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精粹]第627期:海顿名作 - 弦乐四重奏《云雀》
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一共写过74首弦乐四重奏。海顿既是“交响乐之父”,又是“弦乐四重奏之父”。在每一个领域里他都同样地占有重要的地位。“交响乐之父”给人以养父的感觉,而“弦乐四重奏之父”却是名副其实的完成了亲生父亲的任务。音乐评论家爱因斯坦说:“弦乐四重奏是海顿最大的功绩,而且是他对整个音乐的最大的贡献。”海顿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也就是从25岁开始,直至75岁为止,在整个创作期中都创作过弦乐四重奏。
海顿的作品常常用奇怪的标题。交响曲有《熊》、《母鸡》、《哲学家》、《校长》、《呆子》、《火灾》、《狩猎》、《奇迹》等等; 弦乐四重奏有《青蛙》、《剃刀》、《骑手》、《日出》、《小鸟》、《云雀》等等。这些标题,大部分与乐曲的特点和内容无关,只不过是为了区别许多作品后来添加的,弦乐四重奏《云雀》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云雀是报春的鸟,它的啼声使人清爽和感到明朗。海顿给他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Op. 64 No. 5 ) 加上“云雀/The Lark”的浑名,就是因为乐曲的第一乐章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明快的第一主题旋律仿佛是在天空鸣啭的云雀。虽然海顿并没有故意去模仿云雀的啼声,但是,每当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春天的气息弥漫大地时,你自然会想起要欣赏这首乐曲了。
海顿在创作《云雀四重奏》这一时期注重四件乐器的独立,以及各声部彼此之间的均等与统一。实际上,弦乐四重奏的组合与现在的流行乐团很相似, 每个乐器都负责演奏一个声部。法国19世纪的大文豪司汤达,在他青年时期写作的海顿传中,把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比喻为4个人在沙龙里高谈阔论:
第一小提琴像一位才智过人的中年人。言辞精辟,只要找到一个话题,他总是娓娓道来,滔滔不绝。
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友人。他竭尽全力突出朋友,很少顾及自己,在交谈中总是支持别人的观点,从不自我炫耀。
中提琴是一位心地善良又有些爱唠叨的女人。只要人们一交谈,她总要插嘴。
大提琴是个庄重的人,有学识、好为人师。他总以简明、精确的金玉之言把第一小提琴的高论加以强调。
海顿的“云雀四重奏”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先演奏了一句欢快的主题,仿佛云雀欢快的叫声;紧接着大提琴声部演奏出一句类似的主题作为回应。这样几个回合下来,这段旋律就像是几只云雀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聊天。
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
音色轻盈纤细的小提琴、甜美甘醇的中提琴和浑厚低沉的大提琴组合在一起,形成第二乐章的优美旋律。小提琴奏出的高音主题优雅和煦,展现了云雀处于静态时的美丽形象,偶尔的快速上行乐句显露出灵动之感。后跟两段变奏:第一变奏以小调呈现,气氛低沉伤感,后又情绪激动地述说着。第二变奏频繁出现色彩缤纷的装饰性乐句,并略有展开,待平静后结束。当整体音域偏向中低音时,一把小提琴略显单薄,第二小提琴的存在使得高音域在旋律、层次及力度的表现上都有更完美的呈现。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
为副三部曲式结构,音乐风格富有生气。海顿在这一乐章对复调技巧的运用非常熟练,与前两个乐章中体现的中规中矩的风格形成了对比。前后两段由富有生气的三拍子乐句构成,音高由低至高攀爬,带有幽默的滑音效果。中段是一个中音乐句组成的赋格段,节奏紧凑简洁,乐句长度具有不均匀性。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
是奏鸣回旋曲式结构,前后两段小提琴主题轻巧悦耳,展现出一幅美好动感的画面。快速敏捷的十六分音符贯穿始终,描绘出云雀急速飞舞的情景。中段小提琴乐句高亢嘹亮,构造出一个赋格段落,各件乐器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大提琴在乐章中的一个旋律片段频繁演奏持续音,这种写作手法在海顿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结尾加重语气,干脆利落地结束。
下面的音乐视频是由“格万特豪斯四重奏”演奏海顿的“云雀四重奏”的现场录像。
视频:海顿《云雀四重奏》
=================
演奏家简介
格万特豪斯四重奏(Gewandhaus Quartet)成立于1808年,是弦乐四重奏历史上建团最悠久的四重奏组。其历久弥新,代代相传,距今已经超过200年历史。可以说,格万特豪斯四重奏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而且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弦乐四重奏组。”格万特豪斯四重奏“成员主要来自世界顶尖乐团之一的“德国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也被称为: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非常擅长演奏德奥古典系列弦乐四重奏作品,目前格万特豪斯四重奏组成员是Frank michael erben(小提琴)、Conrad suske(小提琴)、Volker Metz(中提琴)、Jurnjakob Timm(大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