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崇祯为什么宁死不接受李自成的议和条件?真相其实很残酷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逼近北京城。此时,明朝最后的精锐部队关宁铁骑远在山海关,统领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有意拖延,不敢来京勤王。崇祯身边已经无兵可调,从宁武关到北京城,大明守将一路献关投降,就连京城大门都已经被太监打开。大明的覆亡,只在弹指之间。

然而此时,李自成似乎并没有直接灭亡明朝的打算,他派遣开城门投降的太监回去找崇祯秘密商议,向崇祯提出议和。《小腆纪年附考》记载:“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从《小腆纪年附考》的记载可以看出,李自成在攻入紫禁城之前曾经向崇祯提出议和,要求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犒赏他的部队,如果崇祯同意,他便不会进攻紫禁城,甚至愿意帮助明朝肃清其他的贼寇,并且帮助明朝抵御清军。那么,已经没了退路的崇祯,为何不愿意同意议和,哪怕只是暂时性的,为自己获得喘息之机呢?真相其实很残酷,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第一:崇祯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早在几年前,崇祯帝的手下还有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洪承畴等大将。也有足够的劲旅去压制农民军。而随着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的战死,洪承畴降清,崇祯手里,只有一个不太听话,而且十分畏惧李自成的左良玉。之前崇祯命令左良玉勤王的时候,面对京师十万火急的状况,左良玉根本没有出兵的意思,只是拟了一份作战计划命人送到北京。很明显,左良玉已经完全没有抵抗李自成的信心,而且崇祯已经指挥不动他了,而子崇祯即位至今,国家内忧外患均无缓解,反而愈演愈烈。而崇祯斩杀袁崇焕,逼死卢象升,折磨孙传庭等事情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丧失人心。所以无论是在百姓还是在大臣心中,都觉得崇祯的皇位应该做到头了。甚至崇祯自己都觉得,自己唯有已死谢罪,虽然有“诸臣误我”的客观原因,但是崇祯自己的责任也是不可能推得掉的。所以即便是获得喘息之机,失去民心和声望的他也很难再东山再起。第二:崇祯根本不相信李自成

李自成在出征之前就已经在陕西称帝,打到北京了却要跟崇祯议和,甘愿当个西北王,不要说崇祯不信,恐怕连老百姓都不信。要知道在之前反明的起义军领袖中,李自成可是最顽强的一个,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投降,投降之后也会很快反叛。现在李自成离推翻明朝只差最后一步,怎么会主动乞降呢?在崇祯看来,李自成在这个时候请求投降,只可能有两个出发点,第一就是在故意羞辱崇祯,逗崇祯玩儿。第二种则是要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旦李自成掌握了崇祯,就能够借崇祯的名义轻松解决除自己根据地之外的明军,可以省去不少麻烦,最后再搞个什么禅让的仪式,把崇祯逼退位之后除掉他。崇祯皇帝虽然不算是明君,但是他也是个机智聪慧的人,李自成的这些想法自然不可能瞒得过他。在崇祯看来,不管李自成是戏耍自己还是利用自己,都是他不可能会接受的。第三:大明皇帝的风骨和尊严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定下祖训:“大明朝从今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李自成的议和条件中是让明朝将陕西,河南等地割让出来,让他自立为王,这已经违背了明朝皇帝的祖训,有着强大自尊心的崇祯皇帝是不可能接受的。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没有能够守卫好大明的江山,但他依旧是一位颇有风骨的皇帝,宁愿自尽而死,随着大明一起灭亡,也不愿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屈辱而活。

崇祯皇帝虽然不能称为一代明君,却也是一个勤奋用心,聪慧机敏的皇帝。碰上内忧外患的时局,国家又连年天灾,大臣们结党营私不干正事,对手又是李自成、皇太极这样的高手,他虽然失败,却也已经尽力。所以崇祯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和李自成议和?其实是他无法答应,除了以身殉国,保留大明帝国最后的尊严之外,他已经别无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