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注《老子五千言》170、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老子五千言》第64节「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少见的长篇大论,也很有名,但是这一节之所以能够集中如此大的篇幅,恰恰可能是因为它比较零乱,核心思想无从把握,或者不留情面地说,其内容被当成一些「杂碎」,给揉和在了一起。总之这可能是轻视的结果,绝对体现不了重视的因素。

其实真相往往并不在可见、可闻、可触之处,也就是不限于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范畴:

一、「未有」。

「未有」这个概念,几乎涵盖了前数十节所有关于「生活」的内容,同时又引领了从「恒」到「道」的全部演绎。

反过来思考自然发现,关于「生活」或者说人间的「无」与「有」的分野,仅仅在概念这个层面,这里的分析不仅全面,而且相对细致、认真。

换而言之,当我们将这些内容作为对「无」的分析的时候,应该与平时感受不同,自然有不同寻常的收获。

1、「安」。

「其安也,易持也。」,「安」即「未动」,静态的代表,对应的卦应该是「艮」。

2、「未兆」。

「其未兆也,易谋也。」,「未兆」实际上已「动」,动则可「知」,对应「兑」卦。

3、「脆」。

「其脆也,易判也。」,「脆」就是「未固」,左右逢源居中间的位置,对应的卦是「坎」。

4、「微」。

「其微也,易散也。」,干脆直接重复使用了「微」字,也说明可供选择的余地几乎没有。对应的卦是「离」。缺乏凝聚力,离心力大于凝聚力。

5、「未有」。

「为之于其未有也」,此卦甚大,接近「坤」卦,所以对应的是「巽」卦。「巽」最靠近「无」。

6、「未乱」。

「治之于其未乱也」,同理,近于「乾」卦,对应的应当是「震」卦。「震」历来被认为是「乾」的嫡系继承人,有嫡长子的地位。

总之以上是「天地之间」,「乾」、「坤」二卦所引领的六个卦象,代表了世间的万事万物。这些内容没有分章立节,应该是委屈的。

二、「失之」。

又见「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上次见于第29节的「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败之」与「执者失之」是递进关系,分两个层次。如果「为」,可能失败;即使侥幸得到了天下,也就是「执」了,最后也会「失之」。

这句话的表达方法,很像现在专业算命术语的「两头堵」。左右逢源,互为倚靠。说一件事不会成功,哪怕成功了最终也会失败。严格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话术并非关键,关键是话术之下所掩盖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思。这句话与「善者果」差不多,表面上看起来都说不通,其实骨子里要表达,或者说暗示的,是语言之外的深层背景。

用来作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铺垫的内容,本节是「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非常著名的富含哲理的语言,后世都演化成为了成语,可见深入人心。

表达「积小成大」的意思不难,但是用「积小成大」来奠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基础,则勉为其难。所以不必要将之当成逻辑演绎的例证来看待,而要解读成信马由缰、飘逸潇洒的意识流。

三、「无执」。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推进到此,已经全然没有道理可言。

不做所以不败,不拿所以不失。躺着才是最好,不必有所追求。可以说是混淆因果,颠倒黑白的典范。

不过一路走来,我们应当知道,这里已经不是在说现实,而是在「务虚」。还是在强调一切「果」都与可知的「因」无关,世人所见尽皆虚幻。

因此在确定追求的同时,就意味着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因为「追求」与「结果」之间所谓的「因果关系」,并不真实。

四、「无败」。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虽然同样是变换主角,都是从「圣人」转换到「民」,但是在本节就显得毫不违和。原因是因为,前面关于「圣人」的描述相对「虚」,而此处本身的内容是由虚转实,所以出现了客观的转换与形式的转换的重叠,无形中客观的内容转换充实了虚幻的主角转换,导致虚实相应,所以无感。

由此的影响,是「圣人」的「无败」,与「民」的「无败」,其间的区别在无形中被抹除,或者说被淡化,让人以为含义相同。

这当然是错觉。因为在「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之前,并没有类似的提法。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别,无非是「主角」不同。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圣人」是「无为」而自然有「果」,在「民」则是「慎终」才能「追远」。本质的差别,则是「目标」的差别。「圣人」与「民」,虽然行事可能相同,但是二者在这种情况下的目标,极可能南辕北辙。

五、「弗敢为」。

大凡以「圣人」收束,其实是意犹未尽,而言辞不足以表达。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特殊之处在于,「圣人」存在「欲不欲」、「学不学」、「为不为」的特殊状态。换句话说,外人所见,都是可控的结果。因此最终的结论非常感伤:

许多事,想做,却不能。

(0)

相关推荐

  • 《老子》四章 教案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quo ...

  • 郭店楚简本老子三篇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瞻明书房,作者芃澜 瞻明书房.最有腔调的家庭图书馆 一.郭店楚简中被考古者称为<老子>的一共是甲乙丙三组的简文,这三组简属于同一种字体,即出自同一人之手.同时这三组简的 ...

  • 老子为什么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如何理解<道德经>" ...

  • 德经之二七、治于未乱,慎终若始

    帛书校订本: 其安也,易执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64章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63章温习: 无为是一个非常美的概念和状态,补充这两天读到的孟子和庄子两小篇,大家借此感受一下老子作为众经之首的影响力. 篇1:孟子公孙丑上篇 孟子讲述人应该如何养浩然之气,有这样一句话:" ...

  • 易注《老子五千言》178、大而不肖

    <老子五千言>第69节的开头,「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 一.主语. 本节的要害,是主语是什么的问题.不知道是何种缘故,许多版本的文字是「天下皆谓我道 ...

  • 易注《老子五千言》171、恒知此两者

    <老子五千言>第65节前面的大半部分,「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这段话最无解的地方, ...

  •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原文(非删改本)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 ...

  • 老子五千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

  • 楚简老子道德经 |通悟老子五千言,我命由我不由天(三)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太阳底下,本无新事! 这句话出自旧约<圣经>传道书.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用一句自己编的词来说:"知史近乎勇"! 战争最终是人打赢的,很多事我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73—81)

    第七十三章 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直解: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很高尚的.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就是一种缺点.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直解:因此,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64—72)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直解:具有安定的局面,才能持久.没有出现迹象以前,容易制定策略:对于脆弱的人,很容易对他做出评判:由于微弱没有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46—54)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直解:天下事能够合道而行,就会把马还给农夫,让马到田间去运粪耕耘.天下事不能够合道而行,就把马武装起来安置在郊外. 罪莫大于可欲,祸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37—45)

    第三十七章 化而欲作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直解:道恒久以来没有名称,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法则,万物都将自动的发生变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直解:通过变化而发生作用,我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