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关注学习效率,很难培养出思维反应快的优秀人才!
从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杨氏子、七步成诗、孔融随父亲京城访友……等等故事来看,古人“3岁看大,7岁看老”“人看从小,马看蹄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等谚语考察人在应急中的特殊能力的方法是:思维反应快(用时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效果好),其规律是考察办事效率(解决问题的)效率。
我们的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教的绝大部分是1+1=2,2+1=3,3+1=4……(集中思维)而不是2=?+?,3=?+?,4=?+?……(发散思维)。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我们重视的是2=?+?,3=?+?,4=?+?……(发散思维)的思维教学,创新思维已经被炒得非常神秘,却从来不问津办事(学习)效率训练。
创新思维(思维灵活性)是建立在普通思维(办事效率,即思维敏捷性—学习效率)基础上的,创新思维需要在普通思维的基础上加强训练,离开了普通思维,创新思维就没有土壤。只有思维灵活性而缺乏思维敏捷性训练的创新思维,存在思维懈怠(俗称“生锈”)的缺点。不管怎么训练,其创新思维(思维的灵活性)都会被打折扣,难以发挥出来。只有思维灵活性和思维敏捷性同时训练的创新思维,其创新思维才能发挥出来。
训练创新思维的方法一是要加强“思维速度(学习效率)训练;二是要加强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我们的教育不关注学习效率(思维敏捷性)训练,很难培养出象司马光、曹冲、曹植、孔融……那样思维反应快的优秀人才。人在处理应急事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战争、洪灾、火灾……就会受到影响,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描绘的中华民族办事缺乏时间观念(拖沓),忽视精确(没有效率观念)的缺点始终难以克服。
科技创新教育在课堂上不解决训练学习效率问题,很难融入到教育中去,很难得到其他老师的广泛认同。一旦解决了学习效率训练问题,科技创新教育影响教学质量的效应会迅速显现,不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的现象会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