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立秋养收需安身心了

辛宝

中医学硕士,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学科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疗营养室主任
《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签约作者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将它与养生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是中医养生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辛宝教授将在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理论和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学研交流。

今天是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立,建始也”。表示着一个新节气的开始。立秋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秋季的正式开始。自立秋以后,暑热虽未散,凉风却已来到,白霜降落,寒蝉的鸣叫显得格外喧闹。时节的交替,人要在节气相交的时候反观自身,总结顺应,调养身心,更要做好新的养生过渡和准备,立秋的15天从夏到秋,尤为重要。(见上文《2020年的冬至注定不平凡,你准备和陕中医一起节气养生了吗》

 01 

先说立秋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古籍中指出:“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至,自然界中开始呈现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的趋势,正如谚语中所说的“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后每降一场雨,气温就会随之下降。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造成南北的温差比较大,所以并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天气。从立秋气候特点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在立秋之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炎热的天气往往要延续到9月中下旬才会逐渐消退,到那时才会真正地凉爽起来。
而对于人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度过了春天的“生”,夏天的“长”,到了秋天就该“收”了。立秋之后是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人会感到夏天湿热粘腻不舒服的感觉,一过立秋,立马就不同了,气温依旧很高,但是空气中的湿度明显降低,有着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这时候就连出汗都觉得比平时更畅快一些。那么在这三个月中,我们又该怎样去生活呢?《内经》的说法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其核心还是一定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与预防保健。

 02 

 立秋节气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

上文提到的《内经》所说的“容平”,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这个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在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早睡早起,好像与鸡的活动规律相仿,这样才能保持神志安宁;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民间说“老怕冬冷,少怕秋凉”。秋季,是万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根据五行的归属分类来看,肺属“金”,而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大家知道,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秋气通于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在天地气机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候,秋凉乍寒应当冻,一场秋雨一场寒。若不注意秋季养生,损伤了肺气,冬天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就找上门了,还会使人体免疫力减弱,不适应冬天的寒冷而生病。所以,秋季是养生的关

 03 

 立秋养生的古代习俗对现今保健的启示

一是春捂秋冻的问题。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一寒一热,反反复复,应当在穿着衣物上适当把握。早秋不要急于添加厚衣服,要适当地冻一冻。“春捂秋冻”是指导人们适时地增减薄衣服和夹衣,适应外界气候,增强身体应变抵抗力。老年人抵抗力差,容易受凉,当秋季冷风吹来,应适当加一些衣服,抵御寒凉的侵袭。尤其是晚上睡眠时关闭窗户,以防邪风侵入体内。
二是起居睡眠的问题,考虑到温差气候的变化,确实要调整作息,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不可以象夏天一样晚睡了。从睡眠上来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后不仅困了,还让人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劲,人们困倦的主要原因是睡眠不足,立秋过秋乏的原因是好多人会把夏季午休的时间减少,如果全天再不能保证充足睡眠,又缺乏运动锻炼,秋乏的问题肯定会出现,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起居睡眠的规律不可以紊乱的问题。这个时节宜“早睡早起”,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早睡,可以使意志安宁清净,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神敛气。早起,呼吸新鲜湿润的空气,可以说秋高气爽,是健身和郊游的好时机,特别是立秋开始后的初秋。
三是饮食的问题,立秋后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老年人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
秋季的瓜果种类较多,与立春的“咬春”相类,京津等地区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说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说是,“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但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秋瓜坏肚”。认为瓜果属于寒凉食品,即便是夏天都不应该吃太多,因为夏天体内热都散发体表,肠胃本来就寒凉,吃瓜会导致体内更寒凉,可能会引起人体疾病,到了立秋这样天气转凉之际,就更不能吃了,其实立秋能不能吃瓜取决于吃瓜的人的体质,不必拘泥,只要把握顺应气候,适量适度就可以。
四是补益的问题,民间所说的贴秋膘为时尚早,刚入秋时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为秋冬寒冷季节进补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立秋宜清补,日常饮食应食用一些润燥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银耳、大枣、莲藕、赤小豆、蜂蜜等。秋季还是是薯类出产旺季,吃些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在秋季使用很有益处,在这就不做赘述了。
五是心理情绪上,按照《内经》的说法。秋季养生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即要不断地收敛神气,由振奋转为宁静,由活跃变为平和,以适应秋季的特点,不使神志外驰,保持精神上的安宁。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从容有度。调整心态。

  2021立秋辛老师建议:

  • 立秋后天气在没有稳定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气候变化,不要急着就进入秋季,饮食睡眠、穿衣运动上不宜做大的调整,先“立”秋之意识,迎“秋”之变化,从容平淡,逐步过渡,要预防外感疫病侵袭,要养秋脏之肺,吸清吐浊,养阴润燥。
  • 饮食上告别烧烤和小龙虾吧,秋天燥气主令,人体常可以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表现,即所谓“秋燥”。此时若大量进食肥甘厚味,可以生湿化热,尤其是煎炸烧烤之类的食品,不仅损伤脾胃,还会助“燥”为虐,加重秋燥。
  • “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同时,立秋湿热交蒸,饮食宜以健脾祛湿、益胃生津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萝卜、蕃茄、冬瓜、沙葛、莲藕、豆角、玉米、葡萄、黄花梨、龙眼、水蜜桃、菠萝、哈密瓜等。
  • 秋季饮食除了食物多样,饮食均衡,特别是常人的脾胃的功能会受到天气影响有所下降,如果还像夏天那样随意食用瓜果油腻,就会使脾阳受伤而不能运化水湿,出现胃肠道疾患,如下痢、便溏、顽谷不化等。老年人脾胃功能较为衰退,尤其要忌食生冷瓜果,同时要注意食品卫生与安全,秋季肠道疾病多有发生。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以下为辛宝主任个人微信号
欢迎添加交流(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单位+科室)!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授权发布,转发请与临床营养网或作者联系,请勿随意转发,作者及临床营养保留版权及其他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