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注《老子五千言》170、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老子五千言》第64节「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少见的长篇大论,也很有名,但是这一节之所以能够集中如此大的篇幅,恰恰可能是因为它比较零乱,核心思想无从把握,或者不留情面地说,其内容被当成一些「杂碎」,给揉和在了一起。总之这可能是轻视的结果,绝对体现不了重视的因素。
其实真相往往并不在可见、可闻、可触之处,也就是不限于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范畴:
一、「未有」。
「未有」这个概念,几乎涵盖了前数十节所有关于「生活」的内容,同时又引领了从「恒」到「道」的全部演绎。
反过来思考自然发现,关于「生活」或者说人间的「无」与「有」的分野,仅仅在概念这个层面,这里的分析不仅全面,而且相对细致、认真。
换而言之,当我们将这些内容作为对「无」的分析的时候,应该与平时感受不同,自然有不同寻常的收获。
1、「安」。
「其安也,易持也。」,「安」即「未动」,静态的代表,对应的卦应该是「艮」。
2、「未兆」。
「其未兆也,易谋也。」,「未兆」实际上已「动」,动则可「知」,对应「兑」卦。
3、「脆」。
「其脆也,易判也。」,「脆」就是「未固」,左右逢源居中间的位置,对应的卦是「坎」。
4、「微」。
「其微也,易散也。」,干脆直接重复使用了「微」字,也说明可供选择的余地几乎没有。对应的卦是「离」。缺乏凝聚力,离心力大于凝聚力。
5、「未有」。
「为之于其未有也」,此卦甚大,接近「坤」卦,所以对应的是「巽」卦。「巽」最靠近「无」。
6、「未乱」。
「治之于其未乱也」,同理,近于「乾」卦,对应的应当是「震」卦。「震」历来被认为是「乾」的嫡系继承人,有嫡长子的地位。
总之以上是「天地之间」,「乾」、「坤」二卦所引领的六个卦象,代表了世间的万事万物。这些内容没有分章立节,应该是委屈的。
二、「失之」。
又见「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上次见于第29节的「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败之」与「执者失之」是递进关系,分两个层次。如果「为」,可能失败;即使侥幸得到了天下,也就是「执」了,最后也会「失之」。
这句话的表达方法,很像现在专业算命术语的「两头堵」。左右逢源,互为倚靠。说一件事不会成功,哪怕成功了最终也会失败。严格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话术并非关键,关键是话术之下所掩盖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思。这句话与「善者果」差不多,表面上看起来都说不通,其实骨子里要表达,或者说暗示的,是语言之外的深层背景。
用来作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铺垫的内容,本节是「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非常著名的富含哲理的语言,后世都演化成为了成语,可见深入人心。
表达「积小成大」的意思不难,但是用「积小成大」来奠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基础,则勉为其难。所以不必要将之当成逻辑演绎的例证来看待,而要解读成信马由缰、飘逸潇洒的意识流。
三、「无执」。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推进到此,已经全然没有道理可言。
不做所以不败,不拿所以不失。躺着才是最好,不必有所追求。可以说是混淆因果,颠倒黑白的典范。
不过一路走来,我们应当知道,这里已经不是在说现实,而是在「务虚」。还是在强调一切「果」都与可知的「因」无关,世人所见尽皆虚幻。
因此在确定追求的同时,就意味着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因为「追求」与「结果」之间所谓的「因果关系」,并不真实。
四、「无败」。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虽然同样是变换主角,都是从「圣人」转换到「民」,但是在本节就显得毫不违和。原因是因为,前面关于「圣人」的描述相对「虚」,而此处本身的内容是由虚转实,所以出现了客观的转换与形式的转换的重叠,无形中客观的内容转换充实了虚幻的主角转换,导致虚实相应,所以无感。
由此的影响,是「圣人」的「无败」,与「民」的「无败」,其间的区别在无形中被抹除,或者说被淡化,让人以为含义相同。
这当然是错觉。因为在「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之前,并没有类似的提法。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别,无非是「主角」不同。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圣人」是「无为」而自然有「果」,在「民」则是「慎终」才能「追远」。本质的差别,则是「目标」的差别。「圣人」与「民」,虽然行事可能相同,但是二者在这种情况下的目标,极可能南辕北辙。
五、「弗敢为」。
大凡以「圣人」收束,其实是意犹未尽,而言辞不足以表达。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特殊之处在于,「圣人」存在「欲不欲」、「学不学」、「为不为」的特殊状态。换句话说,外人所见,都是可控的结果。因此最终的结论非常感伤:
许多事,想做,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