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晓斌/分水坳的红色记忆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李晓斌
一条小路挣扎着,在山的包围中拼力往外挤。罗霄山脉在这里撕裂了一道伤口,让山川气息有了艰难迂回的流动。万山丛中,山环水复,一山放出一山拦。步履匆匆、肩挑木柴的汉子清楚地知道,藏在那担柴里的俄国造步枪,是一粒火种,将来必定燃起冲天的大火。他从沿背过罗市,沿着茶盐驿道,一头扎进莽莽山林,连夜赶路,到达六市山口村。擦了擦额头黄豆子大的汗粒,他在那棵历经沧桑的老红豆杉树下大口喘气,然后走向树旁的一座老庙。这里是江西与湖南的交界处,再往东就是湖南攸县石桥,弟弟一家住在那儿。
刚坐下身子的汉子,突然听见一阵狗的吠声如豹子的嘶吼划过夜空。汉子不敢再逗留,急忙起身一路小跑,上了分水坳。分水坳有一口四季不竭的老泉,泉水一边流向攸水、一边汇入莲江。走得心急火燎的汉子,站在老泉边俯下身子,喝了几口清甜的山泉水,掬起水洗了把脸,顿时觉得浑身清爽了许多。他挑起那担柴火,翻山越岭,一脚浅一脚深,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到了石桥。他将步枪的枪身藏在自家的薯窖子里,枪机和子弹藏在布腰带上。他贩来一群鸭子,就在薯窖附近放鸭。这位汉子就是敌人悬赏通缉的贺国庆。
这是1927年的秋天,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党领导的莲花农民自卫军九一八攻城失败后,莲花革命队伍仅存一支枪。拥有这支枪的队伍,后来发展为井冈山斗争时的红色独立团、红军长征路上的红一连。这支枪写进了毛泽东的著作。毛委员以莲花人民一支枪闹革命的故事,生动阐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理。
辛丑暮春,我们在当年毛委员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井冈山的第一站高洲,召开以庆祝为主题的莲花县谷雨诗会。会后,六市山口村的杨老师热情邀请我们去山口采风。他说,山口当年是交通要道、赤白两区的交接处,原先客栈就有3家,莲花一支枪的捍卫者贺国庆经常往来于山口、石桥,在山口客栈住过。
沿旁山路过海潭抵达山口,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当年荆柴杂生、泥泞遍地的穷山沟。移民新村都是漂亮的小洋楼,不少人家的门口停着小轿车。进入村委会,村干部杨炳南安排烈士的后人、历史的见证者能来的都来了。外表木讷的戴建春是革命烈士戴荣才的后人。他1970年底入伍,在福建平潭服役6年,部队驻地的对面就是金门岛。老戴是炮兵,退役前是班长。难得的是,戴班长的儿子受父辈影响也报名参军。现在,他们一家人依靠做点农活和在空压机厂打工发家致富,过得殷实滋润。日子就像挂在灶台上的腊物,流着油。
我们聊到山口村的另一名烈士杨三仔。据《莲花烈士英名录》记载,赤卫队员杨三仔是在苏区革命时被敌人杀在推车坪。但是,村干部和村里的知情人都说,杨三仔是抗日被日本兵杀害。
或许,1937年湘赣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的时候,杨三仔依然留守在根据地。那段历史已经无从稽考。英魂长眠于青山绿水间,无论他是怎么牺牲的,他都是为了这片土地的富强与民主而战斗到死。
山口,深藏罗霄山,如一粒豆子撒在大山里。在外人看来,这里似乎是人迹罕至、猿猴栖息的世外山林,荒凉、闭塞、贫穷。事实上,山口不仅扼赣湘咽喉,还是革命年代浸染过英雄鲜血的战场。当地的老百姓说,山口的山上有3座碉堡。我们来到一户村民家,看到他从坍塌的碉堡找到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护国……□戌年季秋……□湘潭督造”等字样。戌是农历的狗年,据推测应该是甲戌年,公元1934年。那一年,红军主力北上长征,湘赣苏区形势严峻。白军以步步为营、筑碉堡的方法对苏区进行围剿。敌人选择在山口的3个关隘筑碉堡,切断红军与攸县、萍乡的联系,迫使红军得不到补给。而山口的3家客栈,成了红军的秘密联络站。红军通过客栈获取情报,获得物资。据说,彭德怀、萧克、谭余保、贺国庆,曾经在山口客栈投宿、吃饭。中共攸县柏市区委书记项积光在战斗中获重伤,安排在山口疗伤。乡亲将项书记藏了起来,冒着生命危险爬高高的山崖,采来草药牛膝、川芎、过血藤给他治伤。三年游击战,山口的乡亲付出了很多,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8人。
1944年8月,衡阳保卫战失败后,日寇的铁蹄从攸县石桥进入山口。山口人民利用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日寇斗争。山口有一处悬崖,日寇多匹战马在此坠崖。当地人称之为跌马坑。山口村民杀死的和坠崖而死的日本兵都埋葬在山口的一块坪地上。跌死的战马则抬回来,让村里人饥饿的胃囊有了荦腥的犒劳。时至今日,吃过日本战马肉的村民尽管垂垂老矣,一说起这童年的口腹之欲,依然禁不住口舌生津。埋葬日本兵的地方是个荒草丛生的小山岗,原本远离村庄。这块墓地,被当地人称为“日本土地”。六七十年代,村集体大垦荒,向山上进军,挖出许多日本兵的残骸、铁盔和子弹。我们去查看当年的遗址,只见那地坪上矗立一座大概建于八十年代的砖瓦房,现在是养殖山羊的羊圈。黑山羊放牧在田野上,遍野的青草喂得羊肚子滚圆。羊圈旁堆积着散发阵阵腐臭味的羊粪,那是肥田的好东西。
山口客栈的遗址尚在。薜荔爬满残垣,青砖与石雕的墙体顽强屹立,瓦檐、门窗早就荡然无存。石雕的图案不是绸带缠绕的书籍、长剑,就是如意、钱币。先人尚文崇武,希望吉祥如意、财源广进,日子平安。曾经生意兴隆、人来人往的客栈旧址,已经种上了作物,成了菜园。我们在旧址前拾得一块雕有“福”字和蝙蝠的瓦档。陶制瓦档,经过岁月的浸染,有着如同铁质似的包浆。
无论是当年的客栈、碉堡,还是日本兵的葬身之地,经历百年风雨,或仅存断壁、残碑,或湮灭不见痕迹。日新月异的山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通八达的平坦村道,一排排高大气派的村居,花木扶疏的休闲广场和山间绿林掩映下的簇簇红杜鹃。
1927年9月,贺国庆从这里夺出一条出路,趁夜赶往攸县石桥,誓死保卫莲花革命仅存的一支枪的时候,他的父亲贺承茂拒不交待贺国庆和那支枪的下落,在分水坳的东南方,莲花沿背一座石拱桥上,被惨无人道的敌人用棉絮包了,浇上煤油,点了天灯。英雄至死仍然咬紧牙关,没有吐露半个字。英雄自有英雄的信念,他知道,敌人在他身上点燃的火,将点燃整个大地。黑暗的大地将在这大火中醒来。贺国庆的弟弟贺国强后来也因为这支枪被敌人残忍杀害。贺国庆则在战斗中牺牲。用鲜血换来的这支枪,被誉为“枪娘”,莲花革命以这根钢枪为种子,不到一年时间,将队伍发展到300多人,拥有200多支枪,风风火火闹革命,硬是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红县。“一根枪支开辟红色地区在今岁,万民团结推翻黑暗统治属当年”。莲花县委负责人朱亦岳激动万分,挥笔写下这副对联,贴在赤色政权的办公地点宾兴祠的大门上。莲花还流传过《莲花一支枪之歌》:“陈竞进一支枪充团长,一支枪呵追朝湘,追得(那)朝湘(哎哎)到处钻。……”歌谣在群众中迅速唱响,激起了人们坚持斗争的勇气和信念。
往事不再,那抹红色的印记还在,她已经植入我们的内心,成为永不变色的红色基因。山口村民听说我们来了,纷纷讲述往事,还带我们去探访红色旧址。84的杨老伯大病初愈,也由儿子开车送了过来。聊起当年的革命斗争故事,你一言我一句,话题格外多。按下手机的录音键,我将这些带着激情、饱含信念的声音存放下来。
我们离开后,村民们自发寻找当年的老物件。游击队支队长戴祖荣的马刀找出来了,马刀主人的后人,特意将马刀磨得锃亮。这块3斤多重的铁器,曾经杀敌无数,至今犹带凛然正气。更为巧合的是,缴获的日寇指挥刀,一度以为失传,居然也出现了。连刀鞘都还在。那月牙形的弯刀,从刀鞘里抽出来,历史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旧中国。一把马刀、一柄弯剑,都是老物件了。这一重一轻,一个代表正义,一个是邪恶的化身。隔着将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在昔日的战场,刀与剑静默无言地较量着。青锋闪耀的,无疑是英雄的光芒。黯然失色的,是军国主义的幽灵。据说,侵华日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特意来过山口,他们沿着原先行军和征战的路线,静静呆在山口的猎猎劲风中,应该有所反思和忏悔。你来游览,我们欢迎;你来烧杀抢掠,我们绝不会答应。“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词里唱的还在激励着我们。豺狼来了,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大刀和猎枪。面对外侮,我们有的是铮铮铁骨、殷殷热血,还有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山口人迅速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那段血与火的故事。走进山林深处的山口,我们寻觅到了那片比映山红更红艳的红。在山口寻寻觅觅,我们于山的皱褶里,听见了风声泉声鸟叫声。我觉得,那空气里颤动的,肯定还有革命者谭余保、贺国庆等人匆匆的脚步声,还有情真意切的山歌声。你听,“送郎送到大路边,叫声哥哥听我言,奋勇杀白匪,家中莫挂念”。江西莲花,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红县,在革命年代,爹娘送儿子,媳妇送丈夫当红军上战场的感人场景,历历如昨。《送郎上前线》《当兵就要当红军》等红色歌谣,至今还在百姓的口中传唱。而一支枪的故事,已经成为这块土地鲜红的象征。那支俄国造步枪,珍藏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无数瞻仰的目光中上升为一种精神。这真是“铁锈斑斑沐暖阳,名呼种子喊枪娘。英魂铸就昭青汉,一朵红莲万里香”!
是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流传百年的红歌还在唱。只是,今天的山口,不再是大山撕裂的一道伤口。硝烟散尽,没有了红白分割的胶着,没有了铁蹄践踏的创伤,没有了贫穷与落后。山口,这片碧血染红的土地,在生长出绿色的希望。一条阳光笼罩的新路,在山口数代人的寻找下,呈现在眼前。山口,成为诗意栖居、追根溯源的好地方。
作者简介
李晓斌,本名李小斌,男,1964年11月出生于南昌。江西省作协会员、莲花县作协副主席、县政协委员。作品见《人民日报》《散文诗》《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创作评谭》等报刊。获多种奖项。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读江西》《无声瀑记》《江西诗歌年选》等。已出版作品集三部。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