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1首诗《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小学3年级就学过,不过真正理解这首诗的人不多

在最新版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古诗,虽然这首诗的名字和内容,可能很多成年人已经对不起来了,但是这首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却应该不会有人不知道。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其实苏东坡的原名叫苏轼,而“东坡”二字是取自他的号,不过因为苏东坡这个名字更出名,所以后世常称他为苏东坡(东坡肘子,东坡肉……)在大家的一般印象里,苏东坡最出名的,是以下几件事:

在古文上,他和他老子以及兄弟,霸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他的《前后赤壁赋》震铄古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冠绝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古今绝唱,他在诗词上有诗神、词圣之称……

不过除了大家熟知的这些之外,他在书法上,还是“宋四家”之首,其中的黄庭坚还出自他的门下;在庙堂之上,他是治水的能臣,百官的楷模,死后谥号“文忠”;不过最让骆驼喜欢他的,还是他在美食上的追求,他所挂名的菜肴,应该足以编成一本食谱……

说完了他的成就,咱们再来说他这首诗,这首诗的全名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组诗诗共有两首,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下面图中的那首其一。

(附: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首诗字面的意思,小学生也能讲个大概,无外乎就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竹林外的桃花开始稀稀拉拉地开了,在水里游的鸭子应该已经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岸边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也开始长出来了,江里面的河豚也开始逆流而上,准备在春天里产卵,然后借着大自然的温度回升,让自己的后代进行繁育。诗人以其独特的细节描写,生动地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到来……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如果解读这首诗有段位,那么上面的这种解读,也就是新手青铜。如果有人能从这首诗中,说出“惠崇”二字,指的是北宋诗词界的“九僧”(字面意思,九位喜欢诗词书画的著名僧人)之首,福建建阳的名僧惠崇,并且还知道,苏轼的这两首诗,不是有感于自然景色而发,而是根据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题,那么段位就可以进阶到成熟白银了。

如果想达到资深铂金段位,那你必须还能说出,这首诗里还藏有

“春风在流水,凫雁先拍拍”、“何物最先知 ,虚庭草争出”、“蒲根水暖雁初下 ,梅径香寒蜂未知”

的典(骆驼之前也不知道,这些知识来源于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而且还要知道宋朝时,蒌蒿、芦芽是饭店做河豚的固定搭配,就像是螺蛳粉里面,必须要有酸笋和花生米一样。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资深铂金是不是就到顶了?当然不是,在资深铂金之上还有一个传奇王者。那么要达到这个段位,又需要知道什么呢?

第一,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节点,是公元1085年。第二,要了解苏轼做这首诗的人生节点:

苏轼的祖籍在河北,后来因为他的先祖苏味道(唐朝时做过宰相,因为处事圆滑被戏称为“苏模棱”,模棱两可的成语就出自他),被贬到了四川眉州,老苏家的根就扎在了眉州。苏家基本上是世代为官,所以到了苏轼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爹苏洵因为家境优渥,曾经只好玩不好学,等到浪子回头之时,苏轼已然长大成人,于是当苏轼和兄弟一起去参加科举时,苏洵也一同前往。

苏轼为人聪明,而且又比较任干,再加上考试时发挥稳定,差点就拿了个笔试的状元,为什么说“差点”呢?因为当时的主考官,是未来和苏轼并列为“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欧阳修,欧阳修批阅试卷时,把苏轼的试卷看成了弟子曾巩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了避嫌,就把“弟子”的名次降到了第二。

后来当他知道自己认错人之后,他还专门找过苏轼,不过苏轼本人为人豁达,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因此欧阳修不光领教了他的才学,还见识了他的心胸,于是有事没事的见人就夸苏轼,因此苏轼的很快就成了大宋的“网红”。

有欧阳修这个领导重视,加上苏轼本来就有料,所以苏轼前期的仕途还比较顺利,但是随着王安石的上台,苏轼的仕途开始受挫,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和欧阳修一系,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不光不支持,还反对。所以苏轼的仕途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他曾经因为“乌台诗案”(他在地方任职时,给皇帝写的工作汇报夹杂了一些个人情绪,有人抓了把柄就想趁机黑他,这场劫难差点要了苏轼的小命,后来还是已经退休的老干部王安石为他说话,他才没有打破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被贬黄州(湖北)。

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常以美食为伴(苏轼挂名的美食,很多都出自黄州),因此他虽然远离中枢,但也过得不差。公元1084年,他被调离黄州前往非常远的汝州(河南),在上任的途中,他痛失幼子,于是他向朝廷打了个申请,希望能现在常州(江苏)缓一缓,朝廷看他却是不容易,于是就同意了。

公元1085年,,大宋当家人换人,随之反对王安石新政的司马光上台,苏轼又被起复。不过此时的苏轼早已看透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他在心里是不太想去上任,但是又没有办法,只好违心前去。

看完了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表面上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盎然生机,但我们想想最后一句的“河豚”,它本来身怀剧毒,而且藏在沿海,所以能防止被猎食者所吃,但是到了春天,它因为生理需要,不得不逆江而行,去到食物充足,气候温暖的地方繁育后代,而这个过程中,它难免会被捕杀。

我们再联想苏轼此时的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领悟——苏轼不想北上为官,只想在江南安度晚年。其实有关这首诗里隐藏的意思,我们从这组诗歌的第二首也能管窥一斑。第二首诗又是什么意思呢?骆驼先不说,大家猜一猜,写到留言里,骆驼再给您答复。

这是骆驼的第738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