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必散乱,其病必由腰腿求之。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意欲向上,即寓下意,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此太极拳通论,人所共知也。然何能至此,迄未言之,此予松功论之所由作也。
夫人犹植树然,根深则蒂固,木固则枝荣。树之所以经大风而不倾折者,在根深而本固也,太极拳之所以推挽不移者,亦如是也。于是乎松功尚焉。虽然,予创此松功,乃由多年体会,多年实践所得之结论,并未集思广益,难免闭门造车之弊,深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不吝嘉言,共促祖国医学太极拳能在普及基础上有所提高,则幸甚矣。凡练习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主要之条件,而于练法与原理,则未见其著述。因此不揣愚陋,略为论述,并创上肢松功,躯干松功,下肢松功,全体松功,凡十五式,大胆尝试,作为抛砖引玉而已耳,亦即言者无罪,听者有戒之义也。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功者,劳绩也;成效也;事物之效用也;行为之效用,所生之作用也;对事物所显著之功用与力量也;生理器官之本能,如关节之转动也;锻炼所费之时间也。凡此种种莫不皆明示功之意义也。松功锻炼过程,常有各个关节动作不如已意之感,精进不已。渐觉略感随意,久而久之,方感动作裕如,随心所欲,处处灵活。此时方知各个关节听我所用,周身随意肌方能随意也。不然,我之周身并不听我所用,活人乎?病人乎?实难言也。故祖国医学太极拳对人体慢性病与病后恢复期能起显著疗效者,良以此也。松功之要,首在提举,提举愈高,下落愈速。有人不解提举之理,以为非松功也,殊不知向上提举有如扛鼎,不能上,安能下?向上不松,下安能松?学者宜深切体会之,方自得也。松功如高举珠,倏然而段,有如断线珍珠,粒粒下落,如珠走盘,圆活异常,节节贯串,鱼贯而下,方显活泼而不迟滞,动作自然,顺乎规律,发育身心自然之条件,合乎生理自然之能力,证之科学亦无不合也。松功之效,以树为例,大风吹柳,枝条摇动,呼啸有声,任其摇摆而根不拔者,以其柔韧而顺遂也。风吹白杨,枝叶作响而本不动者,以其枝叶抖擞也,风吹松柏,寂然不动而体气和平者,以其应物自然也。人身通过练习松功之后,走如风,站如钉,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周身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固,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一处受警,该处立即反射以应之,其他各处不受牵连,周身如点,均能反射,亦即处处是手,不单靠两手,两足也。其便利为何如哉!在生理方面,畅运血脉,活动筋骨,身心发育,应物自然,方显圆活之趣,而无迟重之虞,气遍周身,强身健体,自在其中矣。且松功练习即久,上下左右前后均能松展裕如。有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呼应灵活,动作自然,有返其天真之妙,对于人体预防抻伤,扭伤,脱臼以及畸形发育,均有莫大之裨益,中老年练习者,能推迟人体之衰老,或预防关节之硬化。此为太极拳松功之特点。学者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自能收强身健体之效,学者不可不知也。在练习松功之初,首先宜注意姿势之是否正确,动作之能否自然。初练之时,往往有动作不从心之感,是未松开之现象,关节不能柔韧之表现,筋骨不活,血脉运行不畅,未能顺乎生理机能之所致。须耐心冲过此一关,然后自然有成,不可灰心而辍也。
祖国医学太极拳之松功,自有其科学上之根据,盖人体生存于地球之上,莫不受地心之吸引,因此下降愈速则愈显沉。沉者,坠也。下降愈松则沉之愈重。故松功之松与沉,可同时收效,此宇宙自然之理也。学者宜探讨之。祖国医学之太极拳,通过松功之锻炼,对于太极拳之形与势亦有莫大之效益。形者,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水之性,避高而趋下,决之赴深溪,因湍浚而莫之御也。太极拳松功,能乘敌之不备,掩敌之不意,避实而击虚,亦莫之制也。势者,坂上走丸,言其易也,松功即熟,有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如破竹,迎刃而解。故太极拳松功即成,则能本乎人生天然优美之发育,顺先天自然之能力,使全体得充分之发展,谋一生永久之健康,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此予松功之所由作,良以此也。祖国医学一向主不治已病治未病,西医亦以防治为主,医疗为辅,此中西之通论如此也。而太极拳之松功,则使人体各个关节即轻松畅快,又异常灵活,既坚韧柔和,又宽而不紧,既无松懈乏力,又无坚凝不舒。通过锻炼,养成骨节灵敏,韧带柔韧,肌肉灵活,屈伸自由。
如持之以恒,能推迟衰老,与其得病而牵引,倘若未病练松功。久而久之,推,拉,挽,转不能稍移,抻,扭,撮气,无由而生,顺其生理之机能,维护功能之永保。在技击方面,人不能到而已能到。语曰:“不怕力大一石,只怕筋长一分”。即此义也。在锻炼每章中已说明者,不再重述。学者如能前后精读,细究,反复琢磨,参透其中深意,则强身健体,健康长寿,自在其中矣,学者幸勿以予言为河汉也,是为论。
交易担保 物境生活 艾叶泡脚,祛除湿气,疏通经脉 小程序
武术中取胜,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断加大自己的力量,较技之时,我的力量总比对方大,自己当然就是胜利者。这是常法,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另一种不是常法,即不断减少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变得松柔,使对方有力无处用,这不是简单的逃跑,而是用引进落空的方法,使对方找不到可以进攻的靶子,消除了对立面。凡用拳、脚,如果没有较硬的对象,就丧失了施展功夫的条件,无用了。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大约就是外家拳和太极拳的根本差别。两者练习的方法,追求的目的,可能达到的境界,都很不相同,本是泾渭分明的。学文不易,学内家拳尤难,其中的道理,很不容易弄清楚。今有,一听说太极拳要主张松柔、柔化,就不以为然,以为松柔了,就没有技击的作用了;这是误解。我们说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主要是指化劲时的诱敌深入,才说了太极拳技击的一半。还有一半,是舍去了硬力,真正松柔之後,通过沉气、沉劲,能产生强大的爆发劲,在我独知人的听劲条件下,能随时找准、控制对方的重心,给于歼灭性打击。如果不愿丢力,没有真正松柔,就不会有沉劲,发劲就不会惊人,对于别人能发生更大的爆发劲,就不相信。不知者,不为过,算误解。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源於老子《道德经》,如果不明本源,违反了拳谱的教导,很容易进入误区,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甚至变成体操;不仅劳而无功,连继承还说不上,更不要说赶上或超过前人!拳,在常人心目中,就是练就一些手法、腿脚,可以打斗的一种技术。其取胜的条件,是速度快与气力大。千百年来,气力大的人,一直被歌颂著,如说某某为大力士,有神力,有神勇,力能举鼎,水浒传上有倒拔杨柳的鲁智深,史记上有力拔山兮的楚霸王。这些都是赞扬的外家拳。歌颂气力小的诗文、成语,不知有没有?深望读者有以教我。比如说:你这个人气力小得可敬可爱、难能可贵,小得全省,全国第一等等。这多么反常!然而这才是表扬太极拳。如果说外家拳追求气力大,太极拳却先要学会气力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轻,就是气力小。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相信气力大才是拳。气力小算什么拳呢?所以,不少学太极拳的人,就还是主张要练些气力,才会有用,才能保险。还说什么'要想四两拨千斤,必须练就千斤力。'这两句话,前後矛盾,後一句就否定了前一句。既然四两就能拨千斤,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去练成千斤力之後再来拨,这不是大大地浪费吗?既承认四两就能拨千斤,练就千斤力来做被拨的对象吗?有这个必要吗?不是多此一举吗?骨子里还是没有忘记要气力大才是拳啊!对太极拳要追求气力小,对四两可以拨千斤,很多虽在学太极拳的人,实际上还是不相信的。太极拳能做到引进落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以柔克刚,以轻制重的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表现。根本不是要练就千斤力才能做到的事。要人不知我,就更非气力极轻极小不可,练就千斤力,只能成为被人知的对象和挨打的靶子。所以,我说太极拳误在一个拳字上。如果我们将太极拳称为太极软功或太极软弹功,名实相符,目的明确;说明绝非练力斗力,硬推硬打,争顶牛冠军的事,肯定就不会发生;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或体操的错误,也就会大大地减少了。前人认为太极拳是一种道法,是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全面提高人的质量,包括体质的健全、思想水平、审美意识等精神境界的提高,可以说人生该具备的种种优良品德,都可以从中获得;功夫有了成就,也即自我完善。人的塑造成功。太极拳是一门为人处世几乎无所不包的大学问,高妙的技击功夫,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份而已。仅仅称之为拳,不仅容易与他家拳法相混、相等,使人误入岐途,也是小看了太极拳的功能。在太极拳经、论中,与轻灵、力度有关的内容,今摘录若干于此,以见太极拳追求松柔、轻灵,以柔克刚之理论根据。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鼓劲练力,就既不轻、也不灵。发劲须沉著松净。'要松得乾乾净净,发劲的效果才会精彩。若拙力未舍净,发劲的速度就慢,不可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容感觉的高度灵敏。要轻才灵,用力越大越不灵。'本是舍已从人。',要舍去硬力和主观见解,才能粘连。太极拳讲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因人为法。凡有硬力未丢净,或思想主观,在高手面前必然被动。不丢不顶。'只有在轻灵、粘连之条件下,才能做到。凡硬力未丢净的,必然听劲不灵,又丢又顶。人刚我柔谓之走。'是要我柔,不是我刚。是以柔化来克制刚强,绝非用力来顶进,去对抗。察四两拨千斤句,显非力胜。'说明以柔克刚,以小胜大,才是太极拳的本质。这显非力胜四字,说得够清楚明白了。凡以力胜大的,都不是太极拳。运劲身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百炼钢,是指柔软,不是指坚硬。古人说'百炼金钢绕指柔。'名贵的宝剑,可以缠腰一周,可以为证。极柔软,然後极坚刚。'这说明学太极拳先追求的是极柔软。'然後极坚刚',不是说追求了长时期的柔软之後,再去学坚刚;也不是说极柔软之後,一夜之间,会突然变成一个坚刚的硬人;更不能自作聪明,跨过追求极柔软的阶段,先就去学坚刚。极坚刚,是指发劲之威力惊人,可以无坚不摧。从以上所引的内容看,如果我们还有拙力未丢净,就不合极柔软的要求,如主张还应保留一些硬力在身上,就不是太极拳了。我们在推手实践中,每每发现力大并不可怕;觉其力大,正说明不如我轻灵,那正是我独知人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在高手面前,力大,只能被动挨打。倒是那比自己更松更轻的,才是可怕的对手。执著于有力、练力,就太极拳而言,实在是不应该有的现象;不仅枉费功夫,还走向反面去了,很令人惋惜!前面谈到,因为太极拳这一个拳字,使很多人意识里或潜意识里忘不掉气力大才是拳这根深蒂固的成见。奈何奈何!那么,既然不主张练力,太极拳发劲的威力、能量巨大,令人惊心动魄,能将人迅速弹出或掷出丈外,这能量从何而来呢?这是常人不易理解,也正是太极拳之精彩处。太极拳是在硬力舍去之後,培养出完整的软弹劲来。硬力丢不掉,软弹劲就无法产生。这就是为什么要从轻、慢、匀入手而明确提出要舍已的原因,杨式提出有练体、练气、练神三个步骤,第一步练体,就是练肢体柔软。学习柔软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丢掉自身力硬力的过程;丢得越彻底越好。'发劲须沉著松净',要松得乾,软弹力才能速度最快,能量最大,也才能使人感到震恐,思想上解除武装。一般硬力未丢净或专门打过沙袋,不可能产生出这种高速度。这一点是常识范围以外的道理,一般人不易理解。我明确告诉读者,太极拳发劲的惊人能量,是由高速度产生的,速度转化成了能量。绝不是本身气力比别人大。在太极拳中只是笨,不是巧。例如:步枪子弹之弹头,论重量,微不足道。然而射击之时,因火药之爆发力产生了高速度,其能量,就不可小看,直径一公尺的松树,可以穿心而过。这不是小小的弹头本身有什么威力,是因火药的爆发力产生高速度的缘故。主张练力的人,是在力图加大弹头的重量,而不去增加火药的爆发力,效果会适得其反。太极拳的追求极柔软,就是天天在增加火药的爆发力。经验告诉我们,练力虽然辛苦,但比较简单;求松软为艰难,细致复杂得多,除了身体本身受著强大而又错误的习惯用力方法支配之外,这柔能克刚的理论,实际上是很多人都不能或不愿接受的,或者是貌合神离,口头上接受,但不能兑现。如果不信,只要有缘,可与很多名家推推手试试,你将会惊奇地发现,真正松柔的不多,而硬的不少。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对于这种硬拳,礼貌的说法,是拳味不好或不对。实际是只学到了形式、外壳,内容还有待改进、填充,和'人不知我'的高妙境界,还隔云山一万重呢!至於说,练拳时要神宜内歛,要表现出动态中的静态来,这就更不是一般参加比赛的太极拳运动员所具有的了。金牌又代表了什么呢?从杨、吴式的经验看,学习推手要不走错路,必须先学习化劲,化劲有了基础,然後才学习发劲,这是必经之路,也是捷径。由於对拳的认识不同,并非学推手的都在遵守这先学化劲的规则。因为好胜心太切,很多人初学推手,还不会化,远远说不上学会了引进落空,就好胜之心勃发,喜欢进攻,而且美其名为'有化有发', '全面'得很了。对一贯主张坚持先学化劲的人,则斥之曰'老是化呀、化呀,没有进攻!'还有人说,主张柔化的,只能叫太阴拳,不能叫太极拳云云。主张先学柔化,是太极拳的正路,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柔化训练,就根本不可能使全身松柔下来,只有全身松柔了,才说得上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否则,一身硬力,必然与对方无法粘连,势必不丢就顶。不丢不顶,就成了一句空话了。现在的推手,常常出现拉拉扯扯的局面,也就是不会柔化的缘故。化劲与发劲,有个先决条件,必须全身松柔以後,才能做到。如果初学推手,就主张有化有发,是犯了急性病,倒果为因。因为全身还未松柔,不可能有完整的软弹劲产生,所谓有化有发,必然发生了假劣的质变,成了硬打硬斗,结果是大家都不长进。因为脱离了求松柔的正道,与太极拳理南辕北辙,也就只能走向斗力、顶牛的途径了。有的人不明此理,认为推手就是争就是争胜利,自己还没有将僵硬之躯,改造成松柔之体,而好胜的欲望早将以柔克刚的原则,打斗的烟消云散了!由於历代传承关系的不同,和各人体会的差异,太极拳形成了很多流派。这是客观事实。又因为太极拳的理论深邃,在同一门派中,也还是千差万别的,也可以说是人各一派。我们今天有了科学头脑,就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看到自己的不是与不足,更应看到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善於保存自己,主张柔化,并以柔克刚,也即实践拳论上的四两拨千金;更能以全身柔软後产生的爆发力攻击对方,威力惊人。而接触对方时,总比对方轻,达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这是太极拳的特异处。因此,我们可以说,到今天太极拳实际上只有两派,一派正确,一派错了。主张丢尽硬力的,正确;还未丢尽或不想丢净的,错了。也就是能舍已从人的,正确;不求人不知我的,错了。内家拳有一些共同规律,如求松软、完整、爆发力等等。而松软、完整,又没有止境,松软、完整的质量、程度越高,爆发劲能量就越大。太极拳更是如此。只要我们辛勤耕耘,精益求精,成就可以没有限量。太极拳能引人入胜,这是很多人乐而忘倦的主因。这也是遇到高手时,使我们非常惊喜、赞叹、佩服而又非常响往的原因。我们反对用力,因为力的潜藏有限,尽管我们努力发掘,天天开拓,到一定时候,就会停滞不前,劳而无功;更坏的是,练太极拳的人,一旦误入了用力的歧途,通向松柔的道路,就被堵死,悟性、智慧、灵觉就无从开发。这无异於丢弃一块金砖,只拾回土砖一块!什么是太极门松功呢?松功是太极拳练家终生追求,一世修炼最高境界的功法。简洁的说,松功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肢体松,从脚到顶,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动轻柔,顶上虚灵,周身全体不着力,形于手指,肢体肌肤干净。太极拳的体能要求九大关节放松, 还要求溜臀,裹裆,收腹,舒展前胸,圆背,而关键是吸收胸窝,收吸小腹两侧的腹股沟。拳论明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必须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要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阴阳学说规范动作,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否则将一事无成,一生盲练。笔者有幸见到过京城已故三位太极拳名家:寿星---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杨式太极拳在京掌门汪永泉大师。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文化素养各异,但他们的松柔功法达到自然空无之境界。他坐在那里跟别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上与老侬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站立不稳飘浮起来。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让我按。轻轻摸上手背,感觉胸口一紧,直上直下蹿起一米多高。我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候,老拳师笑笑说:“咱这是玩艺儿。”在拳场,老拳师作“收势”,左右伸展两臂,一边三四个人拉拽,前边推胸,后边推采,前后左右有十人之众,都未感觉老拳师有什么动作,顿觉头脑一片空白,脚下飘浮,一一摔跌出去。早在七十年代,在杨禹廷大师家中,我就急于想求到松柔功夫。可老拳师明示,要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练拳。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咱这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事隔三十年,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见到太极名家杨振基先生说:“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一位是吴式太极拳宗师,一位是杨式太极拳名家。“一长一少同一祖宗,练法不同,而谈经论道体验相同,道出太极拳训练之真谛。太极拳博大精深,难求不好练。台湾一位太极拳家认为,不能专心技艺之苦练,其成功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其余皆成就渺茫。笔者谯 ,凡盲练者,对太极拳不具深刻的认识,对拳之意义理解肤浅,有甚者,打了几天拳或根本不练拳而热衷于推手,推来推去,只是摇头摆尾,闪腰挪胯,有了一些灵活的小窍门,拙法加本力而已。走上一条与太极拳拳理相悖的弯曲小径。杨禹廷大师,一生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每天盘拳不辍。在他96岁仙逝的那天上午还在练拳。老拳师终生研修太极拳,一代宗师堪称楷模。有没有练拳练出松柔功夫的?有!杨禹廷大师晚年用短短几年时间培养出几位松功较好的学生。他的长孙,青年太极拳家杨鑫荣,就是松功、技击比较全面的佼佼者。他刻苦用功,夏天练拳,手指往下滴汗,汗水湿满拳场;冬季不论大雪封路,寒风刺骨,每晚都在京皇城下,单鞋光手盘拳,浑身发热,手冒热气。杨鑫荣对太极拳道深入研习,悟性好,周身松空,穿着上衣,袖筒里空空的不像有胳膊,若站在他身面前,腿软打晃,进也进不来,跑又跑不了。杨鑫荣在爷爷的点拨下,潜心研修,不负众望,掌握太极松柔和技击功夫比较全面。他带领30多名学生,训练从实战出发,从不假作让手,客气出招,技击场上实打实,动真格的,不管你是谁,拿着什么器械从四面八方袭来,都讨不到便宜。青年太极拳家把握了“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阴阳相济”,“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随缓”等拳之真谛。那么,怎样练松功呢?既然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每一位练家应当重视拳架修炼,按太极拳理,阴阳学说规范,不得贪多求快,绝不允抡着两只胳膊臂瞎练。首先作好无极式,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体的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且节节贯串。肢体上的几个重要部位,在练拳时也要放松。诸如溜臀,裹裆收胸,圆背,弛项,收左右腹股沟,吸收胸窝,顶上要虚灵。总结起来,称谓“九松十要一虚灵”为松柔之本。这种放松虚灵状态贯串盘拳始终,而手不着力,犹为食 指轻轻扶着套路路线,体味太极拳独有的弧形路线,长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坚持下去其妙无穷。练拳最忌三动,即意动,主动,乱动。拳理规拳理规范三不动,即不要有动意,不要主动,不要乱动。君不见公园常有练太极拳,闪腰挪胯,摇头摆尾,晃身动膀,这样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确练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圆背,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然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易出功夫。有一次笔者应邀到江南某市讲学,中午在某酒楼用餐。席间,一位青年将拳师按于椅间请老师起来。可这位拳师起身蹬脚,摇肩欲起,可惜,摇晃一阵子,也未能站起来。有一位长者,问我们这桌的某师,能否也请那位拳师小度身手。在征得同意后,那位青年练家走过来,将左手按在某师左胸,右手按卡在右肩被按在椅子上不能动得。某师哈哈一笑,轻轻松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按者向后跳出去。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按常人理解,一个人70公斤,加下按之力70公斤,大约140公斤,若挣脱对方,要具备280公斤的力方可站起来。而太极拳松功,脚下一松,用点阴阳变化,使对方按空了,脚下飘浮,不用斤两之力,轻松而起。站立之条件是身不动,也没有动意。如主动乱动想站,是很难站立起来的,这是太极松柔之理。王宗岳公论及双重之病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盘拳技击均不可双重,拳理规范单腿重心,杨禹廷大师称为“立柱式身形”。立柱式身形是脚 与顶的上下一条线,“上下相随人难进,”便于修炼中正安舒,方位方向清楚准确,前时后退川子步,实脚 实足,虚脚虚净,变化灵活,利于太极脚的弧形运动,符合阴阳变化之理。太极功夫的根本在脚下,也就是“太极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下双轻,自然轻灵,自然腾虚,对方必失去重心,飘浮而起。这是练拳者双脚自然平松落地,脚趾亦应自然节节放松舒展行功。如果找不到感觉,请踩上加厚地毯,也许对你有帮助,日久脚下自有双轻之感,身体结构的变化告诉你,你的身上松出来了。经过努力,身上仍然僵紧难以放松下来,笔者劝你暂停下来,到晨练舞场看一看,为什么我一个难以放松,而舞者两个人踩着音乐的拍节轻快和谐,翩翩起舞。不要以为练拳人跳舞不好意思,请看截拳道开山李小龙大师,在拉丁舞场取得香港恰恰舞金牌,此举对他在武功的道路上助了一臂之力。为了体验九大关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感觉,可以在单杠,树叉,门框以及方便的地方作悬垂,自然松垂,有益松肩。肩在拳论经典哲学著作中落笔不多。太极拳十分重视松肩,常将松肩和垂肘联系在一起。松肩垂肘是不是松功大成呢?不能这样认识。笔者谈的松肩,不是肩的小灵活,小窍门。在技击场,能以晃肩,摇肩,躲肩“化解”对方来力。松肩不是这般容易,从脚到手九大关节不放松,不能达到节节贯串,单独去松肩是不可能的。而松肩是周身空松后的最终功成。已故太极碰撞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的肩是个空的,以手去按会像跌入深谷,没有底。他的长孙杨鑫荣先生,穿着上衣,袖筒里似没有肩肘和大小臂,松肩跟收吸胸窝是密不可分的,肩真正松开,按之有追不上的感觉。拳友可以在实践中体验。肩是身体的一部分,整体松柔功夫达到上乘,肩自然放松。说到底,还是要在拳里修炼。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根子上是“道法自然”。只要修炼方法对路,在明师指点下得到松功并不难。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句名言:“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愉,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这就是要求习练者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去辨别,然后再去选练适合自己身心健康、体力可为之拳。清末民初陈鑫大师对太极拳理论说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他在学拳须知里说道:“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无论何种学科,均为理论指导实际,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太极拳怎么可能例外呢?太极拳属于武术,但她有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特点,是立于武术之中的特性,她是特性诸多,主要特性有三:一是阴阳变化,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二是举动轻灵,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三是用意不用力,拳论曰:“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离开了此三个特性难恭维为太极拳。“要心静,随人所动,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真能做到虚静修炼,退去本力,内功上身,气道、血道通畅,六阴六阳经络顺通,习练者得养生先机。欲习练太极拳吗?请先坐下来读书。读书明理方得道。不管你习练哪家哪派,天下武术是一家,修为太极松功之道,须心神意气安静、清静,达到养生益寿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