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怎么能写出《岳阳楼...
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怎么能写出《岳阳楼记》呢?1921年毛泽东路过安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以湖南督学的身份考察洞庭湖区的几个县教育,那一阵子,他住在安乡湖南一师同学周夏藩的家里。
闲暇时,毛泽东突然向周夏藩抛出了一个问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并没有到过岳阳楼,他怎么写得如身临其境一般呢?”
周夏藩就给毛泽东讲起了范仲淹小时候在安乡读书的故事。清朝康熙安乡有个进士叫张明,他写了一首叫《书台夜雨》的诗,写的就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前在安乡的日子:
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
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
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见宫墙。
梦中遥意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
周夏藩说:“润之,你要是想了解得更多,我们明天就去安乡城北的书院洲看看。”
毛泽东一听来了兴趣,欣然同意。
第二天,周夏藩陪着毛泽东到了安乡的书院洲,此时有当地的两个老教员潘能源和袁东山在等着了。
几人见面稍作寒暄,潘能源就和毛泽东讲起了少年范仲淹在安乡读书的经历。
潘能源说:“昔日,这书院洲有个兴国观,范仲淹少年时就在这里读书,当时,观里还有个司马老道士,他看到范仲淹年少志大,刻苦读书,便热情照料,每逢范仲淹读书遇到不理解之处,他便从中指点,司马老道士陪着范仲淹度过了五年的时光。”
还没等毛泽东开口,潘能源旁边的袁东山却开口了,他说:“你讲的这个只是个传说,历史文献里并没有记载这段内容。”
毛泽东听到袁东山这么说,也来了兴趣,他讲了自己的看法:
“袁先生讲范仲淹少年时在安乡读书的史实是没有问题的。昨天,我跟老同学周夏藩聊天,他给我讲到清康熙年间曾出土了兴国观的残碑,残碑上清晰地记载着:范文正公读书安乡县时,司马道士尝羽翼之。至于范仲淹本人和后人不愿提及此事,我想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为“尊者讳”。也就是说,范仲淹少时寄人篱下,跟着继父朱文翰来安乡读书,纯属个人隐私,没必要公开,而后人也不愿意提起这段历史。”
袁东山看着眼前这个青年后生,眼睛仿佛冒出了光,点头道:“对对,毛先生分析地对,我想一定是这样。”
袁东山又和毛泽东讲起了范仲淹在安乡读书的日子:
范仲淹到安乡时大约6岁,并在此呆了5年时间。5年里,范仲淹博览群书,立下了以仁人志士为榜样,济世救民的志向。
范仲淹并不是死读书,他关心民间疾苦,为此还有意翻阅一些医书,采集识别一些药草。当时司马老道问他:“你将来要做一个医生吗?”
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如今,这书院洲一带还流传着范仲淹揭榜行医、重修兴国观的民间故事。
毛泽东了解后,感慨道:“八百里洞庭谁在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范公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抱负,长大后写出《岳阳楼记》一点也不奇怪了。范公有安乡的生活经历,是以洞庭湖的万千气象、他早已了然于胸,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志向,却是早已在范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的,而《岳阳楼记》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
@江枫月夜:安乡,位于洞庭湖西北部,距离岳阳100来公里,是湖南的北大门。毛泽东青年时曾在此考察教育,巧合下得知了范仲淹没到过岳阳楼,却写下了《岳阳楼记》的故事。为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探究竟,最终得出了:后人淡化范仲淹在安乡读书的经历是后人为“尊者讳”的目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提及的历史,比如朱元璋当皇帝后不愿提起他做过和尚和乞丐,范仲淹有这样的考虑也不奇怪。
毛泽东对范仲淹评价颇高,他说:“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而《岳阳楼记》里的那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也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毛泽东主席当年巧解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岳阳楼记》的问题,你怎么看?我是@江枫月夜,为你带来有价值的文史内容,喜欢的朋友欢迎点个关注吧!
图一:毛泽东主席
图二:岳阳楼
图三:范仲淹
参考:《毛泽东在安乡》、《安乡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