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毒走黄

疔毒走黄
    疔毒走黄是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的一种急性危重证候。明《证治准绳.
疗疮》:“疔疮四畔红赤,渐散开阔,走散不止,此名疗疮走黄,是疗疮的严重并发症。”临
床以疔头忽然陷黑,肿势蔓延,心烦作躁,神昏谵语为主要表现。凡是疔疮,皆可发生
走黄。然相对来说,颜面部疔疮,因其居生之处,血脉丰富,经脉繁多,又为诸阳所聚
之地,故易走黄。明《外科正宗.疔疮论》说,“殊不知头乃诸阳之首,……再加艾灸,火
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证作矣.”
    关于“走黄”二字的解释,说法不一。清《外科证治全生集.走黄治法》说;“黄即
毒也”;又说:“疔毒发肿、神昏,谓之走黄。”近代《疡科纲要》:“以患疗毒死者,或有全
体发黄如金色者,实即毒入经络,不能自化,郁蒸以成此变。走黄之名,盖由于此。”尽
管各家对“走黄”的字义解释不一,而各家对。走黄”实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病因病机]
    由于生疔之后,因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因挤压碰伤;或因过早切开,造
成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等发物,或加艾灸,更增火毒之势。如明
《外科正宗.疔疮论》。“凡见是疔,便加艾灸,……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攻倒陷,走
黄之证作矣。”清《医门补要.疔疮食荤腥味散黄》:“误食荤腥,即动火助痰。闭毒不出,
……是为走黄。”上述原因皆可反助其邪,促使火毒鸱张,以致机体防御机能破坏,而邪
毒走散,入于营血,四散经络,内陷脏腑而成为走黄之证。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疔疮早期被挤压、碰撞、切开排脓,或用艾灸之后,容易发生.
    1.2  原患之疔疮由红活高肿,忽变为陷黑无脓,肿势迅速向四周扩散,或见红丝
走窜。
    1.3  有明显的高热、头痛、呕吐、烦渴等全身症状。
    1.4  若毒传脏腑,可有不同见证。毒入营血,可见腹胸斑疹隐隐;毒入于心则神志
昏迷;入于肝则面赤痉厥;入于脾则腹胀腹泄;入于肺则胸痛喘咳,入于肾则尿少目暗,
手足冷。
    [辨证]
    疔疮走黄系火毒为患,火为阳邪,其毒入于营血,耗伤营阴,扰动血分,内走脏腑.
故其证型可分为气营两燔、毒入营血、疔毒内闭、壮热亡阴等证。
    1  气营两燔证  寒战高热,头痛烦躁,汗出口渴,恶心呕逆,肢体发麻,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2  毒人营血证  壮热不退,或身热夜甚躁扰不宁,或神识昏糊,或痉厥抽搐,或皮
肤发斑。舌质红绛少苔而干,脉细数。
    3  疔毒内闭证  面青唇焦,神思恍惚,四肢发厥,胸腹灼热,气粗喘息。舌质红绛,
苔黑有芒刺,脉沉迟而弱。
  4  壮热亡阴证  身热烦躁,神志恍惚,大汗淋漓,四肢温,呼吸气粗,渴喜冷饮,
舌质红绛。苔黄而焦,脉细数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  气血两燔证  治宜清气泄热,凉血解毒。方选白虎汤合清营汤。若高热不退
者,加羚羊角粉0。2—0.3g调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
    1.1.2  毒入营血证  治宜清营凉血,解毒泄热。方选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味消毒饮.烦渴引饮者,加石斛、花粉、茅根;发斑者,加紫草、白茅根,神昏谵语者,
加安宫牛黄丸一粒冲服;痉厥抽搐者,加至宝丹一粒冲服。
    1。1.3  疔毒内闭证  治宜宣泄面毒,清透伏邪。方选紫雪丹合玉枢丹内服。
    1.1.4  壮热亡阴证  治宜生津固阴,凉血解毒。方选清营汤合竹叶黄芪汤。
    1.2  单方验方
    1.2.1  井底泥、千脚泥,冷敷头部、四肢、腋窝部。
    1.2.2  羚羊角1g,钩藤12g,龙齿15g。煎水内服。
    2  西医治疗
    2。1  早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  开始时可根据原发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如青霉素、
庆大霉素、红霉素等。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
    2。2  支持疗法  每日或隔日输新鲜血液200~400ml,补充各种维生素。
    2。3  激素疗法  病情危急,机体反应不佳者,在大量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配合应
用激素治疗。每日可用地塞米松20~30mg,或氢化可的松300~500mg.
    2。4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采用退热剂或物理降温。
    3  外治法  积极处理好原发病灶,包括扩创引流及外敷箍围收束药物.具体见疔疮
外治法。
  [预防与护理]
  l  凡生疔肿,严禁局部挤压、碰伤、艾灸,及早期切开。
  2  忌食辛辣、酒及荤腥之品,忌服辛热药物。
  3  绝对卧床休息,高热不退者,可配合头部冰帽降温。
  4  宜流汁或半流汁饮食,禁食腥、甜、辣、热等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