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宾亲。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时起行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注:
都门:京都之城门。
帐饮:古时饯行,于郊外设帷帐宴饮道别。
宾亲:指送行的亲朋好友。
解读:
王维十五岁离家外出游宦,与家人聚少离多。身为离人而观人离别,感触尤深。这首诗就是一代寒士生活的重要侧面。
全诗以五古形式、写实手法、素朴语言,描述了作者所见情形。
在积极向上的盛唐王朝,许多为了实现梦想的男儿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四处奔波,他们外出往往为了做官、经商、从军,因此这类诗歌占据了诗歌一大部分,这类诗歌大多慷慨激昂,充满了鼓励与壮别之意,反映出盛唐士子们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
诗的前六句营造了这样一种情景:在一片绿意浓郁的林阴小道,朝夕相处的亲友马上就要别离了,游子眼看就要出行,然而家里还有高龄父母,但不出行却无法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而出去却是满怀深深的担忧,家人谁来照顾看,于是只好“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只能将父母托付给兄弟照看,向邻人诉说自己的忧思。前人每每对这几句大加赞赏,认为“实能道出贫士临行恋母情状”。
接下来的六句——“都门帐饮毕,从此谢宾亲。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车徒望不见,时时起行尘”,在城门外喝完酒,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亲友,眼含热泪赶上前面的同伴,心情悲切驱动车轮,再看已不见人影,只有车轮扬起尘土。一个“逐”字形象展现了游子们的心情:纵使内心有多么不舍,纵使内心多想再和亲人再待一会,但一回头看同伴走了很远,于是只得赶紧追上去,再回头看父母,已经看不见了。
我们再熟悉不过这种分别的场面,心中也不由得为之感动,“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襟”,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自己当年离别家乡亲人时的情形,简直是昔日重现,所以眼泪早已抑制不住。
离别是人类生活常见的主题,尤其在中国古代,这种描写离别场面的诗篇很多,以前我们说过,以后我们还要提及,但王维的这首小诗,虽然只是对一个普通离别场面进行了情景白描,但仍给我们很深地感触。至亲别离,肝肠寸断,然生活所迫,又无可奈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场景重复上演了多少幕,直到今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角,但不变的却是那份难以割舍的情致,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出出、一幕幕,在时间的隧道里掀起阵阵浪花,荡起层层涟漪。本诗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全篇感情的浑融淳厚,这种浑融淳厚,不是它里面有哪些经典的句子,而是蕴含在整首诗的每一个字中。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