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治泄泻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泄泻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1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寒湿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苔白腻,脉濡缓。
1.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
加减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泄泻证加减:
1. 表邪偏重荆芥、防风以增其疏风散寒之力。
2. 腹部腹痛,肠鸣加砂仁、炮姜发温中散寒。
加减2:
1. 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
2. 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
3. 畏寒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本证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加减。
【辨证加减】
1.如恶寒发热等症甚者,为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等以增疏风散寒之功。
2.如舌苔厚腻,胸脘痞闷,肢体倦怠者,为湿邪偏重,以苍术易白术,加白蔻仁、佩兰等以增芳香化湿之力。
3.如腹痛肠鸣甚者,为寒滞肠胃,加砂仁、炮姜等以温中散寒。
4.兼脘闷腹胀,纳呆厌食者,为食滞肠胃,去炙甘草、大枣之甘壅,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导滞。
5.兼小便短少、腹胀者,为湿阻气滞,加泽泻、车前子、木通等,或改用胃苓汤,以渗湿利水。
6.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生姜,加砂仁等以降逆止呕。
【按语】
1.本方气味芳香,应武火急煎,否则易耗散药性、降低疗效。药后宜加盖衣被,以助汗出。
2.本方为辛香温燥之剂,内热较盛以及素体阴虚者慎用。
3.目前本方已制成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冲剂等中成药,临床可选用。
1.寒重于湿,损及脾阳证: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治宜温中健脾,方用
2.理中汤加味。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加减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2.湿重于寒,困遏脾阳证:症见体重倦怠,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肠鸣水泻,小便少等,治宜健脾祛湿。方用
3.胃苓汤加减。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 红枣3枚
1.如兼见胸闷泛恶,舌苔罩灰.或天时阴雨湿浊较重的,加用藿香正气丸15克,打碎包煎;
2. 能吞服的更佳,分两次药汁送下:如兼寒象,形寒.舌苔水滑,或由饮冷水果引起的.加草蔻仁;
3. 如水泻次多量多,出现失水现象的,这是下多伤阴,湿多而又伤津.呈现燥湿不能互化之变,药中加用炙甘草,使甘守滓还。
3.外感风寒,内有湿浊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肢重,泻下清稀,苔白脉浮。治宜荆防败毒散加减。风寒得散,脾复健运(里和),泄泻自止。
4.荆防败毒散
羌活5克 柴胡5克 前胡5克 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更5克 川芎5克 甘草3
二.湿热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5.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加减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泄泻证加减:
1. 本方治湿热泄泻需要加金银花清热解毒,加茯苓、木通、滑石、甘草以清利湿热。
2. 腹痛甚为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宜加木香理气、白芍和营止痛。
3. 兼食积者,泻下腐 臭难闻,宜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导滞。
4. 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微黄而腻宜加连翘、黄柏、马齿苋以加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
泄泻加减2:
1.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枳壳、竹茹以和胃降逆;
2. 有发热、头痛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3. 热偏盛者,伴身热口苦,加马齿苋、秦皮、白头翁、黄柏、连翘以清热燥湿;
4. 湿偏盛者,加厚朴、苍术、茯苓、滑石、薏苡仁、车前子;
5. 兼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6` 病发于炎暑盛夏之时,夹暑湿者,加藿香、香薷、佩兰、荷叶、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湿之品,
7.腹痛腹胀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缓急;
8. 苔黄厚腻,泻下垢浊,口臭甚者,加枳实、大黄通因通用。
临证参考本证禁投固涩止泻之剂,恐变生它证,难于治疗,对湿热较重且体实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辨证加减】
1.如发热。肛门灼热,泻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者,为热偏重,加银花、连翘、马齿苋、黄柏等以加强清热之力
2.如舌苔微黄而腻,脘腹满闷者,为湿偏重,加苍术、厚朴、车前子、薏苡仁等以加强祛湿之力。
3.脘腹胀痛甚者,为湿阻气滞,加木香、槟榔等以理气止痛。
4.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5.兼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呕。
6.如发于炎热盛夏之时,症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者。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清暑化湿;如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可改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
【按语】
1.本方对于湿热型泄泻,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肠道湿热者,均可加减用之。
2.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伤寒、副伤寒200例。结果:经2个疗程(30天)的治疗,显效116例,有效8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
1.暑湿留连证:症见面赤而垢,烦渴身热腹痛暴泻,痛泻交作,小便短赤,治清晨利湿。方
6.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
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厚朴5克 滑石18克 甘草3克
加减
1.若表邪重者,可加青蒿以加强祛暑解表之功;
2.若兼见鼻塞流涕者,可和葱豉汤以通职解表;
3.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
4.若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
5.若湿热积滞较甚而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黄芩、黄连等行气导滞、清热燥湿;
6.胸闷、腹胀、腹痛甚者,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等化湿行气;
7.若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2.热积肠胃证:症见泻下黄浊或腐秽,或鱼肠、腹胀痛,口臭秽,舌红苔黄而垢腻。治宜清热荡积,泄泻除秽。方用白顺丸(酒大黄30克 炒牙皂3克)研极细末,装入肠溶胶囊,每次服3-4粒,每日二次。
三.伤食证:腹痛肠鸣,脘腹痞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下痛减。喛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之物。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7.保和丸加减。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泄泻证加减:
1.泻甚加茯苓、车前子以分利湿邪;
2.兼吐者,加半夏、白豆蔻、砂仁以和胃降逆。
3. 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食积化热之象,宜黄连苦寒清热。
4. 若舌苔白腻,脉濡,乃食兼寒湿宜加干姜、苍术温中燥湿。
【辨证加减】
1.泻甚者,为食滞湿阻较重,加茯苓、车前子等利小便以实大便。
2.胀痛甚者,为食滞气阻,加枳实、槟榔等以通腑导滞。
3.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并加砂仁以和胃止呕。
4.苔白腻,脉濡缓者,为食滞夹寒湿,可加干姜、苍术等以温中燥湿。
5.苔黄腻,脉濡数,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者,为食滞化热,宜重用连翘,加黄芩、黄连、枳实等以消导化滞,清利湿热;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因通用”。
【按语】
1.方中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善消谷食米面之积,临证时应根据食积的不同种类而重用相关药物。
2.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食积内停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1.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证:症见脘腹满胀,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苔黄腻等。可通因用,方用
8.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黄连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加减:
1.有呕吐者,加半夏、白蔻仁和胃降逆化浊;
2.恶寒发热者,加苏叶、藿香以解表畅中;
3.伤酒者,加葛花、枳椇子。
临证参考本证因食积引起,故需通因通用,因势利导,以推荡积滞,使邪去正安。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2.热结食滞证:宿食停滞,与热相搏结,结于肠中,碍于肠中,碍其传导,则结者自结,水液旁流,症见腹部坚满,拒按,多有先闭结而得泄泻,或泄滞不爽,或泻下稀水臭秽。舌苔黄而厚腻,脉滑等。非攻下燥结,则泻不可止,故宜用大小承气之类(宜先用小承气汤,大便不下再用大承气汤),以通因通用。
9.小承气汤
大黄12克 炙厚朴6克 枳实3克
10.大承气汤
大黄12克(包) 厚朴24克 枳实5克 芒硝8克(包)
1.若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2.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
3.饮食伤脾,湿痰流注证:症见胸脘满闷,手足不温,泄泻时发时止,腹中雷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时吐稀痰,舌苔白腻,脉弦滑。宜温中化痰。方用
11.理中化痰丸加减。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加减: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四.脾虚证:大便时溏时稀,完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12.参苓白术散加减。
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泄泻证加减: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助消化水谷。
泄泻加减2:
1. 脘腹胀痛嗳气者,加木香、乌药以理气温中;
2. 夹湿者,加苍术、厚朴、防风以升阳燥湿;
3. 夹湿热者,加黄连、连翘、马齿苋、厚朴以清化湿热;
4. 夹食滞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导滞;
5. 久泄不止,中气下陷症见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饮食不佳,腹中重坠,肛门下脱,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藿香、乌梅;
6. 伴口燥咽干,气短乏力,阴津损伤者,加天花粉、芍药、五味子、黄精。
本证以脾气虚为主,多夹湿邪,可在方中加入利湿之品加茵陈、苍术等;同时中焦脾胃虚弱,易致饮食停滞消食之品;久而不愈者,病必入络有血瘀,故可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郁金、丹参、赤芍、红花、生蒲黄、乳香、没药等;久必伤阴,右加入少量养阴之品,但不宜腻补,应略加酸甘化阴或清养气阴,如乌梅、芍药、石斛、沙参等;对确有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最好不用辛温大热之品,如附子、干姜之类,以防此类药进一步耗伤气阴,宜加入辛甘化阳之品,如桂枝、党参、黄芪等,既赶路的人鼓舞脾胃之气,又不耗伤气阴。
【辨证加减】
1.久泻不止,肛门坠胀,甚则脱肛者,为中气下陷,酌减薏苡仁、茯苓、加黄芪、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或改用补中益气汤。
2.伴见腹中冷痛,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者,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加吴茱萸、肉桂、附子、干姜等以温运脾阳;或改用附子理中丸加味。
3.伴见暖气呕恶者,为夹食滞,可加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4.肠鸣漉漉,舌苔白厚而腻,或食已即泻者,为脾虚夹有寒湿,加苍术、厚朴、羌活、防风等以升阳燥湿;或改用升阳益胃汤。
5.大便泻下色黄褐者,为脾虚夹有湿热,可加黄连、厚朴、地锦草以清化湿热。
6.久泻及肾,脾肾阳虚,以脾阳不足为主者,可改用胃关煎(药方下面)加味。
【按语】
1.本方为治疗泄泻的名方,且药性平和,不温不燥,可长期服用。
2.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贫血、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属脾虚夹湿者。
1.脾虚挟湿证:症见食已即泻,粪便清稀,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濡或弱。治宜健脾祛湿,益气长阳。方用
13.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7.5克 白芍7.5克 羌活7.5克 橘皮6克 茯苓4.5克 柴胡4.5克 泽泻4.5克 黄连1.5克
加减
1.兼泄泻而肛门灼热者,加黄芩以助清肠之力;
2.肢体重痛不显者,去羌活、独活;
3.无口干舌干者,去黄连;
4.药后小便如常者,减茯苓、泽泻之量。
2.脾虚气陷证:症见大便溏泻,肛门坠胀,或见脱肛。治宜补中益气,升清举陷。方用
14.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3.脾虚久泻证:症见泄泻频作,时兼呕吐,腹满口干,舌苔薄白而腻,脉细缓。治宜健脾化湿,理气升清。方以
15.七味白术散加减。
人参7.5克 白术15克 白茯苓15克 藿香叶15克 木香6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 渴者加至15-30克)
4.脾阳不足,寒湿内困证:症见脘腹胀满,口中不渴,身重纳呆,手足不温,便泄澄清,色如鸭粪,脉象沉迟。治宜温阳实脾。方以
16.实脾饮加减。
姜厚朴3克 白术3克 木瓜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加减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5.脾病及肾,脾肾阳虚证:症见肠鸣水泻,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脉象沉细。治宜温补脾肾。方用
17.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吴茱萸6克
五.肾虚证:黎明腹痛肠鸣即泄。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脉沉细。
18.四神丸加味。
煨肉豆蔻6克 盐补骨脂12克 五味子6克 炒吴茱萸3克 生姜12克 红枣5枚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泄泻加减:
1. 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2. 亦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喛脾之力。
泄泻加减2:
1. 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柴胡、升麻、白扁豆以健脾益气升阳;
2. 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禹余粮、乌梅以涩肠止泻;
3. 伴心烦、口干等寒热错杂者,加黄连、肉桂、黄柏(盐炒);
4. 伴肾阴虚者,加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
临证参考本证多是脾肾阳虚最后导致命门火衰,故温补脾肾最为重要,同时应注意补肾阴。
【辨证加减】
1.临床应用时可在上方中酌加附子、干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
2.如脘腹胀满,可加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
3.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黄芪、人参、白术、柴胡,以补中益气。
4.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腰膝酸软,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可改用真人养脏汤。
【按语】
1.本方为温涩剂,凡外邪未去,或实邪所致的泄泻,均非所宜。
2.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肠结核、五更泄泻等属脾肾虚寒者。
3.据报道:应用本方合痛泻要方治疗顽固性五更泄泻30例。结果:经治疗后,1个月内痊愈25例;1个月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3个月内痊愈4例;3个月内无好转1例。
五更泄者几种特别类型:(凡五更泄该临睡前服药,效果才佳)
1.酒食积滞者,也常在黎明之前即大便,但便下溏垢或挟有粪块,而无肾阳虚之征。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研末,以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
18.二陈汤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酒黄连5克 神曲6克 乌梅6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五更即泄而脾肾阳虚证不显,及见心烦嘈杂,寒热错杂症状者,治当寒热并用,温脾止泻。可用乌梅丸加减。
19.乌梅丸
乌梅500克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炮附子18克 当归12克 黄柏18克 人参18克 蜀椒(出汗)12克 桂枝18克
(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水煎服)
加减: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六.肝郁证:素有胸胁胀闷,喛气少食。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鸣攻痛,矢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0.痛泻要方加减。
炒白术9克 炒白芍6克 陈皮4.5克 防风3克
加减: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2.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 临证参考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键,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入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泄泻证加减:
1.若久泻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等。
2.若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芡实、扁豆。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宜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气而和中。
泄泻加减2:
1.久泻者,加少许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阳气;
2.脾虚食少者,加党参、山药以补脾气;
3.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
4.腹胀腹痛甚者,加厚朴、枳实;
5.胃中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
6.久泄不愈,症见腹胀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烦、神疲乏力,舌体胖苔白或黄者寒热错杂 ,改用乌梅丸攻补兼施,调和肝脾。
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关健,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辨证加减】
1.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以理气和中。
2.若久郁化火,肝脾不和,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舌红少苔,脉弦数,改用戊己丸加味。
3.便秘与泄泻交替出现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而调和脾胃。
4.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山药、芡实以健脾益气。
5.泄泻日久,加炒升麻以升清止泻;或再加乌梅、石榴皮、煨诃子等酸涩之品以涩肠止泻。
【按语】
1.急、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郁脾虚,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缓,旋即复发,脉弦而缓等,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2.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肠易激惹综合征50例。结果:痊愈35例,有效15例。1年后复发3例,治后效佳。
1.肝木乘脾,气郁化火证:症见腹痛便泄,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甚则可见完谷(火性急速,邪热不杀谷),舌红少苔,脉弦数。治宜泻肝而调理脾胃。方用戍已丸加味。
21.戍已丸;黄连10克 吴茱萸10克 炒白芍10克
泄泻其他治疗
(一)单方验方
1。小蒜(又名团蒜)120克,鸡蛋二个。将小蒜洗净切碎,和鸡蛋煎,不放盐。内服,可治疗寒湿泄泻.(《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车前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三次。亦可用车前子(炒)15克---30克,水煎服。适用湿盛暴泻,小便不通.(同上)
3。车前子15克,(或车前草30-60克),藿香9克,生姜9克水煎服,适用寒湿泄泻。(《实用中医内科学》)
4 滑石、黄柏、甘草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适用于湿热泄泻(《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鲜扁豆叶、鲜藿香叶、鲜荷叶(捣汁)各10克,取汁用开水冲服(另加入六一散6克更佳),适用于暑湿暴泻(同上)。
6.葛根9克,黄连6克,甘草3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泄泻(《中医实用内科学》)。
7.焦山楂工5克、神曲12克,水煎服。适用于伤食泄泻(同上)。
8。陈萝卜秧60克,水煎服。适用于伤糯米食之泄泻(编者)。
9。二神丸。补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为末,用大枣49个、生姜120克,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至50丸,盐汤送下。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普济本事方》)。
10;五味子60克、吴茱萸工5克,吴茱萸泡七次,同五味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适用于五更泻(《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11.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克,每日二次。适用于命火衰微,泄泻曰久,滑脱不禁者。此法始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现在改用胶囊吞服。
(2)外治法
1.胡椒粉填满肚脐,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或外贴小膏药固定,隔日更换一次,适用于寒湿泄泻。(《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
2。五倍子6克,用醋调如水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上,如泻止,即除去该药,时间不可太长,适用于一般久泻(《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
3.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细末,以蜜为膏。先用酒洗脐微热后贴膏,再点燃艾条熨膏上。适用脾肾阳虚之泄泻(《中医外治法》)。
4.木鳖仁5个,丁香5个,麝香1分。研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治水泻不止(《串雅外编》)
5.茜草45克煎水洗足,每天三次,适用于暑湿或湿热泄泻(《中医外治法》)。
6.大蒜捣烂敷足心,或贴脐中,适用于寒泻(《中医外治法》)。
7。灯火灸法。用灯芯蘸茶油点燃在隐白穴或长强穴烧一燋,如无效可在天枢穴再烧一燋。天热改用毫针浅刺不留针。适用于寒泻或虚寒久泻之证。
(三)针灸治疗,
1.急性泄泻
针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偏热者针刺多用泻法。
2.慢性泄泻, .
针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泄配命门,关元。针用补法,其中脘、天枢、关元、命门等穴皆可用灸法。以温运脾肾之阳。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寒湿困脾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1次2~4粒,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泄泻呕吐,头痛昏重,脘腹胀痛。
②纯阳正气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1次1.5~3g,1日l~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暑天感受暑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2)肠道湿热
①葛根芩连微丸(柳江桥牌,广西柳州市中药总厂):1次39,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病毒性、细菌性腹泻,身热烦躁。
②加味香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1次69,1日3次,温开水送服。清热祛湿,用于湿热腹泻。
③穿心莲片(山花牌,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众胜牌,广州众胜药厂):1次5片,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泄泻、肠炎。
(3)食滞胃肠
枳实导滞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9,1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不恩饮食,泄泻。
(4)肝气郁滞
①逍遥丸(赵都牌,河北邯郸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及肝气郁滞引起的泄泻。
②戊已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3~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肝胃不和,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泻痢。
(5)脾气亏虚 ’
①人参健脾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1次2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倦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②六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9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食少便溏,咳嗽痰多。
③四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3~6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④香砂六君子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g,1日2~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泻。
(6)肾阳亏虚
四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1次9g,1日2次,淡盐水送服。用于脾肾虚寒,五更泄泻,食不消化,腰酸腹痛。
(7)久泄
乌梅丸(天宁寺牌,陕西省榆林地区中药厂):1次2丸,1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用于久泻。
2.单验方
(1)炒车前子研末,每服6g,日服3次,米汤送服。治急性泄泻,暴泻不止,小便不通。
(2)车前子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水煎服。主治发热恶寒,腹痛泄泻者。
(3)艾叶生姜汤:陈艾一把,生姜一大块,水煎服。治暴泻不止。
(4)生山楂20g,焦山楂20g,水煎服。用于伤食泄。
(5)生姜一大块,陈茶叶209,水煎服。主治湿热泄。
(6)槟榔50g,烧炭存性为末,1次5g,1日2~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湿热兼有积滞者。
(7)胡椒20粒,生姜lOg,红糖lO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
(8)精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9,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
(9)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g,砂仁50g,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胃虚弱之久泄。
(10)乌梅煎汤代茶:乌梅15g,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服。治久泻及伤阴者。
(11)棉花根lOOg。加水适量煎服。主治各种慢性泄泻。
(12)石榴皮5g,'研末,米汤服下。治慢性泄泻久而不愈者。
3.食疗方
(1)萝卜叶放在房顶瓦上日晒夜露1个月,用时洗净,每次用lOg,煎水代茶饮。主治湿泻。
(2)黄瓜叶晒干研末,每服lOg,米汤送服。治各种泄泻。
(3)黄瓜叶烧成灰,每服lOg,姜汤送服。主治寒泻。
(4)黄瓜叶lOg,用醋或鸡蛋煎服。主治热泻。
(5)黄瓜叶10g,红糖煎服。主治体弱腹泻。
(6)猪肾1个,剖开,纳入补骨脂6g,湿纸包裹后煨熟食之。用于肾泻。
(7)山药粥:山药200g,研末,粳米lOOg共煮稀粥食用。治慢性脾虚泄泻。
(8)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炒熟,粳米lOOg,水适量,共煮稀粥,每日食2次。用于脾虚有湿,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者
(9)炮姜粥:炮姜lOg,粳米50g。先将炮姜切成小碎末,加水适量先煎15分钟,之后加入粳米,共煮稀粥,每日服2次。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10)芡实百合粥:芡实、百合各60g,粳米lOOg,共煮稀粥,每日2次食用。治脾虚泄泻。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鲜柞树嫩皮300g(干品lOOg),加水500ml,煮沸30分钟,待药液温度为40。C左右时浸泡患者双足踝关节以下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2次。用于急性泄泻。
(2)车前子研末,水调敷脐部。主治水泻。
(3)胡椒粉填神阙穴,纱布敷盖,纹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主治寒湿泄泻。
(4)大葱lOOg与食盐合炒热,用布包裹,热敷于腹、背、腰部。主治寒湿泻。
(5)松香5g,研末,放在膏药上,贴脐处。主治寒泻。
(6)附子15g,生姜20g,大葱2根,捣烂敷于双足脚心。主治寒泻。
(7)大蒜1头,胡椒20粒,艾叶3g,共捣烂如泥状,加酒适量,敷于脐孔。主治寒泻。
(8)大蒜1头捣烂敷足心或脐中。用于寒泻。
(9)五倍子lOg,研末,醋调为糊状,敷脐中,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用于久泻不止。
(10)肉桂、鸡内金各3g,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共研细末,以上为1次用量,用鲜葱头3根捣烂,与药末拌匀,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敷摊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敷处有痒、烧灼感,停药后即可消失。
5.针灸和拔罐
(1)针灸
①外感急性泄泻
取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暑湿者,加曲池、隐白;寒湿者加神阙、阳陵泉。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足三里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曲池、隐白用泻法,隐血出针后宜挤去恶血;神阙隔盐灸;阳陵泉先泻后补,以泻为主。’
②伤食暴泻
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足三里。脾俞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③慢性泄泻、
取穴:中脘、梁门、天枢、足三里、章门。脾虚者配脾俞、关元俞;肝郁者,配肝俞、行间;肾虚者配肾俞、命门;脘痞者,加公孙;胁痛者加阳陵泉;气短者加气海。肝俞、行间、阳陵泉用泻法,余穴皆可用补法并加灸。
④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适用于慢性泄泻。
⑤腹泻特效穴足外踝高点直下,赤白肉际处,将艾柱或艾条点燃后,温和灸,左右两穴每次各灸15分钟,日灸2次
⑥阴陵泉下直下5寸,距胫骨后缘1寸按压有异样感或疼痛处,即可针刺,对急性泄泻可单选此点,用泻法;慢性泄泻配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⑦耳针: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神门。每次取3~5穴,急性泄泻留针10分钟,每日2次,中强刺激;慢性泄泻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拔罐
用口径6cm火罐,于肚脐窝处(范围包括神阙穴、天枢穴)拔罐,隔天1次,3次为1疗程。用于各种泄泻。
泄泻现代研究
中医学之泄泻主要包括西医学急性肠炎和慢性结肠炎,今将近年来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一、急性肠炎治疗研究
周宜强用自拟止泻汤治疗急性腹泻171例,药用藿香、建曲各lOg,茯苓15g,陈皮12g,苏叶、厚朴、广木香各6g,炒黄连、半夏曲、苍术各9g,车前子30g,甘草3g 生姜3片。寒湿重黄连减量,加防风lOg,艾叶4g,干姜9g;暑湿重加滑石20g,竹茹、砂仁壳各6g。结果痊愈154例,占90.1%,好转16例,占9.3%,无效1例,占0.6%(中医研究,
钱尚统用单味大黄醇提片治疗急性肠炎54例,用西药对照治疗45例,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1.5日、1.7日。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丽本品具有价廉、服用方便及避免西药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等优点(中成药,
韩建平用芍药甘草汤加口服补液盐治疗急性腹泻40例,湿热者加乌梅、葛根、滑石等;寒湿者加干姜、荜茇、藿香等。加用少量温开水溶解的口服补液盐混合剂277 59,对照组25例,用氟哌酸、颠茄片常规口服,中度脱水1次性补液1000ml。结果两组分别治愈35、19例,好转5、6例。两组血钾、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二、慢性结肠炎治疗研究
刘宗凯用自拟固本益肠片治疗慢性结肠炎280例,本品含黄芪18g,党参15g,白术、山药、白芍、元胡各12g,赤石脂、地榆、炮姜、补骨脂、当归各9g,木香、儿茶、炙甘草各6g。2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日,2~3个疗程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服药期间禁用其它药物。结果近期治愈185例,显效63例,好转26例,无效6例。对治愈的96例进行半年至1年随访,治愈1年以上者40例,1年后复发2例;半年以上者56例,半年后复发1例,但3例复发者症状较轻,再予本品后症状很快消失(中西医结合杂志
刘蕴智用白花蛇舌草汤治疗慢性结肠炎47例,本方含白花蛇舌草、红藤、银花各30g,木香lOg。水煎取汁150ml,每睡前保留灌肠,保留时间7~8小时,7日为1疗程。并辨证内服中药,脾气虚弱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湿热壅滞者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肝郁脾虚者用痛泻要方加减;脾肾两虚用四神丸加减;气阴两虚用生脉散、沙参麦冬汤加减。结果治愈18例,好转23例,无效6例(北京中医
曹洪欣用温肾补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35例,本组病程3个月~1年者15例,1~5年者15例,>5年者6例。药用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白芍、白术、五味子、山药、乌梅、陈皮、桂枝、柴胡、茯苓、葛根、芡实,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服。结果治愈(症状消失,镜检肠粘膜恢复正常)2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肠粘膜粉红色,仍轻度水肿,血管走行纹理不清)7例,有效(症状减轻,粘膜无明显变化)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疗程15~90日(四川中医,1989,<12>:19)。余泽勋用胃肠宁治疗脾虚型结肠炎123例,本品含黄芪、葛根、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元胡、防风、砂仁、木香、炮姜、赤石脂、补骨脂、罂粟壳、炙甘草、柏勒儿茶等,研细过筛,装入胶囊。每次5g,每日3次H服,1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各50g,水煎取100ml后加入2%奴夫卡因20ml,每日睡前作保留灌肠1次,15日为1个疗程。共2~3个疗程,本组与对照组分别痊愈60、19例,显效45、25例,好转15、11例,无效3、5例,有效率为97.6%、91.7%。本组有效率,两年复发率及远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d0.001)(云南中医杂志
姚德纯用益气活血与温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本组患者采用双盲法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平均发病时间分别为6年和5.6年,治疗组用速效止泻胶囊,对照组予市售四神丸。均2个月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为临床治愈20、2例,有效7、6例,无效3、7例;有效率分别为90%、5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动物毒性实验及临床观察,表明速效止泻胶囊无毒副作用(辽宁中医杂志
章剑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腹泻108例,对照组45例,用氯霉素、氯化钾加林格氏液静点,口服黄连素。结果本组与对照组分别痊愈84、40例,好转23、3例,无效1、2例,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中西医结合杂志,
顾廷全用健脾理中汤治疗慢性结肠炎37例。本组用太子参15g,白术12g,附子、干姜、黄连、罂粟壳、乌梅、诃子、肉豆蔻、元胡、砂仁各10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TMP口服治疗31例。均20日为1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两组分别治愈39、7例;好转28、9例,无效1、15例,有效率98.5%、51.7%,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1)(实用中医药杂志
韩清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慢性结肠炎35例,急性发作期用:白头翁、黄芪各309,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69,丹皮、大黄炭、当归、生薏苡仁各109,虎杖、山楂炭、银花炭各1.59,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30例,用柳氮磺胺吡啶、吡哌酸、灭滴灵、强的松。均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缓解期本组用芪参香延丸,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均日2次口服,均用30日。结果两组分别治愈14、8例,好转18、12例,无效3、10例,总有效率91.43%、新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