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之惑:旋花、金沸草、旋覆花

本草之惑:旋花、金沸草、旋覆花

旋花、金沸草、旋覆花作为药名均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神农载旋花“味甘,温。主益气,去面皯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久服,不饥、轻身。一名筋根华,一名金沸。”旋覆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旋花为旋花科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 Roxb. 其花入药为旋花,根入药为旋花根;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欧亚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的干燥头状花序。巧合的是,二者的别名均有“金沸”二字,这或许是造成后世将旋花与旋覆花一度混淆的原因。《本草经集注》旋花条下说“东人呼为山姜,南人呼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姜”,旋覆花条下又说“又别有旋葍根,乃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川芎,唯合旋葍膏用之,余无正所入也,非此旋复花根也。”但是,《新修本草》却说“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姜而细,正是旋葍根,今复道从北国来,似川芎,与高良姜全无仿佛尔。”苏敬对陶弘景的错误说法给予了指正,他说:陶说旋花苗似山姜、根似高良姜、是旋覆花根、与川芎相似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本草拾遗》也肯定了苏敬的意见,言“陶注误而唐注是也”。自《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经集注》这500年期间,究竟是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导致了这期间的植物衍变,这些植物之间的混淆衍变的脉络关系,应该是值得中医圈关注的,也是应该系统化整理公布于众的,这是中医圈义不容辞也是不可回避的历史客观事实,中医圈对此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交代。

而今的旋花、旋花根已经不再入药,略过不表。但是就金沸草与旋覆花来讲似乎依然隐藏着于今不为“不足道”的奥秘。近代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提到“按《本经》旋覆花一名金沸草,《局方》有金沸草散一方,疑古人本有用其茎叶,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叶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义,亦其禀赋使然,不容混合。且茎则质重,花则质轻,亦物理自然之性,况旋覆花之尤为轻而上扬者乎?乃今人恒用其花,而并不用其茎叶,竟以重坠之功,责之轻扬之质,恐亦非古人辨别物性之真旨也。”也就是说,张山雷直指金沸草应该是茎叶花均入药,也就是地上部分全部入药,而非后世所说的专门取花来入药。张山雷也质疑说“茎则质重,花则质轻,亦物理自然之性,况旋覆花之尤为轻而上扬者乎?”,很明显,张氏并不为世间流传的所谓“旋覆花独降”所迷信,他认为之所以讲旋覆花性降应该是指旋覆花的茎部,并非是花。2010年版《药典》中收录金沸草为菊科植物条叶旋覆花 Inulalinariifolia Turcz.或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的于燥地上部分。这与张山雷的说辞比较吻合。但同时也收录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欧亚旋覆花 Inulabritannica L. 的干燥头状花序。显然是将金沸草、旋覆花分列开来,类似苏叶、苏梗的予以区别了。按照一般的理解而言,《神农本草经》既然称旋覆花别名为金沸草,言草也就意味着为地上部分,之所以称为旋覆花则是以花指代全草,这就意味着当时的旋覆花应该是张山雷所强调的地上部分了。至于说后世单纯以花来入药,并演绎出“凡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这么一句人人皆知的谚语来,那也不过是后世意会敷衍的一句玩笑话罢了,谁又曾想谎言流传千遍俨然成真理了。呜呼!无怪乎人们常说:中医早已不存在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旋覆花

旋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