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研项目|《北京宫毯》序言试译

《北京宫毯》序言试译
《北京宫毯》是北京出版集团2012年出版的一本展示中国艺术的书籍,作者曹艳红是北京宫毯美术设计专家,本书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全方位地介绍了宫毯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宫毯的独特技艺,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宫毯、认识宫毯、体验宫毯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化译研网授权发布该书序言试译信息
《北京宫毯》序言译成目标语种:英文
试译时间:自项目发布起半月之内
试译方式:请点击原文链接
以下是《<北京宫毯>序》原文
《北京宫毯》序
周道生
地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和编织技艺的地毯。伊朗的地毯展示的是波斯文化;法国的地毯展示的是欧洲风情,中国的藏毯展示的是藏族粗犷的地域特点。
北京宫毯则体现了宫廷艺术,而宫廷艺术更是集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北京宫毯历史悠久,编织工艺独具匠心,图案丰富精美。 它不仅是实用工艺品,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幅宫毯就是一件艺术品,是艺人们智慧的结晶。
手工地毯从选纱、纺纱、染纱、图案设计、放样、织做、平活、片剪、修整多道工序,工艺复杂,全部是手工操作,匠人们的劳作也非常艰辛。宫毯的原材料主要是毛纱和棉纱,它有别于象牙、玉器、金银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的材料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价值。这是地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宫毯的艺人们巧夺天工。正是用毛纱这种普通的纤维,编织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地毯,将纤维赋予了艺术生命。
宫毯多少年来,一直是皇宫御用,王公贵族专享。随着时代的变迁,宫毯逐渐在民间发展起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图案也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京式”图案,最具代表性,至今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二十世纪 70 ~ 80 年代,北京宫毯达到了高峰,无论是从生产规模,还是从品种上来说,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地毯行业成为国家出口创汇大户。在这个时期,北京地毯行业还创新了“古纹式”“花鸟式”等系列图案;织造技艺也创新了“小拉绞” 高道数地毯;图案设计还成为中国地毯图案中心,从而使宫毯达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地毯行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涌现,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在这个时期, 劳动就业方向发生了转移,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先进型、服务型。手工业开始衰落,手工地毯行业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北京市地毯五厂还在维持少量生产。从业者的劳动观念的转变,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升高,都使得手工地毯的生产难以为继,要想恢复过去的规模是不现实的。其实别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无不是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几乎没有手工地毯的生产。有也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留的。像法国、日本等国家,也是由政府的文化机构给予扶持。我们国家的北京市政府也非常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专门制定了《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宫毯技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不仅能有力地保护宫毯技艺的传承,更主要的是,使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得以延续。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正是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在业内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地毯五厂抢救开发了“盘金地毯”,使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恢复。这几年不断创新珍精品。盘金地毯“九龙图”,盘金挂毯“天龙教子”的织做成功,无论是图案还是技艺,其艺术效果令人震撼。无疑这些作品代表了宫毯的最高成就。
虽然宫毯列入了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地毯五厂也做了大量传承保护方面的工作。但目前状况令人堪忧,行业后继乏人,从业人员一年比一年少。如果宫毯真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中消失了,那将是一大损失。因而保护传承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宫毯》一书,用详细的历史资料,全方位地介绍了宫毯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宫毯的独特技艺,也说明了宫毯的现状,其良苦用心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宫毯技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北京宫毯》一书,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宫毯、认识宫毯、体验宫毯的艺术魅力。
文化是宫毯艺术之魂,用文化手段来传承这一民族瑰宝,必将使宫毯不负前人之心血,不负后人之厚望。为了宫毯的明天让我们 行动起来,共同努力。
编辑:徐奕欣
中国文化译研网
秀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