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吉剌的封地
在赤峰,很多人都知道抑或是听说过“弘吉剌部”,“赤峰记忆”公众号也曾多次提到过“弘吉剌部”。那么,这个部族究竟有什么来头呢?
半农半牧的部族
据《史集》记载,所有蒙古人分属于尼鲁温和迭儿列斤两大族系,尼鲁温指代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即黄金家族。弘吉剌部是迭儿列斤族系的一支,金代时散居于呼伦湖东南,而它的别部孛思忽儿则居于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北至得尔布尔河一带。
“弘吉剌”本为突厥语,汉释为“褐色的马匹”,最早出现于《辽史》,按契丹读法译为王纪剌。在《金史》中,这个部族的名称则按女真的读法译为广吉剌或光吉剌。与此相应,元代也就有了瓮吉剌、雍吉利、雍吉烈和弘吉烈、晃吉剌两类译法。但在蒙文史书,诸如《黄金史》、《蒙古源流》和波斯文《史集》中,皆拼写成Qonggirad,是为多数蒙古人的读法。
另据《新元史》记载:“‘孛思’者,‘板升’之异译,国语‘屋’也;‘忽儿’者,‘古阑’之异译,国语‘圈子’也。特因之族,筑室以居,与游牧之俗稍异,谓之‘孛思忽儿’,非氏族之名也。”由此可见,早期的弘吉剌部应当是一个半农半牧的部族,与纯游牧的其他蒙古部落稍有不同。
特因,即特薛禅,也作“德薛禅”!
关于特薛禅,在《元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特薛禅,姓孛思忽儿,弘吉剌氏,世居朔漠。本名特因,从太祖起兵有功,赐名薛禅,故兼称特薛禅。”在《新元史》中更进一步解释道:“特薛禅本名特因,时人以其贤智,呼为薛禅,故又称特薛禅。孛思忽儿弘吉剌氏,与斡勒忽纳氏同宗异族。”
公元1171年,一说公元1170年,蒙古英雄孛儿只斤氏也速该从斡难河边像小脾脏一样的小山包迭里温孛拉答哈(现蒙古国内)出发,打算去到妻子诃额仑兀真的娘家斡勒忽纳部为九岁的儿子铁木真说亲。当他和儿子铁木真、侍从脱朵走到千里之外的扯克彻儿山与赤忽儿古山之间(大约在今呼伦湖、贝尔湖之间的乌尔逊河西)时遇见了特薛禅。特薛禅上上下下地打量了铁木真一番,便对也速该说:“你这儿子可是个目中有火,面上带光的孩子啊!昨夜我梦见一只白海青抓着日月落在我的手上。我曾对人讲过,不知此梦是什么吉兆?如今,你领着儿子来到了这里,我的梦便有了答案。”他还告诉也速该:“我们弘吉剌自古美女多。所以,我们一直以外甥之貌、女儿之色生活。男人生来守营地,女儿则要出嫁到他乡。我有一小女,请到家里看看!”说罢,领着也速该和铁木真等人朝家里走去。
也速该等人来到特薛禅的家里一看,果然有一个貌美的女孩儿,叫孛儿帖,长铁木真一岁。于是,也速该便于第二天向特薛禅提了亲。特薛禅说:“虽然,多次求婚才答应会显得尊贵,刚一求婚便应诺会显得轻贱,但是女儿之命必在你家,请把你儿子留下便是了。”如是,9岁的铁木真与10岁的孛儿帖定了亲。10年后,为救妻子孛儿帖,19岁的铁木真打响了人生的第一场战争!
弘吉剌·孛儿帖(1161——?),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正宫皇后,居于第一汗尔敦(蒙古宫帐)。她辅佐成吉思汗奠定蒙古帝国基业,于元世祖至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265年)被追谥为“光献翼圣皇后”。
孛儿只斤氏
孛儿只斤氏,出自蒙古乞颜部,也译作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忒、博尔济锦、孛儿吉德、孛儿吉根、孛儿吉济锦、博罗特、布儿赤金、孛尔吉、包尔积金、包侕赤金等。汉译姓氏为:包、鲍、宝、刘,云,李,波等。
据说,在远古,蒙古族人的图腾为“包尔贴赤狼”,意为苍狠。《蒙古秘史》原文和《金册》记载:包端察尔(意为包姓胞祖)使包尔之金姓氏传承了。后来,出自包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均被称为“尼鲁温(黄金家族)”。到了合布勒汗的孙子也速该时,开始使用“孛儿只斤氏”。依照血统,成吉思汗是乞颜部包罗特孛儿只斤氏,其祖辈是这个氏族的族长。自成吉思汗始,这个氏族更以高贵和伟大而闻名于世,并且凌驾于其他各蒙古部之上。
据说,有一天,蒙古乞颜部军事首领孛儿只斤·也速该在斡难河畔鹰猎为乐,忽然发现蔑儿乞部的也客赤列都骑着马而来。原来,也客赤列都刚刚从斡勒忽纳部娶妻回来,新娘子叫诃额仑。也速该见诃额仑长得非常漂亮,顿生爱慕之心,立即叫来了哥哥捏坤太石和弟弟答里台斡惕赤斤,准备按照当时的“抢亲”之俗以抱得美人归。也客赤列都见不远处冲过来三个强壮的男人,不禁心里发慌,急忙拨马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驰去。也速该兄弟三人见也客赤列都逃跑了,催马紧紧追赶。围着小山跑了一圈后,也客赤列都又回到诃额仑乘坐的车前。诃额仑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女人,非常明智地对丈夫说:“汝见彼三人之面色乎?吾观彼三人颜色,来者不善,似有害汝性命之意。汝若相信吾,可快逃性命。但得保住性命,何愁再娶不着好女美妇?……若再娶得妻室,可以吾名诃额仑名之,算汝未能忘吾。快逃性命!”诃额仑说着,脱下一件衣衫,扔给也客赤列都。也客赤列都急忙下马,接住诃额仑扔来的衣衫。这时,也速该三兄弟已绕山跟踪而来。也客赤列都急忙上马,快马加鞭,一阵风似的沿斡难河河谷逃去了。也速该又打马直追,追过了七道岭,也没有追上也客赤列都,只好掉转马头,驰回诃额仑的车前。也速该得到了诃额仑,带着她返回自家的蒙古包。
在一次与塔塔尔部落的战争中,也速该俘虏了塔塔尔部的首领铁木真兀格。此时,恰逢他的妻子诃额仑生产,便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叫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过,这件事儿也为也速该的惨死埋下了祸根。前面已经提到了,9岁的铁木真与弘吉剌部特薛禅的10岁女儿孛儿帖定了亲。按照蒙古族习俗,定亲以后,女婿要在岳父家住上一年。于是,也速该告别亲家特薛禅和儿子铁木真,带着侍从脱朵回家了。途中,塔塔尔人假借设宴,毒死了他们的仇敌也速该,只有脱朵逃了回去。
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孙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其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经过千难万苦,铁木真终于长大成人。这时,昔日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为抢回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从此,这位蒙古族最伟大的英雄挥舞着手中的苏鲁锭长矛,正式开始了属于他的戎马一生。
在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战斗中,以帖木哥阿蛮为首的弘吉剌部曾多次参与反蒙古部的联盟。特薛禅却在暗中支持铁木真,并最先率部归服。有一次,特薛禅所在的弘吉剌部被迫与札木合等部落联盟攻击铁木真。特薛禅暗中让人给铁木真送去“契丹文密报”,由孛儿帖翻译给成吉思汗,从而避免了一场浩劫。
宋开禧二年春天,即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终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建国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他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这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成吉思汗将全体弘吉剌人划为三千户,封特薛禅之子按陈等为千户长。后来,弘吉剌部又参加了征金、平西夏等历次战争,逐渐扩充为万户。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分封刚刚得自金朝漠南的土地,将老哈河、西拉沐沦河流域及其西北、东北地区赐给按陈弟兄。从此,弘吉剌部迁到了漠南。
弘吉剌的封地
“其先世出山,为火伤其足,故子孙多足病。部人矜其门阀,自云从金缸中出。始祖兄弟三人:长曰楚而鲁忽蔑儿干,其后为宏吉剌氏;次曰哈拜失米,其后亦乞列思氏、兀而忽努氏;三日楚斯布陶,其后为哈拉奴氏、宏格里约氏。楚而鲁忽与弟不和,欲射之。哈拜失米畏而伏马腹下,楚而鲁忽怜之,射其耳环,故有蔑儿干之号。其部居长城之北,近哈剌温只山。特薛禅之父达尔罕生五子:曰特因,曰哈达,曰布奔,曰乃古塔尔,曰崔和尔;皆娶蒙古女。”上述内容同样出自《新元史》,说的是特薛禅有四个弟弟:曰哈达,曰布奔,曰乃古塔尔,曰崔和尔,他们的父亲叫达尔罕。特薛禅除了女儿孛儿帖而外,还有三子:长曰按陈,次曰火忽,三曰册,他们的母亲叫搠坛。
据《元史》记载,特薛禅的长子按陈,从小就带领着弘吉剌的部众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从太祖,凡三十二战,平西夏,断潼关道,取回纥寻斯干城,皆与有功。岁丁亥,赐号国舅按陈那颜。”弘吉剌部作为蒙古五投下之一,在成吉思汗、木华黎统兵进攻南宋时,都曾取得过辉煌的战绩。因此,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来到迭蔑可儿,也就是现在的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的失儿古鲁河一带,将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分封给了以按陈为首领的弘吉剌部。其中,按陈分得翁牛特旗虾蟆岭、克什克腾旗达里湖和迭蔑可儿等地;按陈的弟弟册分得今西乌旗西南以东,今巴林右旗松吉纳山、今克什克腾旗西北菠萝阿吉儿罕山、今霍林河等地,北以今西乌旗巴拉嘎尔高勒为界;按陈弟弟火忽分得今大兴安岭以东,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之间,今乌力吉沐沦河、庆州之地;按陈的儿子唆儿火都分得菠萝阿吉儿罕山、阴河至赤峰、老哈河的地方。弘吉剌部除了在老哈河和西拉沐沦河流域的基本领地而外,在中原地区也有大量的分地。在打败金朝以后,元太宗窝阔台把中原地区也进行了分封。其中,弘吉剌部的按陈获赐“于东平府户内拨赐有差”(东平府在金朝时属于山西路)。按陈从东平府划拨的地方有:济州、兖州、单州及其属县巨野、郓城、金乡、虞城、砀山、丰县、肥城、任城、鱼台、沛县、单父、嘉祥、磁阳、宁阳、曲阜、泗水等一十六县,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东省中部和南部。
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朝政府灭南宋后,又将江南的一些地区也封赐给了诸王和驸马作为采邑,弘吉剌部分得了原南宋福建路所辖的长汀、宁化、清流、莲城、上杭、武平六县。至元十五年,设汀州路,以上六县归其管辖。公元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朝政府“以永平路为皇姊大长公主分地,租赋及土产悉赐之”。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元政府将永平路(今河北省境内)所属的滦州之卢龙、迁安、抚宁、昌黎、石城、乐亭六县封赐给弘吉剌部。至大二年,弘吉剌部的琱阿不剌建鲁王府,“以永平路益封其差徭税课悉为鲁有,乃赐平江路稻田五千余万亩”。平江路,今之吴江等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