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
言:助词,无实在意义。
黄花川:水名,在陕西凤县东北。
逐:沿着。
青溪水:指黄花川水。
趣:趋。奔走。
趣途:走过的路程。
葭苇:芦苇。
盘石:巨石。
解读:
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大约诗人入蜀途中所作,因为诗中所提到的黄花川为陕西入川必经之地,但由于王维何时入蜀,由于材料缺乏,已难确考。但从他入蜀时来考证,王维入蜀,既非奉命出使,亦非去蜀地为官,从全诗的描述来看,极有可能是诗人是以一个闲居者的身份出游时所写的。
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自己的旅程:诗人循着青溪入黄花川,沿途不及百里,却百转千回。“每”字说明他不止一次循清溪入黄花川。“逐”字说明他的旅程是轻松愉快的,青溪之水虽曲折,诗人随其而上,细细品着峰回路转带来的快乐。
中间四句则是采用了移步换形的写法,描绘随山势盘曲中的溪景:青溪水穿过了山间乱石,喧闹之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落;又或许是穿过一片郁苍的松林时,显得周遭那样娴静;走出松林,至水势开阔处,涟漪浮泛,漂浮在水面上的菱荇以及岸边的芦苇,或漾动,或宁静,好一派明净、和谐之美,郁郁葱葱的松林下,光线忽明忽暗,一动一静之间,声色相通,乐趣无穷。
景美尤要看观景人的心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后四句主要点出了这点。以青溪为自身写照,既道出了青溪魅力之重心所在,也表明诗人领悟到了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构成了环境、心境、诗境的统一。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