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礼是什么?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礼貌礼节,进而由统治阶级制定推广成为一种礼制、礼法,也就是法律制度。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和秩序井然。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有高高在上首先只顾自己阶级的利益,所以制定的礼数法律,首先是保护私有制和王权统治的。所以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常常是有害的,当然对于想破坏和推翻这种礼法的贵族阶层的人们也有一些约束力。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调节民事纠纷的内容和规范,形成一种国家暴力来推行。社会上的各种阶级阶层的人,为了私利而竞争,自然都企图巧妙利用这种礼数或者避开破坏这种礼法,一定会出现违犯礼法的大大小小无穷无尽的事件。
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产生了老子道德经中以下两句话: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那么天衣无缝的礼法规定,总有人有意无意地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不但不遵守,甚至还要造反,还要推翻。执行法律的统治阶级的人们,就会拿起法律武器,严厉惩罚违犯礼法的人。
老子认为,在上古只有上德,人们就能够自觉作有利于社会的事,后来社会名义上进步了,人也联盟多了,生产力也发达多了,却必须大声喊叫人们必须有仁爱心,这种喊叫没人听了,人们以为是骗人的技俩,为非作歹的事情更多了,社会上就出现了事不关己、熟视无睹的许多麻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人们应该见义勇为的呼喊。有了表彰赞美见义勇为的故事。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和好人。靠义举已经不能解决社会乱象了,进而统治阶级就会规定一些礼法,建立庞大统治机器,来处置种种非法事件。也就是产生了礼法。老子认为,这都是社会向前进惹的祸。
老子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宁愿不要礼法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义气流行的社会。宁愿不要义气流行的社会,进入仁爱普遍流行的社会。宁愿不要仁爱普遍流行的社会,进入下德流行的社会。宁愿不要下德流行的社会,进入大德流行的社会。那种大德流行的社会是人人为公共利益活着,人人没有私心,人人愿意为公共利益奉献。那多好啊,如同每一只蜜蜂都为蜂群的兴旺而尽心尽力!老子真切的发现了这些仁义礼之类,是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是维护私有统治阶级利益的,是社会前进过程中的伴随物,衍生物,也可以说其中包含着一种社会思想行为的倒退。老子真是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老子讲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这上礼为之,就是说这领导者推行这种特别极致的礼节,层次特别高的礼节,然而上礼推广,响应的人不多,叫莫之应也,然后则应“攘臂而扔之”。
遵循“道”做事的领导应该是心中有道,修行自己,有德,对外发出仁来,利他,整个组织会自然运行好的。但是如果没有道,你就强调这个礼,大家要按照礼来做事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您没遵循道,您就让老百姓去做这个礼,大家就觉得您在骗他,所以就不会执行的。这就是老子这段话讲的实质!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公司里边,老板稍带点空到山里边修炼修炼,佛珠也戴上了,假装提升境界,但私底下生活奢靡,花天酒地,晚上赌场、夜总会。这样的老板,却让员工每天早上念《弟子规》,大谈仁孝礼义,你说员工学不学?您别骗我们了,这叫洗脑。
再比如,家长规定孩子必须要怎么样,给我鞠躬,您自己整天打麻将,你对自己父母都不鞠躬,您让孩子对您鞠躬,您孩子真的信吗?我告诉大家,你孩子鞠完躬回头就想,又在骗我。所以这就叫莫之应也。所以,真正应该在我们的内心着力,我们从心里发出善良与爱,你放心,那结果就会走向幸福美好,这个是老子给我们真正的人生的启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