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容易患高血压,防治方法早知道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体检一定要监测血压。

小李就是在内分泌科就诊时发现血压很高,高压达到了165毫米汞柱,因此推迟了接种新冠疫苗的时间。

本文就为大家科普一下,高血压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高血压

高压≥140毫米汞柱或低压≥90毫米汞柱,需要考虑诊断高血压。定期检查血压,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为什么会患高血压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

目前谈论较多的其实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高脂饮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紧张等。另外,年龄、家族史、超重、肥胖、合并糖尿病、血脂紊乱等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有哪些危害

高血压在早期阶段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血压明显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其中以损害心、脑、肾和外周血管最为显著。

损害心脏:高血压对心脏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损害心脏的血管,主要损害心脏的冠状动脉,逐渐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发生冠心病。二是损害心脏本身,动脉压力持续性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进而会导致心律紊乱、心力衰竭乃至心源性猝死等。

损害脑血管:头晕和头痛是高血压最常见的脑部症状,高血压还会引起脑出血、脑梗死,导致致残、致死。

损害肾脏:高血压与肾衰竭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影响高血压的预后。高血压会导致肾脏功能不全或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靠透析来维持生命,这是大家都害怕的生命结局。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那可是雪上加霜,高血压与糖尿病协同,增加心血管风险,两种疾病共存时,心血管危害增加4~8倍。心血管的患病率高达50%,冠心病的患病率达25%。

高血压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防治高血压,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干预生活方式,同时在专家的专业指导下的合理用药。

饮食控制: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应遵守低盐、低脂、低能量的原则,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品种要多样化,注意各种食物之间数量或比例搭配。高血压的发病率与食盐摄入量呈正相关,从预防高血压的角度考虑,应注意适当控制食盐的摄入量(<6克/日)。

适量运动: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都是有氧运动,请一定量力而行。

戒烟限酒:烟叶里含有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以及酒精对血管的伤害和血压升高均有较大影响。

调节情绪: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常导致血压升高,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引起的血压大幅波动,有利于控制血压。

药物治疗:当患者确诊高血压之后,大部分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积极控制血压并同时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双管齐下至关重要。推荐的降压药物主要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单片固定复方制剂等,在医生充分评估和正确的指导下合理、规律、终身服用药物。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做好哪些监测

首先,要强调一定做好自我家庭血压监测,根据医生的要求和自身的情况确定监测频率和用药情况,并做好记录,养成良好的监测习惯。

每3~6个月监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尿常规、心电图、眼底和心脏彩超等。定期评估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情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