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读论语一一不一样的孔子 序

草根读论语一一不一样的孔子 序

                                   太行野老

近来心境颇不宁静,无非为一些小事所扰,大有世事难以遂心、不被人理解之惑 ,不免牢骚几句,叹人生无奈。有朋友向我介绍 ,为何不看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以开解一下心曲呢 ?或许对自己会有所帮助。于是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论语,自此,从未想到过会读《论语》的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论语必然会涉及到孔子,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此前我对论语与孔子的印象,也只是来源于初中课本上的《论语六则》,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师并没有讲。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我的潜意识里,孔子就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先生。不记得在哪里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谁?我到现在还一无所知,但我们中国人对孔子的认知,却真的可以套用这句话的,通过浏览网络上对论语及孔子的解读,我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有人说,孔子是封建黑恶势力的代表 ,有人说,孔子的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也有人说,孔子是一个官迷,是一个四处摇尾乞怜的丧家犬。但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却有这样的文字: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 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也。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而又有人说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总之一句话,尊孔者有之,贬孔者有之,而大家所引用的论据,却往往有时候是同一句话,因为不同的解读,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段文字: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时哉时哉!(4)”子路共(5)之,三嗅而作(6)。

这是《论语*乡党》最后一则,被认为是《论语》中最难理解的一段文字。很多学者认为这段可能有脱误,对其解读也千奇百怪。
我们再来看一下比较权威的一种解读: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五彩斑斓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盘旋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评析】

 此章孔子借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一生东奔西走,却没有在当时获得普遍的响应。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看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悠然自得,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充满了诗意的感叹。

还有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是取用南朝梁人皇侃的解释,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这样的: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神色一动,鸟儿看见人的脸色不善立即飞去,野鸡飞着盘旋了一阵后,又落在了一处,孔子说:“这些山间桥梁上的母野鸡,生逢其时、生逢其时啊!”子路便去捉住了野鸡,煮熟了让孔子享用,孔子用鼻子嗅了嗅,不食而去。

首先要衷心的感谢以上的解读,这些文字都是我学习论语的良师。但是,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草根,对这段文字,我却读出了另外一种感觉。读论语原文,我的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了一幅非常亲切的画面,她就是我们传统中国农人真实的生活片段。记得童年时,曾随父亲上山干活,在春夏相交的季节,总会有这样的场景发生:一行人行走在山间丘陵草木繁盛之地,一群正处繁殖季节的母野鸡突然腾空而起,而这些不善飞翔的动物,总是在努力的拍打翅膀经过一段努力向上的飞行之后,就滑翔着落在不远处的山梁上,回过头来注视着惊扰了它们,也因它们的突然起飞而受了一惊的人们。而那些朴实的山民们, 总会叮嘱自己的孩子们,不要乱动附近荆棘草丛里的野鸡窝,它们正在孵小野鸡呢!正如俗语所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一样,传统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他们懂得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懂得因时渔猎,论语中不是还有这样的记载吗:“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综合以上分析,我对这段文字得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一个春夏相交的季节,孔子和弟子们一行人,正行走在山间草木繁盛之地,突然,惊起了一群正在抱窝的母野鸡),这群野鸡用力拍打着翅膀经过一段努力向上的飞行之后,滑翔着落在不远处的山梁上,回过头来注视着惊扰了它们的人们, 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啊!正处在繁殖的季节 ,正处在繁殖的时节啊!”(我们还是不要惊扰它们吧!)而可爱的子路在听了孔子的一番话后,居然像鸟儿张开双翅一样,彬彬有礼的抱拳张臂向那些母野鸡们拱了三次手以表歉意(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然后才站直了身子(飘然而去)这段文字作为记录孔子日常的《乡党》篇的收尾之作,只不过真实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家乡的日常生活片段,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应该没有什么脱误之处。(这只是一个草根的片面认识,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我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古汉语方面的教育,在对论语文字的理解方面肯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通读了一遍论语之后,我对孔子还是有了一个不同于以前的认识,正如太史公所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开始展现在我的眼前。他有自己的喜丶怒、哀、乐,他开创了我国平民教育的先河,他真诚、善良、乐观、向上……,他富于社会责任感,“仁、智、勇”是他毕生追求并践行的君子品格,天下大同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社会。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他诲人不倦,为之不厌;他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他以“文、行、忠、信”来教育他的学生们……;他从“礼、乐、射、御、书、数”六大方面来培养他的学生们,他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哲学、历史、军事、科学、外交、音乐等各个方面,他不像某些人口中的理学家,他更不是一个官迷……;他谦恭、包容,同情弱者,歌颂“真丶善、美”;对那些残暴不仁的统治者,也会像鲁讯先生一样,给予猛烈的抨击;他更像是一个勇于实践的理想主义者,就像是我国解放前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而英勇奋斗的革命者一样……。
       虽然孔子已经故去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每当在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涌現出一大批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孔子思想的精髓已经根植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他深刻的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正如他的弟子子贡所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想用以下几句话来作为这篇序的结尾:
不管你喜欢 还是不喜欢
他就在那里 不温不火
不管你了解 还是不了解
他就在那里 不急不躁
不管你尊崇 还是贬低
他就在那里 不言不语
不管你接受 还是排斥
他就在那里 从未远去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也有些释然了,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来作为本序的结束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孟宪德草于2015年11月7日夜

(2015年初读论语,对以往的解读有很多疑惑之处,遂萌生了说出自己看法的念头,可惜当时只草写了这篇文字,就因突发疾病缠身,记忆力及读写能力大减,再加上家庭变故,心力交瘁,遂中断了这项工作。近几天又一次看到了论语,并找到了这篇文字,略作修改,想请各位老师看一下,有没有写下去的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