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步骤:(5b)各司其属·脾(胃)病的治疗
中医辨证步骤
中医辨证,可以分七歩走:脏腑定位、脏腑定性、性位合辨、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
脏腑定位,我们可以用五脏辨证;脏腑定性,我们可以用八纲辨证。
在辨证定性的基础上,我们又可以通过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四歩,选择合适的食物和药物配伍。
脏腑定位、脏腑定性、性位合辨、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有其严格的操作要求,我们现在开始逐步介绍。全部辨证程序是一部书,因为一篇博客不可能太长,所以只能是一步的一个局部。要想了解全面情况,请看《药食同源目录》
第五步 各司其属
“各司其属”一语,含义是广义的。前述的五脏定位,六气定性,从广义来说,都应该是属于“各司其属”的内容。这里所指的“各司其属”,是指在治疗方法上的归类而言。
因为内容较多,各司其属再分为五篇:(5a)肝(胆)病的治疗;(5b)脾(胃)病的治疗;(5c)肾(膀胱)病的治疗;(5d)心(小肠)病的治疗;(5e)肺(大肠)病的治疗。
(二)脾(胃)病的治疗
1.健脾
(1)定义 健指健旺或旺盛,健脾即健旺或旺盛脾胃功能而言,健脾亦称助脾。
(2)适应证 具脾气虚亦即脾运化功能减退症征者,一般均可用健脾法作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发病缓,病程长,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逐渐恢复者。
2)急性病恢复期,特别是急性吐泻后,需要调理脾胃者。
3)妇女妊娠中出现脾胃症状或浮肿者。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 例如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生姜……之属。
2)常用方 例如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薯蓣丸……之属。
(4)运用经验
1)健脾治疗,多系逐渐出现效果,因此可以较长期服用,有方有守,不宜求急。
2)典型脾气虚弱症征而用健脾治疗效果不大者,须同时考虑肝肾,同时予以疏肝和利湿治疗。
3)健脾药物的制剂,在症状明显时,可用汤剂,要细火久煎,以不少于四十分钟为宜,如症状基本控制后,则可改用丸剂。
2.滋脾
(1)定义 滋指滋补或滋养。滋,一般均指滋阴,亦即补充人体在正常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物质,因此滋脾亦即补充脾在运化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之意,前人中有的机械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对待脾胃,认为脾为阴土、湿土,胃为阳土,燥土,提出脾喜燥恶湿,脾无滋法,滋阴只是滋胃阴之说,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因为人体任何器官都应分阴阳,而阳生于阴,也就是任何作用也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无一例外。事实上滋脾法在临床上是常用的,麻仁滋脾丸就是一个常用方剂,本方明确提出“滋脾”二字,说明了上述脾无滋法的提法,不但在理论上违反了阴阳学说在临床运用的基本精神,对阴与湿的涵意混淆不清,而且也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值得商榷。
(2)适应证
具脾阴虚亦即脾运化功能障碍系由于脾阴不足所致或临床上表现脾运化失职,同时有阴虚症征者,一般均可用滋脾法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素体阴虚或病史中有明显伤阴史,如长期低热,失血失精,有热性、毒性药物治疗史之中壮年患者。
2)发病缓起,病程迁延,需要较长时间治疗逐步恢复者。
3)急性病恢复期,特别是急性热病后脾胃症状明显,需要调理者。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 例如:沙参、玉竹,黄精、麦冬、生地、扁豆、山药,天花粉、火麻仁……之属。
2)常用方 例如:益胃汤、沙参麦冬饮,一贯煎、麻仁滋脾丸……之属。
(4)运用经验
1)滋脾治疗,常系逐渐出现效果,因此可以较长期服用,有方有守,不宜求急。
2)滋脾药物在运用上以适当配伍少量健脾药或和胃药.同用,刚柔相济,消补并行为宜。例如,滋脾药物中适当加入苍白术、陈皮或莱菔子,焦查曲之类药物等,否则常会出现腹满、便溏、纳减等副作用,或使原有之脾运化失调症状加重。
3)典型脾阴虚症征而用滋脾疗法无效,或进展不大者,须同时考虑肝肾,同时予以疏肝、清肝及滋阴、降火治疗。
4)滋脾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好,汤剂要久煎,如症状基本控制后,可以改用膏剂。在剂量上初用剂量要稍大,维持时则剂量宜稍小。
3.温脾
(1)定义 温指温热,有旺盛或激发之意,温,一般指温阳,亦即旺盛或激发人体已经衰退或衰竭之生理调节代偿功能,温脾亦即指旺盛或激发人体脾运化功能,对脾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之衰退或衰竭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
具脾阳虚症征,一般均可用温脾法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素体阳虚,老年患者。
2)发病较急,或慢性情况急性发作者。
3)临床表现以吐泻、脘腹疼痛为主者。
4)脾气虚患者用一般健脾无效或进展不大者。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 例如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肉豆蔻、丁香、砂仁之属。
2)常用方 例如附子理中汤、温脾汤、神香散……之属。
(4)运用经验
1)温脾治疗,如运用得当,出现效果甚快,三剂无效要考虑当否问题。
2)温脾药物只能暂用,因此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长服,如必须长服,则应在处方配伍养阴药物,要做到刚柔相济,例如庄在田加味理中地黄汤即其典型范例。
3)温脾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宜,要细火久煎,热服为好。
4)典型脾胃虚寒者,予温脾治疗,不能接受,服药后恶心呕吐,或口苦咽干者,可酌加清肝、降火药物,如胆汁,黄连、黄柏等苦辛合用以反佐之。如有此种情况,服药以冷服并少量多次呷服为宜。
4.醒脾
(1)定义 醒指苏醒。醒脾即指脾胃功能失调,并非由于水虚,而系由于在病因作用下一时性失调,使之迅速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正如人体处于抑制状态并非由于疾病而系熟睡,唤之使醒一样。
(2)适应症 素体脾胃正常,脾胃症状出现系由于在病因作用下——时性障碍,例如饮酒、中暑、异味、晕车、晕船、中恶等引起的呕吐恶心……等症,一般情况下均可用醒脾法治疗。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例如砂仁、白蔻、藿香、佩兰、石菖蒲、厚朴、陈皮、葛花……之属。
2)常用方:例如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六和汤、葛花解醒汤……之属。
(4)运用经验
1)醒脾治疗,运用得当,立见疗效,如一剂无效,即应考虑其他原因。
2)中病即止,不必多服。
3)制剂以汤剂为好,不必久煎。
5.温胃
(1)定义 与温脾同,但范围较温脾为小,一般来说,温脾可以包括温胃在内,但温胃不能包括温脾,温脾着重在温运、旺盛人体整个运化功能,而温胃则局限在温运、恢复胃之受纳作用及胃寒所致之胃脘部病变,有所不同。
(2)适应证 具胃寒症征,一般均可用温胃法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素体阳虚者,
2)发病较急者,
3)临床表现以呕吐,噫呃及胃脘胀痛且喜热喜按者。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 例如胡椒、吴萸、荜拨、丁香……之属。
2)常用方:例如吴茱萸汤、逐寒荡惊汤、理中汤及其加味方之属。
(4)运用经验
1)只能暂用,不能常用,要中病则止,甚至——服效,止后服。
2)制剂以汤剂为好,以热服为宜。
6.养胃
(1)定义 即滋养胃阴,其性质与滋脾同,其不同者,即在运用术语时,滋脾范围大,养胃范围小,其区别点与前述温脾、温胃区别点相似。
(2)适应证
具胃阴不足症征,均可用养胃法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发病缓起,时作时愈者。
2)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得食稍安,或口腔破溃,此愈彼起,迁延不愈者。
3)噎膈
(3)常用药物及方剂 同滋脾。
(4)运用经验 同滋脾
7.和胃
(1)定义 和指调和,和胃即指胃的受纳及消化磨谷作用因精神食欲等因素一时性降低,致使气滞食积时,以针对气滞,积食为目标,使之消化或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和胃又称消导,消即消去,导即通导,亦即使滞气积食消化于体内或排出于体外之意。
(2)适应证 具气滞食积症征,一般情况下,均可用和胃法作治疗,具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素体尚健康,无慢性脾胃病史,此次发作与饮食失节明显相关者。
2)既往虽有慢性脾胃病史,但症状不重,此次系急性发作且与饮食失节明显相关者。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例如查炭、神曲。炒麦芽,木香,枳实、槟榔、青皮、莱菔子之属。2)常用方:例如;保和丸等。 (4)运用经验 1)和胃消导药物只能暂用,不能常用,要中病即止。 2)慢性脾胃病者常因脾胃功能低下,继发气滞食积,在此情况下,必须同时合并健脾或养胃治疗,不宜单用消导。
3)使用和胃治疗时,必须同时节制饮食。
4)和胃药物以散剂为宜,即使因制散需时不便而改用汤剂,亦不能久煎,否则会无效。
8.清胃
(1)定义 清即清热,清胃即清降胃热。
(2)适应症 具胃热、胃火症征,一般均可用清胃法作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素体壮实者或素体虚弱但性质上属于阴虚者。
2)临床表现以消渴、消谷善饥、口臭、龈肿为主者。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例如石膏、黄芩、黄连……之属。
2)常用方:例如白虎汤、清胃汤……之属。
(4)运用经验
1)单纯清胃药方,特别是苦寒清胃药物不宜长用,要中病则止,如慢性情况需要长期服用,必须配合益气药或养阴药同用,同时清胃药物以选用甘寒药物为宜。
2)清胃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妤,服法以半饥饱时温服或冷服为宜。
9.泻胃
(1)定义 泻指清泻火热,清胃即清泄胃火,泻胃与清胃在性质上相似,但程度上较重。
(9)适应证 具胃家实症征,一般情况下均可用泻胃法作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
1)发病急起,患者平素身体尚壮实者,或平素体差,但性质上属阴虚者。
2)临床表现以大便燥结, 日晡所潮热,或合并神昏谵语者。
3)腹痛吐泻与暴饮暴食明显相关,症状急重,或服消导和胃剂无效者。
4)热病过程中,下利纯清水,可以诊断为“热结旁流”,或热病初起,迅速出现肢厥、少气懒言,神昏,可以诊断为“热厥”者。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例如大黄、芒硝、枳实……之属。
2)常用方:例如承气汤及其加味方,如大小承气、调胃承气,牛黄承气、增液承气……之属。
(4)运用经验
1)泻胃药物必须中病则正,一服利,止后服。
2)泻胃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宜,但不宜久煎,芒硝以冲服为好,在服法上以空腹冷服为宜,如神昏病人则不宜口服,可以借灌肠方法给药。素体脾胃气虚患者,或患者服药不受,药入则吐者,也可用灌肠方法给药。
10. 降胃
(1)定义 降即下降,降胃即指在病因作用下,胃气七逆时用以降逆的一种治疗方法。
(9)适应症 凡具胃气上逆征,一般情况下均可用降胃法作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症。
1)素体较差或素有脾胃病或本次症状发作系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者。
2)临床表现以呕吐、噫呃为主,能除外饮食失节所致者。
3)噎膈,反胃。
(3)常用药物及方剂
1)常用药 例如旋复花、代赭石、伏龙肝,半夏、竹茹、生姜……之属。
2)常用方 例如旋复代赭汤、半夏汤、橘皮竹茹汤……之属。
(4)运用经验
1)降胃治疗,如运用得当,收效甚快,三剂无效,即应考虑当否问题。
2)降胃疗法,里热里实者禁用,特别是症状的发生与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明显有关,或在临床上有胃脘满痛,大便秘结,以得吐,噫、矢气为快者,绝对禁用,因为此种情况下,呕、吐、噫等症状的发生,常系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治法上只能因势利导,通因通用,如用降胃,则属留邪。
3)降胃治疗,仅属治标,原则上应在治本的基础上来用,还应该注意到中病则止,不宜长服。
4)降胃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宜,煎成后以取沉淀后上清液服用为宜,沉淀物不能服,否则反使呕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