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老子》之燥胜寒耶寒胜燥
《老子》就是《道德经》,也叫《五千言》。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聃)写的,81条(章)5162个字。
深圳有1200个公园,颜值最高的要算香蜜湖公园,游客量很大。公园附近,立有一个四开窗的宣传栏。今年春节的前三天,第一窗位刋出了一幅设计精美书写流畅的行书体《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寒胜躁,清胜热。清净为天下正。“注 1 .大成:最完满的东西;2.冲:虚.;3.屈:曲;4.讷:笨嘴笨舌;5.寒胜躁清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6.正:政。(此版本与主流解释派认可的版本略有不同)春节第三天道德经却被撤下了,前后不到一个星期,这是不曾有过的事情。事出有因,但决不是能不能可不可宣传的方向问题。第一,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宝藏。有人说其 小可修身,大可理政;近可幸福,远可永恒;小学为君,中学为贤,大学为圣。 窃以为此言並不为过。第二,道德经为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其翻译语种之多,全球出版发行量之大,可与居全球之首的圣经比肩。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德国赫赫有名的哲学家尼采,都把老子的思想比作为"一眼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唾手可得"。第三,《老子》一以贯之的主旨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不治,与当下深度改革开放,进一步还权于企业和社会,服务于民众的精神相吻合。由此看來,得另找原因才行。我以为问题就出在版本的选择上。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表述历来就有两种,一种是主流派的,另一种是非主流派的。这一次深圳宣传窗选择了非主流。所谓主流非主流也就只是寒与躁这两个字的序位不同而已。主流派的是躁胜寒,非主流的是寒胜躁。到底是躁胜寒还是寒胜躁?这是一个在学术界争论了很久的问题。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战国楚墓竹简道德经,竹简上的记载是 :喿胜 口 清胜热。中间少了个字,有沒有这个字或有一个什么字对于确定燥字的序位沒有关系(实际上多数专家已经隶定为寒字)。喿的最初本意是鸟在树(木)上鸣叫。但喿作音附和义附的字有很多,比如加口字为噪,加水字为澡,加火字为燥,加走字为躁……这样,燥寒二字的序位的结论就非常明确了,喿在寒的前面。郭店楚墓根据其墓形和器物特征判断,此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期。如此说来,郭店竹简道德经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文本,应该是权威结论。也许是有些象我一样的好事者在看到宣传窗的道德经后提出了异议,深圳市有关方面闻讯即改。这种尊重科学的态度值得点赞。首先,宣传窗毕竟不是学术期刋,受众不同。宣传窗口面向普罗大众,不能把不同观点交给他们,不然他们就会莫衷一是。其次,即使是学术期刊,在学术争鸣时,对原著尤其是经典之作是不可以根据读者的理解而作文字更改的,不然的话,一千个观众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著就会面目全非了。
我们费劲巴力的强调"燥" "寒"二字的序位,是不是燥胜寒与寒胜燥是有什么重大意义的不同呢?有。自魏晋时期的经学家 哲学家 王弼 以降,对燥胜寒的解释大意是:躁(躁,:燥通用,前面讲了)罢然后胜寒,躁就是剧烈运动,罢就是运动到精疲力竭,这样的御寒方式不可持久,因此不值得提倡。王弼称之为"躁则犯物之性”。有人还举了个例子,北极很冷,北极熊不是靠躁动来御寒的,而是靠自然无为长出的御寒绒毛。紧接躁胜寒的后半句清胜热,是心静自然凉,这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王弼称之为"静则全物之真”。王弼们通过对上半句躁胜寒的否定,对下半句清胜热的肯定,得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结论。这就是主流派的解释。非主流派的解释大意是,燥胜寒,清胜热是前后两个半句,说的都是热与冷的问题。前半句说热能战胜冷,后半句说清(冷)可以战胜热,这不是矛盾的么?如果把燥胜寒改为寒胜燥,这样就与清胜热统一了,便可得出清静为天下正的结论。
上述两种解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以为二者都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来考虑结论。本章前面讲了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是讲人修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应特别注意谦虚谨慎,要悠着点。大成若缺,才能用之不弊,永不衰竭。大盈若冲,才能用之不会穷尽。大直也好,大巧也好,大辩也好,悠着点才对。不要自恃无所不能进而无所不为。不然的话,就会物极必反。就象天气大寒大暑一样,转瞬即逝。天气最冷之后就会转向燥和,寒冷便消失无影了;天气最热之后就会转向清凉,暑热也不见其踪了。无为而治而无不治的清静精神才是天下之正道。以上便是我的浅见,也算一家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