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疫情爆发:其实分别也没有那么可怕,就怕...
近期各个媒体平台的热点榜上,都少不了这个国家的名字:印度
目前的印度,已连续4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例。
尸横遍野的新德里,说是人间炼狱都不为过。
话题热榜上,印度的火葬场因为连续的工作,金属零件都被烧熔了;烧尸体所用的柴木也在告急。
医院里,氧气库存也所剩无几;
还有这么多的病危者在等待急救,或者在等待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在一片混乱中卑微地呼出最后一口气。
面对这场新冠浩劫,人类是如此无力。也让很多人去思考一个问题:
当我们正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01
这是所有生命都会面临的落幕
生命是一趟旅程,有生就有死。
2018年有一部纪录片《生命里》,写实地呈现了不同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做的事情。
有的人留下遗憾,有的人安静地、无痛苦地悄悄离开。
中国的文化是忌讳提到死亡的,就连中国传统文学里,提到“死”都有很多种说法。
2020年上映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不缺好评,这部讲了生死主题的电影火了一阵子,但是网友小霞却说自己不敢去看:
“担心自己在电影院哭出来,有点丢人哈哈哈。”
她说,她因为在外地工作,没有见到外公的最后一眼。人赶回家里的时候,已经火化完了。
这是她的一个无可挽回的遗憾。她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她和外公的关系尤为亲密。
小时候,外公带着她去玩,到河里下水抓鱼。外公很喜欢带她去逛街,街上花花绿绿的玩意儿在小霞眼里格外的新奇。
小霞童年的色彩就是外公外婆和这些小玩意组成的,后来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城里的爸爸妈妈才把她接到身边。
前年,小霞外公得了肺癌。
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没法治了就决定回家,做最后的准备。
老人家走之前一直在叨念小霞回来了吗。家里人都默默地抹眼泪,但是不敢和小霞说真实的情况。
她外公到离开都没见到自己最疼爱的外孙女,这不只是小霞的遗憾,也是外公的遗憾。
生命在浩瀚岁月中是如此的渺小无力,但是对于一个个鲜活的人来讲,生命的意义又是如铁般沉重。
我们会为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欢呼,也请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凋零。
面对死亡,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需要忌讳。青少年的死亡教育尤为重要,不仅是正确地引导他们直视离别,也是让他们重视自己的生命。
02
面向死亡的终点,向死而生
近些年,青少年自杀、自残的事件越来越多了。
也许其中有家庭的原因,也许其中有教育的问题,但是不可置否的是,这个现象让大家意识到了:
中国的学校家庭对于死亡教育的缺失,已经危害到下一代的人生价值观了。
很多的孩子激动之下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去反抗父母和社会。
因为吵架,跳桥;因为误解,跳楼。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生命,每一条新闻标题背后都是一个悲痛欲绝的家庭。
我们可以谈死亡吗?是可以的。
谈论死亡,有时候这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尊重的权力。
纪录片《生命里》有位爷爷总是很喜欢和大家说年轻时追求老伴的经历。
他已经是胃癌晚期了,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再担心死亡的来临,而是让自己的回忆像蒲公英传播种子一样,让大家都听他讲的故事。
有时候还吹起葫芦丝,让大家听他吹得好不好。
虽然生命逝去,但是还有人记得。就如电影《寻梦环游记》所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谈死亡并不是所谓的“消极”。面对死亡,选择如何体面地离开,可能是在世上最后可以为自己决定的事情了。
03
“爱”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命题
所有关于死亡的议题,最后的结论都是如何活着。
《忏悔录》里,托尔斯泰写满了自己的对于生命的怀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活下去。
作者无数次写到自己想要自杀,最终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他“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
对青少年的死亡教育,其重要性不仅是让孩子们重视生命,也是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
台湾某著名主持人被癌症折磨,最后决定选择安乐死。
他的孩子们带着他去到瑞士——可以合法实施安乐死的国家。
在公开最后的录像视频里,他还打趣地问医生,这个药好不好喝。当他拿过杯子准备喝下,他的家人们都看着他。
儿子看着父亲,说了给爸爸的最后一句话:“爸,我们爱你。”
“爱”也许是对“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的最佳诠释了。
正是因为爱,才让我们在最后分别的时候,更想要体面地、正式地告别,拥抱。
04
无法避免,那就让活着更有意义
死亡可怕吗?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足够的爱是可以获得面对死亡的勇气。
泊恩心理的修代明博士,曾经在直播主题为“我们如何面对亲人与重要关系的丧失”公益在线答疑活动中讲过:
对于哀伤的处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受事实。当然接受的同时要做情感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再去做怎么适应新生活,怎么建立新的关系。
当情绪得到接纳和支持,我们就可以更加有力量去做,比如去找失去的宠物。如果无果,我们再试着接受它,像失去一个“亲人”一样去做哀悼。
生命会结束,但是思念不改。最后一段话,希望能安慰每一个悲痛的人:
“其实分别也没有那么可怕。
65万个小时后,当我们氧化成风,就能变成同一杯啤酒上两朵相邻的泡沫,就能变成同一盏路灯下两粒依偎的尘埃。
宇宙中的原子并不会堙灭,而我们,也终究会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