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饮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来源】《温疫论》上卷。
【配方组成】槟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
【用法】姜、枣煎服。
【作用与功效】透达膜原,解表通里。
【主治】三阳现证,邪渐入胃,舌根先黄,渐至中央。
【方解与方论】
本证因邪伏膜原,表里分传,故用达原饮宣透膜原,加羌活、葛根、柴胡解三阳经表之邪,大黄通下里热。
吴又可云:“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胃。设有三阳现证,用达原饮三阳加法。因有里证,复加大黄,名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外也。此治疫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之。”
【医案案例精选】
(一)湿温
女,21岁,1989年9月14日初诊。2天前始感身体不适,昨日下午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沉,口渴不欲饮,胸膈满闷,恶心不欲食,时有微汗出。刻诊:但热不寒,小便短赤,舌质红体胖大,苔薄白而腻,脉濡数。体温38.5℃。诊断:湿温。治宜驱逐温邪,除湿化浊。方用达原饮加减:槟榔、厚朴、黄芩、白芍、知母各10g,陈皮6g,草果仁、甘草各3g。日1剂,水煎2次分服。服药3剂,其证不减,反出现腰背项痛,眉棱骨痛,口苦,苔白如积粉满布,脉弦数。脉症合参,为邪热表里分传。方用三消饮加减:槟榔、厚朴、黄芩、白芍、知母、柴胡、羌活、葛根各12g,大黄20g,枳实、陈皮各10g,草果仁、甘草各3g。服药1剂大便泻下3次,诸症均减。原方又服2剂,症状完全消失。继服清燥养营汤3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为湿温兼有三阳经症状,因而用达原饮治之不效,改用三消饮治疗。以达原饮消膜原之邪,加大黄、枳实消入里之邪,加羌活、柴胡、葛根消在表之邪,合而治之病愈。[苏东升,康健.康子澄老中医运用达原饮的经验.山东中医杂志,1996,15(4):174-175]。
(二)先寒发热
单某,男,62岁,矿区退休工人。1980年10月5日来诊。病人近半月来,午后四时左右即先寒后热,体温38.5℃~39.5℃之间,每次发作持续三小时左右,即自行热退。退热后形如常人。血检疟原虫两次,均为阴性,白细胞4x10'/L。拟诊:病毒感染?发热原因待查。经用病毒灵、维生素C、银翘解毒片、板蓝根注射液、庆大霉素等十余天,午后寒热如故,遂来我处中药治疗。诊时正值恶寒后发热之际,见面红如醉(体温39.5℃),自诉热时伴前额疼痛,口干不欲饮,热退后饮食、二便正常,观舌淡苔白厚腻,切脉数而有力,证属邪伏募原,即仿又可三消饮法,以达原饮加干葛15g、柴胡10g,三剂而热退身安。
按居住山区,山岚瘴气独盛,感之而盘踞募原,用达原饮疏利透达,
使邪速离募原,故应手而效。笔者体会,凡不明原因之午后憎寒发热,舌苔厚腻或如积粉者,此方最为相宜。[钱元鹏.疏达募原法治验两则.江西中医药,1984,(4):30]。
(三)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沙某某,男,20岁。二十余天前,突发寒战,继之高热,头身酸楚,脐周疼痛,陈发性加剧,呕恶时作,泻下稀水。近10天排暗红色血便,检查可见腹部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大便潜血(+++)。曾诊为急性坏死性肠出血,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并应用淋巴细胞转移因子,迭治罔效。仍憎寒,壮热,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恶心呕吐,深红色血便,咽干口渴,舌质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此邪居膜原,表里分传,正邪争持,勿拘泥于时日羁延,拟三消饮加减以溃散之。生白芍50g,黄芩40g,知母15g,甘草5g,川朴10g,榔片15g,柴胡10g,葛根15g,青蒿15g,薄荷10g,延胡索10g,陈皮15g,银花15g,水煎服。服药三剂,已无憎寒壮热,腹痛亦减,大便色仍黑,脉仍数。已见转机,勿用更张,继服四剂,诸症悉减,仍见腹痛,纳呆,共服药20余剂,痊愈出院。[苏建.邓维滨学术经验简介.吉林中医药,1983,(6):12-14]。
【临证提要】
本方宣透膜原,解三阳之邪,攻逐入里之热,故吴又可谓之治疫全剂。今临床用于发热性疾病的治疗,凡发热服他药无效,苔根由白转黄,或黄白相兼,可用此方。若见发热,便秘,腹胀满,舌质红,苔黄燥,可去葛根、羌活、柴胡,加枳实。邓维滨认为,本方的使用要点是:头身疼痛,目痛,鼻干,寒热,胁痛口苦,胸膈满闷,腹痛便秘或腹泻,舌质红,舌苔白,只要无明显咽喉肿痛,咳嗽,喘促等肺卫证候,均可使用。临床常去草果之燥烈,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解。
关于方中大黄的使用,吴又可强调:“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