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少,血压就高!张仲景的千年老方,升阳气降血压,今天教给你【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文老师,你给我们详细地撰写医案,讲故事,有什么用呢?
很简单啊,我是想让你来感受中医。你没发现吗?中医治病,就像破案一样。
这个病,这个人,放在你的面前,他的症状纷繁复杂,让人摸不清头脑。
而真凶,也就是真正的病因,却躲在这些现象症状的后头,让人捉摸不定。
高明的医者,就会化繁为简,找到所有现象中,最关键的那一些,然后顺藤摸瓜,把真凶逮到。
现在,我再给你说一个案例。它呀,也是很精彩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0岁,是一个干部。什么毛病呢?就是高血压,脑袋眩晕、迷糊很多年。犯病的时候,不敢动弹,不敢扭头。而且,她在发作的时候脖子和后背僵紧,连蹲下去、坐下去都困难。等她站起来的时候,还会喘。
更要命的是,她血压高起来的同时,脸上感觉到灼热,似乎是有火在烧啊
所有这些症状,在紧张的时候容易发作。
当时,她看了不少中医。有人说,你脸上发热、血压还高,这不明摆着是肝火上炎吗?但是用清肝火的办法,无效。
有人说,你脖子发紧,脑袋迷糊,那不就是颈椎病造成的吗?但是通过治颈椎,还是无效。
这可咋办?她最后求到一位中医。这位医者姓甚名谁,我就不说了,以免广告嫌疑。
这位前辈一看啊,发现患者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象缓弱。仔细询问,发现患者还手足不温,胃脘发凉,夜尿还有点多。看上去,这是阳虚啊。
但是,阳虚为什么引起了高血压、头晕、脸灼热、气喘这类的毛病呢?
这似乎是个疑难之症。但是医者想,既然你有阳虚的问题在,那甭管别的,我先给你补阳再说。有啥问题,咱们就处理啥问题。至于这背后的因果关系,等将来再琢磨。
于是,一张方子就被开出来了。咱们一起看看:
制附片、白术、巴戟天、僵蚕、钩藤各10克,茯苓、泽泻各15克,怀牛膝、赤芍、白芍、夏枯草各12克,肉桂5克。水煎服。
结果,3剂药喝下去,患者果然就不晕了,颈部和背部的僵硬感大大减轻,但是其它症状还有。这个时候,医者嘱咐,加入干姜6克,制附片改成12克。继续用。
结果,连服10剂,患者诸症悉平,啥毛病都没有了。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张医案,原载于1993年的《山西中医》杂志。当时作者的解读,点出四个字,叫做“寒水上冲”。就是说,一切的症状,都是由肾阳虚弱,阴寒水湿之气上犯巅顶所致。
这个解释,有道理。不过,我在学习这张医案的时候,觉得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读。
首先,我们得清楚一点,就是这个人的舌脉,包括四肢和脾胃的不温,包括也尿频等等,无不告诉我们,她有阳虚的问题。具体说,就是脾肾阳虚,而且以肾阳虚为主。
接下来,请你注意一个细节,就是患者紧张的时候发病。为什么?因为人紧张的时候,气机郁滞,阳气的升发更为亏少,所以一系列的阳虚症状,会加重。
首先,她头晕迷糊。那是阳气无法升发于头面,令元神之府失养所致。
脖子和背部僵紧,这是阳气亏少,督脉和太阳经所及之处经络不通、寒邪郁滞的表现。
一站起来气喘。这是肾阳亏虚,纳气无常,导致肺的宣降失常所致。
面部灼热,那是下焦阴寒之气太重,虚阳上浮所致。
至于说血压高,那更好理解——阳气那么少,血管经脉得不到温煦,于是就变得紧张僵硬。这就好比一根皮管子,冬天放在外头,被冻僵了一样。在这个弹性欠缺的状态下,气血在里头流动,会受到一定阻力。为了冲破这个阻力,血液会拼命地加大力量往前冲,于是血压就高。
因此啊,一切的问题,都源于阳虚啊。
于是,用补阳的办法,就能治。
其实医案里用的东西,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的真武汤的加减。真武汤,是温阳的方子,基本组成是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这里头,生姜、附子温阳的,白术、茯苓利水健脾,白芍养阴和营,以防诸药的燥性。
医案里头的方药,就是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入巴戟天、僵蚕、钩藤、泽泻、怀牛膝、赤芍、夏枯草、肉桂。这里头,巴戟天、怀牛膝、肉桂增进温补阳气之能,夏枯草、僵蚕、钩藤止眩晕。泽泻配合白术和茯苓来利水健脾。赤芍活血化瘀。这就是基本意图。
其实,用温阳的办法治疗高血压头晕迷糊,这个做法早就有。人家张仲景在经文里早就说,真武汤治“头眩”。可见,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想法,而是遵古人之意的现代实践。
所以你看,这个中医治病,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有些事,就是这样,看似如雾里观花,实际上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桶就破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大家体会、学习、探讨。
其实啊,现实生活中,高血压头晕证属肾阳不足者,有很多。尤其是老年人,到了一定时候,在高血压的同时,伴随肾阳虚的问题,而且怎么吃降压药都无济于事。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古人、经方里头的思路。当然,我不能说,文中所述的配伍、思路适合所有人,因此,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文中的思路。
总之,你记住,阳气少了,血压反倒容易高了。这里头看似有些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却客观存在。尽管现代中医内科临床中,对高血压的分型,多不谈及肾阳不足。但是这不代表,此类问题不会出现。我写出来,开拓大家的思路和眼界,希望能引起重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