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上的十六次关键性战役一览
春秋,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大乱世之一,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养成期。作为乱世,自然无法避免有许多战乱。那时候,戎狄入侵,周天子权威尽失,各诸侯国自行其是,于是乎,战乱频繁,国家动荡,而许多有志诸侯,开始了吞并弱小,富国强兵之路,争相竞逐诸侯王的宝座。
既然谈到争霸,那自然就不可避免要东征西讨,既要抵御戎狄,又要替天子讨伐不臣,于是战争规模就越来越大,重要性战役也就越来越多,很多场战役能决定一国之兴盛或者衰亡,决定天下诸侯未来的走向。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下,春秋时期,那些极为重要的关键性战役。
繻葛之战
1、繻葛之战
东周初年,随着诸侯国通过兼并和自强,渐渐初具实力,而周天子则实力大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权威,一声令下,也只能指挥周围的几个小国。那时,虽然天下诸侯不怎么遵令于周天子,也基本不朝贡。但是,大家对于周天子还是很尊敬的,对于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地位还是承认的。
但是,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彻底颠覆了这一切。
随着春秋初期,郑国崛起,因为地理位置比邻周王室,所以偏爱插手周王室的政务,周恒王不满郑庄公的傲慢,打算削弱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控制,于是,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
但是,陈国军队因为内部原因,士气不高。蔡、卫两个小国,战斗力不强。周恒王的亲军也不是什么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这样的一直乌合之众,自然不是郑庄公的对手。郑庄公巧用鱼丽之阵,以少胜多,大破周恒王的联军,并且一箭将周恒王射下了战车,身负重伤。
经此一战之后,周天子权威尽失,再也无法遏制天下诸侯的崛起,彻底沦为摆设。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让天下诸侯都看到了周王室的羸弱,齐楚晋等大国的争霸之路,也悄然展开。繻葛之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勺之战
2、长勺之战
历史上著名的曹刿论战,便是发生在此战之间。自鲁国公元前685年,讨伐齐国的干时之战后,齐国便一心想要复仇,彼时,齐桓公刚坐稳齐国国君之位。公元前684年鲍叔牙率领轻敌的齐国大军,与鲁国交战于长勺。却被曹刿通过战略和策略大败,这场战役的失败,也使得齐国痛定思痛,开始了自强之路。但是此战的意义却并非局势上的,而是在军事战略历史上非凡意义。
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强大的齐军,铸就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乃是我国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的经典之战,为后世军事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
齐桓公西征
3、齐桓公西征白狄
齐桓公鼎盛时期,不仅称霸中原,率领天下诸侯朝见周天子,还发动了一次针对白狄的西征。白狄,在西周末年,东周初年,开始大举入侵华夏,一部分从河北侵入,在华北平原肆虐,攻邢灭卫。一部分则在黄河谷地活动,大约活动在秦国和晋国之间的河东河西之地。
齐桓公率领诸侯,在华北击败东边的白狄,重建了卫国等被白狄侵占的国家。然后西征,在晋南和晋西,再度击败了西边入侵的白狄,攘夷之功,利在千秋,对于华夏文明,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拯救了式微的华夏文明。
泓水之战
4、泓水之战
历史上著名子鱼论战就是指这一场战役,公元前643年,这一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内乱,霸主地位失去。自公元前639年,围殴了依附楚国的小霸郑国之后,宋襄公似乎以霸主之态自居。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率领崛起的楚国大军北上,争霸中原,而宋襄公作为中原强国的君主,帮助齐国敲定继承人的大国之主,自然也想要称霸中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率领实力不如楚军的宋军,迎战北上的楚军。宋襄公很早就布阵于泓水北侧,严阵以待。楚军晚来,渡河前来会战。
然后,就发生了子鱼论战中的一幕,宋襄公不愿趁楚军半渡而击,也不愿意趁楚军渡河未列阵时而发起攻击,最后,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宋襄公方才与楚军正面交战,结果一战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
此战,不仅宋国失去了争霸的实力,而且,黄河以南没有了能抗衡楚国的强国,中原各国相继依附楚国。一直到晋文公带领晋国崛起之后,才将楚国压了回去。
城濮之战
5、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在上代霸主齐桓公去世,有意争夺霸主之位的宋襄公也死之后,天下只剩下两个超级大国,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晋国,他们之间隔着中原的周王室和众多诸侯小国。两国为了争夺在这些小国之间的话语权,必定会有一场一决雌雄的大战,于是乎,城濮之战到来。晋文公统帅着诸侯联军,与楚军在城濮附近相遇。
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避开楚军锋芒,并将轻敌冒进的楚军引入包围圈,然后歼灭了楚军两翼。楚军主将子玉见两翼失败,不得不停止进攻,率军后撤,楚军得以不败。晋军则挫败了楚军,彻底扭转了在争霸中的劣势,此战也奠定了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础。
6、崤之战
晋文公去世之后,经过秦穆公治理的秦国想要东出争霸中原,晋国正处于政权交接的混乱时刻,但是晋襄公在先轸的劝诫下,决定率军迎战。公元前627年,百里奚之子,孟明视率军打算奔袭郑国。晋军在秦军东出必经之路崤山设伏。
秦军未能防备,大军行进到险隘之处,被晋襄公和先轸率领的晋军堵住了出口和退路,在险隘之间,秦军被全歼,主将孟明视被俘虏。
此战的意义在于,秦国失去了东出争霸中原的可能,被晋国完完全全关在了崤山以西的关中地区。秦穆公只能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7、邲之战
春秋前中期,中原两大超级大国晋楚之间的第二次大战。公元前597年,晋国已经称霸三十余年,在晋灵公时期的一顿瞎操作之后,晋国国力下降,虽然晋景公时期,有所恢复,但是已经不如楚庄王和孙叔敖带领下大幅迈进的楚国。
楚国为了北上争霸,数次征伐晋楚之间的墙头草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再次救郑,双方对垒于邲。楚国先示弱,提出请和,麻痹晋国,晋国上当。和谈之际,然后楚军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晋国,打算引晋军出战。晋军再度上当,然后邲之战爆发,楚军和晋军进行了一场血战,最终结果是,晋军战败,但是并未受到太多的损耗,楚军战胜,但是也有着一定的损耗。
凭借此战,楚国压制了晋国一段时间,楚国也因此称霸天下,成为一代霸主。
鞍之战
8、鞍之战
鞍之战,因发生在鞌地,也称之为鞌之战。前589年,齐顷公率军攻打鲁卫,试图挑战一下晋国在中原的权威,有重夺霸主的野心。晋国大夫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
齐顷公轻敌冒进,结果被郤克大败,差点被晋军所擒。
晋国在邲之战后,在中原的威势锐减,北有赤狄,东有强齐,南有霸主楚国,西有秦国。想要重新夺回霸权,只能逐一击败这些对手。而齐晋鞍之战,晋国偏师以弱胜强,正式开启了晋景公重夺霸主之位的道路。
9、麻隧之战
公元前578年,秦晋争霸又到了一个高潮,由于晋国南与楚国,西与秦国长期两线作战,所以有些疲惫。正好秦桓公背弃盟约,与白狄相约攻打晋国,晋国得到了借口,可以号令诸侯攻打秦国,解决西面战场。
于是,晋国号令天下诸侯响应,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大军,外加周简王派的大夫刘康公、成肃公军队,总共十余万大军,征讨秦国。秦国只有五万军队相迎,结局可想而知,秦国战败。数世不振,从西方霸主衰退为西戎二流之国,也就是上百年无法恢复实力,更别提争霸中原。晋国自此不再担心西边的威胁。
鄢陵之战
10、鄢陵之战
晋景公时期,虽然晋国在前583年的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结束了楚国十多年的霸业。但是之后数年,晋楚之间不过是五五开,为了争夺霸权,一场大战势在必行,于是晋楚第三次大规模作战即将爆发。
公元前575年左右,郑国叛晋归楚,晋国号令卫国、齐国、鲁国联军伐郑,楚国大军救郑,郑楚联军与晋国统帅的联军对垒于鄢陵。
楚军先是突袭,晋军后撤。决战之时,两军陷入苦战。战争的转折点在于一个人的出现,晋将魏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未及支援两翼。楚军两翼被攻破,然后楚军神射手养由基虽然一箭射死魏锜,但是楚军却失去了先机。楚王子公子筏被俘,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次日再战,楚军见晋军准备严整,心有余悸,不敢轻易进攻,只得率军后撤。虽然此战,在战场上两军胜负未分。但是毕竟楚军撤走,算是晋国胜利。而楚共王这一退,标志着楚国从此再无称霸中原的机会。晋国则巩固了霸主的权威。
柏举之战
11、柏举之战
鄢陵之战后数十年,楚国虽有北上之心,但是实力渐渐衰退,在晋国三驾马车的战略之下,愈发乏力。而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渐渐崛起,彼时天下的重心,转移到了东南。吴国历经数代,终于在吴王阖闾和伍子胥的带领下,实现了强国梦。吴国开始对楚国展开了战略性的击打。
吴国伐楚之战,最为重要的一战,就是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此战之前,吴军凭借楚军主力北上,突袭楚国,一路势如破竹,但是在柏举,遇上了楚军主力。此战,吴军三万主力,对阵楚军20万大军。
楚军倾国而来,势力庞大,吴军采用疲楚之策,先行后退,楚军追击。吴国适时反击,三战三捷,楚军士气低迷。但是楚军退无可退,只能集结大军与吴军决战,柏举之战,爆发。
但是如果打正面,吴楚双方实力差距很大,胜负难料。所以,吴军决定先发制人,派遣先遣部队,发动突袭。楚军一触即溃,主帅逃亡郑国,楚军渡河而去,被吴军半渡而击,一半被俘虏。渡河的楚军,准备做饭。吴军随即杀到,围主帅沈尹戍,迫使其自尽而亡,经此一战,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郢,已经只剩下一片坦途。
槜李之战
12、槜李之战
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几乎灭了楚国,虽然后来被楚秦联军击败,但是有此功勋,大有机会会盟诸侯,称霸中原。但是却在越国这道小阴沟中翻了船,公元前496年,这一年,越王允常死去,吴国趁机讨伐越国,打算一举平定越国。但是越国还未登位的勾践,率领大军抵抗,两军交战于槜李。
由于两军差距很大,越军主将灵姑浮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局。灵姑浮乘勇直接杀向吴王阖闾的战车,并斩落了吴王阖闾的脚趾。迫使吴王阖闾不得不率军撤退。阖闾年老气弱,流血过多,在脱离战场后七里,便死去了。
此战,终结了一代雄主吴王阖闾称霸中原的梦想。
越王战败,献西施求和
13、夫椒之战
公元前494年,在槜李之战后两年,厉兵秣马的夫差随时准备发动灭越之战,一则为阖闾报仇,二则为北上争霸扫除后顾之忧。
越王勾践以为槜李之战后,吴国不过如此,于是率领大军,先发制人,一直杀到了太湖边的夫椒。夫差随即率军迎战。
夫差、伍子胥和胥门巢统帅的吴军精锐远非越军能比,一战重创越军。勾践败退,一路退到了国都附近的会稽山,仅剩五千残兵。
越国无奈,只得献上城池、美女和财宝请求投降。夫差急于北上,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中原,所以就同意了。此战,吴国平定越国,正式开启了称霸中原的道路;但是没有灭越,也为吴国霸业盛极而亡埋下了隐患。
春秋列国
14、艾陵之战
吴国自平定越国之后,便开启了北上争霸之路,攻打陈国,又攻打鲁国,将战火烧到了中原腹地。公元前484年,齐国后期有为之君齐景公去世,夫差苦等的时机来临了,于是率领大军北上,与鲁国会盟,一起伐齐。
一场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围歼之战,爆发了。夫差、胥门巢等率领着吴军主力,与去、10万齐国主力决战于艾陵。胥门巢承担诱敌重任,连战连退,将齐军引入包围圈。但是吴军低估了齐军的战斗力,尽管吴军包围了齐军,但是齐军突破了吴国中军,反倒是包围了胥门巢等主将。
夫差登高判断战局,果断出动预备队,攻击齐军侧翼,齐军没料到吴军还有预备队,措手不及,被预备队冲散了阵型,被分散包围,惨遭大败。吴军全歼齐国大军,俘虏齐国主将和众多大夫。
此战之后,吴国基本已经称霸中原,夫差随后与晋国争霸,会盟天下诸侯,成为天下霸主。
15、越灭吴之战
越灭吴之战,乃是长达十年的一场大型战争。自前484年,夫差在艾陵击败齐国之后,在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但是,吴国后方却空虚,励精图治十年的勾践,随即统帅越国大军,一举攻破了吴国都城,杀死吴太子,吴王班师回援,已经鞭长莫及。随后,夫差不得不割地求和,随后数年,越国连年攻吴,吴军大面积国土被越国侵占,公元前473,越军再度攻破吴都,夫差自尽。
此战之后,勾践北上争霸,并称霸中原,一举成为春秋末代霸主。
围攻晋阳
16、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随着中行氏和范氏被其余四家联合驱逐。晋国六卿只剩下四位,其中智氏实力最大,执掌晋国朝政。公元前455年左右,智伯统帅大军,带着愿意献出万户邑的魏韩两家一起攻打赵氏。围攻赵氏核心都城晋阳,赵襄子一腔热血,死不投降,死不妥协,率军拼死抵抗。
战争旷日持久,长达一年多,智伯掘开汾河,用水灌城,晋阳城破只在旦夕。赵襄子孤注一掷,派人策反了魏韩两家。然后突袭智伯,并杀死了智伯。随后三家随即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城邑。
此战决定了春秋时代当之无愧的最强国晋国未来的走向,如果赵氏被灭,魏韩势必成为智伯的附庸,随后势必被智氏吞并。那晋国未来的走向,必定会朝着田氏代齐的方向发展,智氏一家独掌晋国。而此战之后,赵魏韩三家势均力敌,最后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