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经筋是与经脉、筋肉不同的独立体系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

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可见其梗概。

实践证明,经筋在临床运用中有非常高的价值。

首先,经筋和经脉关系极为密切。人体的十二正经,都有其对应的经筋,二者同名且循行的路径大致相同。相对而言,经脉的循行大致是呈线状或者说网状分布,而经筋的面积则要大很多,呈带状分布。经筋需要靠经脉所转输的气血来濡养,经筋则为经络提供了屏障和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相当于铁轨,而经筋则是路基。因此经脉不通,可以导致经筋为病;而经筋异常,也可以导致经脉瘀阻。因此,直接找到经脉和筋经上的异常点,并通过手法,或者温灸,针刺等方法疏通之,是最直接的治疗。

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的“一大片”,络脉是散在的,以“结”呈现。经筋的循行在《灵枢·经筋》篇中已做了描述,虽然经筋的宽窄、深浅并没有做说明,但可以证实,经筋是与经脉、筋肉不同的独立体系。

首先,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在经筋的一些循行部位,并没有经脉的正经、别络、络脉等经过,在其呈现为“筋”时,就只能是经筋了。

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体系,是一次向王文全老人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一个女患者60多岁了,右小腿酸沉,白天还好,到晚上睡觉时,不管什么姿势都难以入睡,此前医治一年也未见效。我摸她的小腿外侧,从飞扬穴到外踝(即跟腱的外缘处)有一条筋,并有结节。前后治疗了三个月,条索和结节减少了不少,但没有彻底消失,小腿的酸沉感减轻不少,但也还是酸沉。最后请王老一诊。

王老让病人趴在床上,还没上手,只看了一眼,就指出是一条大筋出了毛病。这条大筋从臀部外侧向下,经大腿后外侧到膝盖后腘窝外侧,再向下至小腿后外侧,一直连到脚外踝。而另一条腿则看不出这样一条“筋”。

仔细一看,这条筋从飞扬穴至臀部渐宽,臀部处足有四指宽,而只在小腿下半段才能摸到明显的条索状结节。未指明时,一般看不出来,王老一指明,顿时一目了然。只见王老用推法几掌下去,从臀部到小腿上半段的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腿下半段的筋很硬,王老用大拇指推了几趟,也完全消失了。病人当即下地,症状全无,数年之疾,豁然冰释。送走了病人,我赶紧查书,正如《灵枢·经筋》所言:“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

在没有经脉经过,只有经筋循行的部位,如肩后、肘、足部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此处既没有大的经脉,也没有平行的筋肉,就只可能是经筋了。

第二,筋肉是不连续的,而经筋则是连续的。

上文提到的这位病人,可以摸到从臀部到脚踝的连续的经筋,这在筋肉来说是不可能的。从解剖学上来说,筋肉基本都是在关节处靠肌腱相连,没有一条筋肉可以独立跨越如此多的关节,只有经筋可以。

经筋跨越关节和筋肉的现象多在阳经上见到,也就是人体的侧面和后面以及腿的前面。其中,又以四肢、背部最多。治疗阳经之筋可以解决足跟痛、肾小球肾炎、网球肘等许多常见病的治疗难题。

第三条依据是,经筋不会动,而筋肉会动;经筋经治疗后可以消失,而筋肉是不可能消失的。经筋只有在身体有症状时才出现,健康状态下是不会出现的。

第四条依据,在有经脉而无经筋循行的部位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经筋。例如,任督两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

第五条依据,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由以上五条我们可以看出,经筋非但切实记载于中医经典中,而且可称为独立的完整体系,辨清经筋,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保健及治疗。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灵枢》记载的经筋是什么?有什么功能?怎样使用经筋治病?找遍了现代书籍,只找到三四家论著,遗憾的是各家都分不清经筋与筋肉。

其实,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这是《灵枢》经明确记载的,那么,有没有存世的医家可以用经筋看病?有,此人叫王文全,今年76岁。笔者同王老学习、观察五年多,经过临床分析和文献对比,可以用肉眼观察十二经筋状态、大小、粗细、走向。王老所说的“筋”,包括了筋肉、经脉、络脉、经筋部分。王老对“筋”的认识全面、清晰,对全身之“筋”均可做出诊断和处置,人体之筋在王老指点下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怎么“离股”了,怎么“出槽”了,怎么“筋翻”了,“筋疙瘩”怎么“堵”了,一目了然。

有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经络统摄周身、行气血、调阴阳、决生死,是调整人体的最终端的体系。经络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处于自组织的自恰状态,只要经络正常,人体器官各系统会自动良好运转,反之会处于病理状态。揭示其面目所产生的意义是难以尽述的。如果失传了,人类揭示经络之谜必然推后若干年。我们能传承王老之学,以临床为根基,首先辨析出经筋与经脉的分别,进而研究经脉的本质,为揭示经络本质奠定重要的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四部经典和后世大医建立起一个中医理论模型,这个模型是司外揣内的范式,它或许有不真之处,但应用亦可得心应手,疗疾去疴。这个模型以阴阳五行、藏象之类的语言呈现给现代人时,理解变得困难。理解它并解释它的真象是唯一的正途,通过具体切实的观察,对其做出解释,才能解开人体之谜。

中医学借用中国哲学语言对人体生理、病理做出了最为简约的概念阐明和逻辑概括,它是无与伦比的,无法替代的。即使现代科技可以用理化、影象学方法对经络、阴阳寒热等中医概念做出量化检查和呈现,也难以打烂传统中医语言再建一套新体系,因为它的简约性已经接近极致。

医学技术的传承和知识的连续性也不允许我们切断历史去搞新的“系统化、混沌化”。我们至少要把“传统”搞明白,至少通过对推筋导络法的诠释,可以在完善传统中医理论模型的同时,对中医理论内核有了新的认识,其隐学部分呈现为显学。中医原来并不难懂,经络不但可以切实的呈现,它们都有切实可观可察的呈现。对人体异常反映的系统诊治,从仲景先师作《伤寒论》,以脉症为司外根据,进而揣其证候,以定方药,二千年以降,中医界对脉症指标并没有发展为新的系统的诊查方法。以经络为核心的中医学,并没有把中医学经络诊查传承下来,从而使脉症与证型之间缺失了经络病机的内在联系。反过来说,对经络的切实观察是建立脉症与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脉、症、证与经络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系的建立就是一个完整的新的中医理论模型。由此,推筋导络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推筋导络法在民国年间从少林寺传出,按流派应称为少林推拿。王文全老先生是推筋导络法唯一正宗传人。解析推筋导络法。发现独立的经筋体系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既具有经络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推筋导络法可以证明经筋是独立的体系,目前的依据有以下5条。

  1.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组织,是一次向王文全老先生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患者的一条“筋”近似于稍硬的筋肉组织,沿膀胱经从小腿向上循行,到臀部后从髋关节向上偏向了腰部髋骨外侧。而膀胱经脉在髋关节向上循行是向内走向骶髂关节的,没有与此“筋”同行的经脉。现代解剖学明确肌肉、结缔组织、筋膜、肌腱不与此“筋”平行或重合。由于此“筋”的状态从臀外向下至飞扬穴是上下一致的,既然在臀部是经筋组织,在它的下方循行时也应是经筋组织,整条“筋”都是经筋。只是大多数经筋与肌肉同行,容易认为是筋肉组织。

  2.经筋循行部位治疗前后的形态差别很明确。这种差别在经筋独立循行与非独立循行时都是一致的,说明这种差别所反映出的变化就是经筋组织变化。在经筋与筋肉组织平行、重合时,筋肉组织兴奋、舒张所呈现的变化很容易区分,那么其余反映的只能是经筋组织。例如膀胱经筋与腰部竖脊肌平行,患者不动,治疗前后软硬变化的是经筋,不变的是竖脊肌,竖脊肌通过收缩、放松很容易区别。

  3.经筋跨越关节、筋肉时,形态类似筋肉,在相应部位没有筋肉组织同行或重合时,经筋循行方式是平滑的弧形转弯,而经脉循行已证明大多是以腧穴为转弯点的直角弯。例如足跟外侧足太阳膀胱经筋在经脉后侧弧形转弯。

  4.在只有经脉循行,没有经筋循行,与筋肉也不平行或重合的部位,没有发现类似经筋组织。例如督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说明以上观察的经筋是独立的体系。

  5.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记载相一致。后世一些文献对经筋的描述与临床所见不一致。概括地说,经筋反应体大多见于手足三阳经。一部分经筋没有经脉循行线路,也没有筋肉组织平行或重合,是鉴别经筋组织的依据。经筋组织正常时,其柔软度与周围软组织接近或相同。经筋组织不正常时,其柔软度稍硬于周围软组织,沿“筋”方向推几次即可观察出形态变化。经筋的“离股、筋翻”是伴随着筋肉组织的偏离,使经筋处于不正常的功能位置,尽管这种偏离很小,没有发生常规解剖位置的改变,也足以影响经筋功能。通过手法“复位”,可使“筋合槽”,从而使“筋”消失或变软、变细。从推筋导络法看发展传统中医的临床意义推筋导络法包括推筋和导络两方面内容。“筋”包括肌肉、肌腱等筋肉组织及经筋组织,都是“推筋”的范围。推筋导络法对全身能摸到的“筋”都可以做出“筋翻、出槽、离股、合槽、合股”的诊断和治疗。“导络”是对结节、气样结节、囊样肿、横络的治疗,适用于经脉、络脉等疾病。

  1.中风后遗症包括“筋”和“络”两方面的异常。在患侧阳经区域多见“筋离股”,在肌腱部位及头部多见“结节”。治疗时既用“推筋”手法,也用“导络”手法。

  2.面神经麻痹、斑秃等都观察到病位上方或附近的皮下结节,推筋导络法的治疗部位正是这些结节。这类疾病大多同时存在经筋不通和络脉结节,“筋顺结开”即可治愈这些疾病。

  3.腹腔内脏疾病多见腹部“结节”,例如妇科炎症在小腹两侧有粗长的结节,有的患者一两次即可推开结节,治愈疾病。

  推筋导络法系统诊断、治疗全身的“筋、结”,它们既是诊断部位,也是治疗部位,是诊断治疗的靶点。靶点越清晰,治疗越准确。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对靶点的判断也就不再艰难,其疗效突出也是必然。推筋导络法适用于经络、筋肉相关疾病,对几十种疾病有可靠疗效,部分病种的疗效是推筋导络法独有的。

  从推筋导络法看发展传统中医的理论意义

  《灵枢》多处记载了经络“可视、可切、可循、可散之、可调之、可泻之”,后世中医临床及中医研究大多已丧失了这个水平。通过推筋导络法的实践和解释,经筋又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物,经典不再难懂。

  推筋导络的一大特点是经络阳性反应先于症状,不能“以痛为腧”。推筋导络法发现疾病阳性反应比“以痛为腧”早,范围更宽,并且有系统的认识。其意义是明确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明确了治疗的靶点,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更进一步。

  中医“辨证论治”的“证”都应先有经络方面的反应。经络诊断是揭示“辨证论治”所辨的“证”的核心指征。推筋导络法在治疗既适合“辨证论治”又适合经络治疗的疾病时,对证候和经络同时进行诊察,对一些疾病的“病——经络——证”的层次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可以初步判断:“辨证论治”理论在缺乏确切的经络诊断时,无法揭示“辨证”的本质。换句话说,“辨证论治”学说由于缺乏经络诊断环节,合理的理论体系无法构建。补充经络诊断这个关键环节需要挖掘传统中医的“秘方秘法”,揭示传统中医“不传之秘”的真相,是研究“辨证论治”本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从我们对推筋导络法的挖掘可以看出,没有继承就丧失了发展的对象,中医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中医的现代化将无从谈起,只有继往才能开来。

此外,坊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脏腑图点穴法》,196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成书,由王雅儒口述,王振国笔录,濮卿和整理。此书包括了经筋治疗,而且未从理论上将经筋与筋肉混同。据说此法在中国南北各地,有许多派系在民间传承,但愿对经络、筋肉有系统认识和治疗的派系能传承下来,我中华国术自可不绝于人间,中医之彰显不叹无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