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杂谈之“气沉丹田”(一)
前段时间与大家交流了一下关于“意守”方面的感悟。今天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对“气沉丹田”的理解。
如果说前面的“意守”是通往气功的路的话,那么“气沉丹田”就是进入气功锻炼的第一道门,只有入了这个门,才能真正算是一个练习气功的人。如果没有入这个门,那你即便是掌握的气功理论再多,研究得再深,甚至是练习的时间再长,那你也只能算做一个“门外汉”。为什么这么说呢?
和我一起练习的一个朋友,他练的是“燕青靠”,是一种形意拳,练功有十年之久,非常刻苦,但在一起交流时,我问,丹田有感觉吗?他说,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彼此了解,我们没有藏着掖着,我觉得朋友说的是真诚的。他没有因为练习的时间久,就硬生生地说自己已经做到气沉丹田等等。还有一位好友是国家级的社会辅导员,她教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多年,并带领学员参加比赛,得过好多奖项,但在与其交流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也是没有什么感觉。在与我接触的锻炼中,真正能够说出“气沉丹田”感觉的,也就二、三人矣。
“气沉丹田”不管武术也好,健身也好,都强调的基本要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练习多年而不可得的现象呢?
是他们不够刻苦吗?显然不是。据我所知,好多朋友练习时间都近二十年了,也很难体会到气沉丹田的那种感觉。是功法不对路吗?一套功法能流传下来,相信有其独到之处。前面的两位朋友,他们的一招一势,可以说是非常的到位,特别是那位辅导员,动作基本上是教科书式的规范。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非常注重“形”的把握,但他们对气息的运用、意念的运用信奉“不调而自调”,也就没有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这方面。我觉得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
“气沉丹田”作为气功锻炼的入门功夫,被各门、各派、各人进行不同的解读,每个人都对其有独特的理解,这些解读丰富了气功理论,但也给人们造成一种莫名其妙、玄之又玄的感觉。
那么“气沉丹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气沉丹田,先说一下这个丹田是什么。这个丹田,是指通常说的下丹田,这个没有什么异议。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关元穴,但他又不是一个点,只能说是一个大体的位置或者说是区域,这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异议。
在知道了丹田的位置后,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意守丹田。那么怎么做呢?今天我想借用古人对此的论述来同大家一起交流。
《道言浅近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
古人用词确实是精妙之极,一句话八个字,实际用字只有四个,但却阐述了一个气功练习的基础法门。我们要做到“气沉丹田”,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这里入手。就光这八字就够我们练习三年五年的,这一点也不夸张。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凝神调息”,分三层意思:第一凝神;第二调息;第三凝神调息。
第一凝神。“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1.凝神之前,首先要排除杂念。“收已清之心”就是说,要排除杂念,保持心里清静。“而入其内”,可以理解成进入练功状态,把心思集中在丹田位置。
2.“心未清时,眼勿乱闭”。杂念未排除之前,眼睛不要乱闭。气功锻炼时,对眼睛的要求一般是“垂帘”,就是似闭非闭,只有进入比较深入的练习时才可完全闭上。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这种“垂帘”状态,最容易控制杂念的产生。大家练习时,要试一下。我在练习时,只要感觉有杂念的时候,眼睛就微微睁一下,念头去了后,再微微合上,效果很好。
3.“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自劝自勉,是排除杂念的方式方法。把念头“劝”回来,“劝”字是引导、疏导,不是强制地把“念头”拉回来。这个“劝”用得确实精妙,要求我们不要刻意地用力去做。
劝回来之后是什么状态?清凉恬淡。精神放松、头脑清净、恬淡虚无。这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可能很难达到这种状态,但我们要知道这种状态,并且不断地调整身心,向这个目标努力。
“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只有达到,杂念排除,精神放松,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把心思,集中在气穴上,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凝神”。
关注五禽戏迷,关注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