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之衬托与抑扬

宋朝诗人陈与义有《清明二绝(其二)》的诗歌:“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关于这首诗,在问起“此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一问题时,学生理解为:诗人用乐景写哀情(或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思想感情。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首先说乐景写哀情。

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

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

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

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

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

既然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那么,把它当作表现手法是欠妥的。

其实,以景写情,在表现手法上称之为衬托,它有正衬和反衬之分。以上四种景与情的关系加上衬托的表现手法就可以表述为:

以乐景反衬哀情,以乐景正衬乐情,以哀景反衬乐情,以哀景正衬哀情。

这首诗为什么会理解成是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思想感情呢?抓住了“病夫”这一表达哀情的词语,将“百媚”的“杨柳微风”之乐景与之联系起来了,于是顺理成章的得出了“诗人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思想感情”的结论。那么,在这首诗中,为什么不能如此将此景与此情联系起来?为什么不能理解成衬托手法呢?

衬托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依此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衬托中事物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为了表现主要事物,用次要事物来陪衬或对照;在古典诗歌中,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诗人往往借助于一些景物(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是主要事物,景象(意象)是次要事物。

比如,杜甫有这样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一句“今春看又过”使人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将诗歌的情感引向了“何日是归年”的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的伤感。景虽是美景,情却是伤感。这份伤感源于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用美好之景衬托伤感之情。

再比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诗歌中,诗人起笔抒“恨”,即亡国之痛,然后描写“旧时游上苑”的繁华盛况:车水马龙,花月春风。诗人的“恨”全在这“繁华盛况”之中,情与景的连接点就是“昨夜梦魂中”一句。在这里,“旧时游上苑”的景致描绘的越美,越能够表达出诗人梦醒之后被囚的亡国之痛。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讲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以繁华盛况反衬亡国之痛。

杜甫的《绝句》和李煜的《望江南》在景与情的关系上都有一个衔接点,前者是“今春看又过”,后者是“昨夜梦魂中”,这个衔接点的存在,促成了景与情的有机关系,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之所以会有本文开篇提出的误解,原因有两个:一是主观地将陈诗中三、四句的景物与第二句中的情感联系起来,貌似以乐景写哀情,而实际上乐景与哀情之间没有衔接点;二是陈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在日常接触的诗歌中不常见。

下面,分析一下陈与义的《清明二绝(其二)》。

诗歌中,“危坐”即端坐,“了”即结束、完毕。前两句,写城里郊外,人声鼎沸,节日氛围异常浓烈,“我”这“病夫”却孤独一人,冷冷清清,通过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孤独凄凉之感。后两句,诗的境界豁然开朗,在节日将尽之时,诗人突然发现晚霞中的春风杨柳妩媚可爱,诗的情感基调一下子高昂起来,给人以峰回路转的艺术享受。在这里,诗人以晚霞中春风杨柳的妩媚可爱衬托出自己的高昂情绪,妩媚可爱的春风杨柳与主人公的孤独凄凉没有关系,二者之间没有衔接点。从诗歌整体看,其思想感情由孤独凄凉转变为高昂,这种情感的截然变化,是借助于抑扬这种表现手法实现的。

抑扬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声音)高低起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抑扬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理解为:情感的高起和低伏。“抑”,即情感的低伏,多指忧伤、愁苦之类;“扬”,即情感的高起,多指欢乐、高昂之类。在表现形式上,有先抑后扬(也称“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也称“欲抑先扬”)两种基本类型。

比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前两句以少妇精心打扮(凝妆)登上翠楼观景衬托其“不曾愁”,后两句用因陌头杨柳引发她对丈夫的思念表达一种“悔”意的惆怅之情,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此时少妇的心理变化:起初动员丈夫远赴边疆建功立业以博得个封妻荫子,而此时倘若丈夫就在身边,两人一块儿欣赏这春天美景,那该多好啊。诗歌先表达少妇的“不曾愁”之情,后表达“悔”意的怅惘之情,在情感的表达上运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先扬后抑。

从陈诗和王诗可以看出,抑扬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抑扬手法使诗歌的情感顿挫变化,高起低伏。诗歌中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变化是借助于抑扬手法来实现的。

至此,乐景写哀情、衬托、抑扬之间的不同和联系也就比较清楚了。乐景写哀情,是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说的,它是景与情关系中的一种。衬托,是一种表现手法,当景与情借助于某个衔接点发生有机联系时,写景是为了衬托情,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抑扬,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它侧重于表现诗歌前后两种情感的顿挫变化,在具体到其中的某种情感时,倘若涉及到景与情的关系,则可考虑衬托,但那是局部的,而抑扬考虑的是诗歌整体情感的截然变化。

本文转载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