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临门——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幸福理想
在先秦古典文献中,没有“幸福”一词。“幸”和“福”在古代本是两个词。“幸”的本意是“吉而免凶”。有好的运气,不会遭遇灾难而死。《易经》上常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是指某人受到天神的保佑,生活顺利而少有波折。甲骨文中“福”字,双手捧酒樽往祭坛上敬酒以求神降幅。《礼记》上说:“福者,百顺之名也。”因此,“幸”和“福”都有诸事顺利、吉祥平安的含义。
《尚书·洪范》中,列举了人生幸福的五条标准:“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称得上幸福的人,应当具备这五个方面的条件:长寿,富有,身体健康且平安,修好德,老年无疾而终。与“五福”相对,《尚书·洪范》也提出了“六极”,即人生有六种祸患、不幸:“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命短,多病,贫困,凶恶,忧心匆匆,发育不良而身体衰弱,都是人生的大不幸。虽然现代中国人过春节时常常相互祝愿“五福临门”,但大家不一定都知道“五福”的来历。
在民间,人们把“五福”简化为“福禄寿喜财”,突出了高官厚禄和财运兴旺等功利性成分,却把健康平安和积德成善的本义丢掉了。民间还有“多子多福”的说法,这意味着“老有所养”。现代社会养老制度逐渐健全,老有所养不完全靠“多子”了。
五福合成整体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分开来就不会那么圆满。比如说,有的人虽然经济收入很高,但却整天忧心匆匆,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绝症,活不到同时代的人均寿命的2/3;有的人寿命很长,却一生贫困多病,养不活家人;有的人富贵,寿命也长,但晚年却突然遭遇车祸、因贪腐而坐牢……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有这种种经历或者结局的人都称不上“幸福”。当然,有福之人不仅仅是本人能达到上述五项条件,他的家庭成员也应当如此。家庭完整、和谐共济,才配得上“幸福美满”。“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都是人生之大不幸,算不得“幸福美满”。
在“五福”之中,“攸好德”是最重要的”福”。因为它可能是获得其它四个“福”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是基础条件。有道德的人敬业、诚信、自律,人缘好,受上司和同僚信任,心态平和,对身体健康有益,对凭良心取得合法收益有利,不作恶而遭灾几率小。荀子有言:“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德行欠缺,容易遭致祸殃。
有人说,幸福不幸福,只是人的一种心态。其实不然,幸福的确是有客观标准的。“五福”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幸福理想。
希望看过此文的所有读者都能“五福临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