备香料生长的特殊气候与土壤,人们在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收获、加工香料的基本技能;二是穆斯林认为使用香料属于圣行,是高尚的精神生活与美好的物质享受的完美结合,且两者永远难以分离。
△ 采集乳香的方法是:在树皮上割开伤口,待流出的乳汁液树脂接触空气变硬凝结为黄色微红的半透明凝块后,方可采集。乳香主要产地是索马里、也门、阿曼的佐法尔和哈德拉毛地区。
“世界上有了阿拉伯人才有香料”
阿拉伯人对香料的使用和喜爱很可能得益于埃及文明的影响。公元前4000年,法老曾远行东非之角,获取31棵香树,这些“战利品”释放出的香味令法老叹为观止,其情景可从今天埃及的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和伊德夫神庙遗址一览无遗;如果有幸前去参观,当年人们使用、加工、储存香料的情景仍清晰可见。
△ 阿拉伯人对香料的使用和喜爱可能得益于埃及文明的影响。尤其在古埃及的宗教活动中,香料被普遍使用,并认为身处香气缭绕的氛围中更易于接近神灵,这种认知成为一种传统延续至今。图为一块位于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的石碑上描绘了国王向伊西斯神的圣船献祭香料的场景。
埃塞俄比亚的香料树在埃及种植获得成功后,被引植至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特殊的气候及土壤条件,使香料树种成为该地区生物圈中最富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阿拉伯半岛的香料主要集中在阿曼苏丹国的佐法尔地区,有7000年的种植史。佐法尔是阿曼最西南部的一个省,北邻沙特阿拉伯,西邻也门。那里能萃取香料的树种有36种之多,仅被誉为香料之冠的乳香,其原料树就有26种。阿曼人依据气候条件,能够准确把握香料的最佳收获时间,使香料树产生出最大量的树胶;他们对不同质量的香料树给予了特别的称谓,根据香料树木分泌胶状物的多寡,赋予了各异的美名。佐法尔地区一棵成年香树,每个收货季节能出产10公斤乳胶,全地区每年约有7000吨乳香的总产量。
△ 埃及国王谷壁画(修复)中,拉美西斯一世在祭祀中手持香炉。
阿拉伯香料:沟通东西方文明
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诸多港口曾是古代先民们进行对外香料贸易的中转站,他们通过这些贸易港口将罗马帝国管辖区域出产的能够萃取香料的植物的根茎、花卉、果实等贩运到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填补了欧洲市场对香料需求的空白,当时欧洲居民喜悦地称那些被运来的香料为“阿拉伯香料”,刺激了跨区域间香料贸易的有序进行。其中的乳香贸易为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留下了多个记录在世界文化遗址名录中的“香料遗址”。
△ 约旦佩特拉古城遗址,这里曾生活着纳巴泰人。佩特拉是古代阿拉伯半岛香料之路北端的一个重要转运点,地中海地区所使用的香料,多由此转运。佩特拉因此曾繁荣一时。
中世纪时,虽然欧洲人对阿拉伯地区的香料有所了解,但尚未进入香料业独立贸易的行列。葡萄牙人达·伽马的航海壮举标志着欧洲人第一次拥有了香料的经营权,1503年10月,达 · 伽马率领13艘满载掠夺来的香料的船返回里斯本。为进一步开拓香料贸易市场,葡萄牙人又通过武力驱逐、杀戮生活在香料集散地的阿拉伯商人,迫使他们放弃香料经营;步其后尘的荷兰人,欲望和手段更令人心悸。1621年,荷兰人在班达岛(Banda)杀戮无辜,毁坏与之毗邻岛屿上所有的香料植物,还颁布法令垄断香料的经营权,处死私自种植香料者,禁止非荷兰人把该岛上的香料种子带到其他地方种植。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谋略,使香料在欧洲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消费群体,才有了来自法国等地的诸多名牌香水在世界各地畅销的局面。
△ 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使用的青铜香炉,公元前500年左右。装饰板上饰有两条蛇围绕着太阳与新月,太阳与新月的纹样经常出现在南阿拉伯地区献祭中使用的铭牌和香炉中。装饰板前站立着一只公羊,既作为香炉的把手,也有独特的宗教意味。公羊和蛇都是南阿拉伯地区的神祗,蛇具有辟邪能力,是macin王国的国家之神,而公羊是赛伯伊人之神。
与欧洲人迥然不同的是,香料以其和平的态势在华夏子民和阿拉伯人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史料记载,阿拉伯商人贩运到中国的商品分为药香、犀象、珍宝三大类。药香为主,销路最广。阿拉伯药香在中国药剂中占有重要地位。
△ 古代阿拉伯地区的香料贸易之路,由阿拉伯半岛南部盛产香料的佐法尔地区沿红海东岸直达半岛北部,再由此向西转运到地中海地区,从半岛南部向东则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
宋代有关文献记载,以乳香为主制成的丹、丸、散有12种,以木香为主的汤、丸有6种,以没药为主的丸、散有7种。宋以后,阿拉伯药香使用得更广,《回回药方》中包含的乳香、没药、麝香、藏红花、木香、樟脑、龙涎香等,继承了阿拉伯香料中的药用原理、用途和用法,被中国传统中医吸收并接纳为新成员。阿拉伯输入中国的乳香、芦荟、龙涎香、蔷薇水等药材为中国医学界广泛采用,有些药材至今还沿用阿拉伯文的命名,如没药(murr)、葫芦巴(hulban)等。至今,在中医药库中不难发现,一些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缓解慢性疼痛的药物中都有乳香、没药的成分。
△ 阿曼苏丹国首都马斯喀特的阿里羊公园中树立的巨大香炉造型的纪念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文化对该国的至深影响。
余香流传,历久弥新
阿拉伯香料分为食用、药用及普通型三大类。食用和药用香料在很久以前就被广泛用于生活之中,成为增味祛腥、镇痛活血、调理内脏的首选之物。阿拉伯香料家族庞大,种类繁多,以丁香、肉桂、桂皮、豆蔻、没药、麝香、沉香、木香、乳香、藏红花、樟脑等为代表,根茎、花叶、果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料,通常单一或混合使用。香料中的特殊物质是人们信赖它的主要原因,如石灰酸和吸尘因子能洁净空气中的杂质,芝麻油具有光洁皮肤和美容的效果。
△ 希巴姆城,也门中部城市,人口约7000人,以其泥造摩天大楼闻名,现在保留下的房屋多为16世纪建造。曾是古代阿拉伯香料贸易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目前较少的几座仍然保存下来的古代香料贸易之城。
△ 阿曼苏丹国首都马斯喀特最古老的马托拉市集上售卖各种香料和香料制品的小贩。
现在,人们使用香料的理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优化居住环境、增强身体健康是香料的基本用途,有人用香料保护金属器皿,避免其受氧化后失去光泽,也有将香料制成膏状物用于日常生活,如牙膏、蜡烛、润发膏等。有些阿拉伯家庭将香料油加进水中并使之沸腾,整个房间随之就充满了香味。
△ 以色列露天集市上出售的香料,其中就有来自阿拉伯地区的乳香。
阿拉伯市场上出售的香料大多用于熏燃,除香料外,还有各种类型的香水、香炉及喷洒香水时使用的特殊喷壶。在宴会、贵宾来访、婚礼或喜庆活动中,聚会席间,会有人将燃烧的香料炉递到客人面前,让所有参加者熏香。不必奇怪,此乃阿拉伯民族的习惯,谁熏香越多,主人越高兴。一般熏香两次,第一次以示欢迎,第二次就意味着聚会即将结束。阿拉伯人常给朋友(未必都认识)的手背上搽几滴香水,以示“有香”同分享。在他们看来,香料能给人带来美好生活的享受,当事者也在不经意间履行了一件有回报的善事。
△ 阿拉伯人用香的场合多为一些特殊时刻,如宴会、婚礼和节庆活动中。图为迪拜的国庆日上,年轻的女孩手持香炉参加庆典。
阿拉伯人根据香料的不同而区别使用。沉香几乎是全民皆用的普通型香料,使用范围广泛;安息香的市场在乡村;乳香是富裕者的日常消费品,混合香料是都市丽人的钟爱。在利雅得等大城市,由多种香料调配而成的香脂更加流行;这类香脂是一种调配而成的重量级的混合香料,包括指甲花、玫瑰汁、沉香油、黑白麝香、龙涎香、檀香油、藏红花油等17种香料的精华,调制发酵后压成块状出售,销路极好。另外像香草、松香等几种混合而成的香料,是中等城市妇女美容护肤的首选;清香型指甲油,指甲花、沉香末、玫瑰花汁的混合物,檀香与樟脑的调和物也被看好。在一些社交活动中,纯天然原料的阿拉伯香料的芬芳弥漫于空气中,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共识。
阿拉伯香,任凭时空变幻,历久弥香。
△ 手上绘制着汉娜纹饰的迪拜女孩,手持一鼎香炉,汉娜纹饰是来自于古代亚洲的仪式用艺术,现今在南亚以及中东的穆斯林世界中较受欢迎,与香一样,也是应用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场合。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4.0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