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诸葛亮:最顶尖的聪明人,不同的聪明法
各色传说,都容易将诸葛亮与张良往一起扯。毕竟都是我国史上顶尖的智者。
《三国演义》更是借司马徽之口,说诸葛亮不止可比管仲乐毅,而且:
可比“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开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然而正史的武侯和留侯,其实相似处……真不太多。
首先是功能。
《留侯世家》有所谓: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张良是刘邦身边的贴身小智囊,不出外的。所以打完了项羽,他也没什么军功可言: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
但刘邦认为,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劳大大的。
所以:自己任意挑三万户,当侯吧!
张良很低调地表示不敢当,只当了留侯。
诸葛亮却是:
出山先给刘备搞规划,还帮刘琦出主意,为刘备未来打基础,这里还有点张良。
大难临头下,亲自出使,过江去说服孙权,促成孙刘联盟,这里就不张良了,有点刘邦手下陆贾的意思:外交使臣,天才说客。
之后担当军师中郎将,督三郡,调动赋税,后来又和关羽一起镇荆州,这里有点刘邦手下萧何的意思了。
之后有所谓: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是真的镇守后方真萧何了。
等刘备驾崩于白帝城,诸葛亮成为季汉实际主宰者: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内治蜀汉,亲自北伐。
这就不是张良做的事了。
所以职责上,张良自始至终,是刘邦的智囊,是千古顶尖的意见顾问。
诸葛亮却是智囊、外交、理民、出征、宰相、实际领导人,都干过来了。
诸葛亮年少时自比管仲乐毅,实际上也确实做了管乐的活:
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前期搞辅佐,后期擎天柱。
策谋风格上,这俩人也大不相同。
张良早年策划过谋刺嬴政,是个天生阴谋家。之后学黄石兵法的过程,也显出他极能隐忍。
他和刘邦都很能忍,所以一拍即合。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张良则说刘邦是天授。
与此同时,张良极明白人心。
打武关,知道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就动之以利,再乘机偷袭。
破咸阳,让刘邦赶紧回霸上,“忠言逆耳利于行”。
跟项伯套好了关系,度过了鸿门宴的危机。
建议刘邦重用韩信,拉拢彭越与英布,以讨项羽。
还有一个路线方面的重大决定:
郦生劝刘邦立六国之后,一起打项羽。
张良却很现实地告诉刘邦:你有兵力才能打项羽,虚名有鸟用;你手下的人跟你是图好处,你把好处都分给六国后裔了,谁跟你?
之后还劝刘邦封韩信为王,劝刘邦定都长安,劝刘邦封功臣时先封自己的仇人雍齿,包括为吕后搞定太子位。
张良自己说是黄老之术,其实像个深通人性幽暗面的精灵。
想得出四面楚歌,那是真懂人心。
诸葛亮却是儒法并举,骨子里很法家。
做事情是,按陈寿说法:
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讲的是开诚布公、堂堂正正;法令严谨、办事仔细。
于是无论治军治民,都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论表现出来的狡猾与聪明,其实正史诸葛亮是不及张良的。
但他这个做事,是正经宰相风格,与张良的谋士风,大不相同。
包括打仗,诸葛亮后三次北伐,都是正面战场打得漂漂亮亮,打得对面不敢动弹;退兵时秩序井然,谁追谁死。
结局也是:汉定天下后,张良谦退,说要做神仙去了。
诸葛亮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殁于军中了。
是聪明谋士与精诚宰相的区别。
聪明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得不同。
其实三国时,另有一个张良型的。
那真当得起所谓三国的张良,远比诸葛亮像张良。
这位吧:
跟张良一样,谋刺过大人物(董卓),未遂。
跟张良一样,智计百出,是主公的谋主。
跟张良一样,懂得用利诱对手——画策击斩了文丑。
跟张良一样,知道利用心理战——离间瓦解袁绍几个儿子。
跟张良一样,看似外表低调,其实内心雄奇,秘计一大堆,被主公说是:
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
所以主公对他的待遇,都参照张良:
“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愿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当年汉高祖让张良自己挑三万户,你也照此办理,自己挑封地吧!
——那就是曹操的谋主,荀攸荀公达了。
——虽然他叔叔荀彧被曹操说成张良,但比起老是在后方镇守的叔叔,还是随时在前方给曹操出谋划策的荀攸,更像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