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达原饮
“达原饮”一方出自《温疫论》一书,该书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作者吴又可(1582-1652)是明朝晚期人,祖籍江苏吴县,相当于今天的江苏苏州。明朝末年,战争连起,灾荒不断,全国各地特各种传染病不断流行,尤其是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吴又可的家乡也不例外,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了:“崇祯辛巳(1641),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于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温病、伤寒等疾病在中医都归属于外感热病,然而医生们都没有很好的区分伤寒和温病,导致治病不分轻重缓急,用药错于寒热温凉,造成无数瘟疫患者因误治失治而丧命,对此吴又可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又对于数千年来生民的不幸感到心痛,他亲历每一次疫情,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并将温疫再从温病中划分出来,提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将这种异气命名为“戾气”,并且戾气的侵入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开创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吴又可认为,疫气从口鼻进入人体之后,既不在肌肉皮肤成为表邪,也不在脏腑经络成为里邪,而是藏于膜原,也就是半表半里的地方(这个地方很重要,但是也很隐蔽,如果在表,发发汗就好了,如果在里,采用泻下法拉拉肚子,也容易好,唯独在半表半里,发汗也不行,泻下也不行),故创制“达原饮”调畅气机,透达膜原,其组成为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该方的含义在于用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将敌人赶出身体,这3味药是主将!),是以为达原也。知母、芍药滋养耗伤的津液和阴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和中顾护脾胃。其中前三味是除病之药,后四味是调和之药。达原饮主要用于传染性疾病的开始阶段,症状为:先是身体怕冷,而后发热,之后只发热而不再怕冷,全天都发热,但是下午3-5点时热势会加重,同时伴有头痛、身体疼痛、胸闷脘痞,呕恶。该方应用的最关键一点是舌象——舌苔白厚如积粉,满布舌上,而且很干,只有舌边露在外面,比正常要红,提示主要病机是湿热。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热蕴湿中,难分难解不说,还易凝滞为痰,所以治疗时既不能单纯清热,又忌片面燥湿,还需化痰,宣透伏邪。
达原饮是目前治疗流感的主要方剂之一。当前的新冠肺炎,中医专家有寒湿疫、湿热疫之争,实际上是寒是热并不在于病毒本身,而在于患病的人对病毒的反应,阳热体质的多表现为湿热,道理就这么简单。
怎么样?您对达原饮了解了吗?不过,还是建议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应用。
撰稿:李瑞祺 徐浩
美编:刘启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