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乾州蕞娃:“风云藏”泉钞馆馆藏系列(二) 乾县徽章及背后的故事

【前言】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会选择把“风云藏”泉钞馆也做成一个系列,向大家推介馆中藏品,来追溯和展示乾县历史文化。如果说前边的随笔算是第一篇,这个算是第二篇,希望这个系列能够对您认识和了解乾县有所帮助。
何建军“风云藏”泉钞馆馆藏系列(二)
乾县徽章及背后的故事
昨天(7月4日),咸阳的许海涛先生来乾县拜访何老师,何老师邀我一起过去坐坐,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何老师的泉钞馆。8点左右许老师及夫人在乾县收藏协会会长李强的陪伴下来到了泉钞馆。
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展室(和上次我参观的时候有所不同,展室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分类更细,布局更加合理,展品也补充了不少)。参观结束之后,大家坐在一起聊了很长时间,谈收藏界的奇闻异事、回忆过往的岁月,对于这次聚会活动我后便会专门谈。今天只说何老师展室中与乾县有关的10块徽章。
(1)省立乾中:按照我的理解及认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这块三角形蓝底白字的的校徽,“省立”两字居上,横向,由右至左排列(非常喜欢那个“立”字,隶书的蚕头燕尾很明显),“乾中”紧跟其后,竖行居中。省立乾中校址位于今乾县二中,始建于公元1939年(民国28年)8月,创始人为张润泉先生,校名为“陕西省立乾县中学”,属省教育厅直辖,为城隍庙、文昌庙改建而成,其时学校规模较小,为单设初中,1942年始增设高中部。
(2)乾县黉学门小学:同样为三角形蓝底黑字,繁体字,“乾县”两字为第一行(横向,由右至左),两字中间有青天白日图案,下边为“黉学门”(横向,由右至左),“小学”二字竖行居中。
因为多年前由梁家齐老师领衔编撰的《乾县教育志稿》没有付印,所以对于乾县教育发展的很多问题尚无定论,很多资料无从查阅。现只能依据乾县文化研究会2019年编写的《乾州文史》中梁家齐老师撰写的《民国时期的乾县教育》一文(114——122页)中对小学教育的介绍,综合概括乾县黉学门小学的历史。
乾县黉学门小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光绪三十年(1904),这一年,根据《钦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制定)将“乾阳书院”(明清时期设立)改为“乾州中学堂部”,随即又更为名“乾州高等小学堂”,首任堂长梁守典,相继任者有赵古琛、范紫东。办公经费以地方财政支付为主,乾州高等小学堂经费还包括原乾阳书院130亩学田,年田租44担1斗7升发商取息。民国二年(1913),乾州改为乾县,“乾县高等小学堂”改为“乾县高等小学校”(一说是民国元年改名);民国九年(1920),该校易名为“乾县第一高等小学”(简称一高);民国十二年(1923)至民国十六年(1927),县立初中在该校附设。民国十三年(1924),“高等小学校”改称“高级小学”;民国十五年(1926)改为乾县第一高级小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为黉学门小学(简称黉小)。民国二十八年(1939),该校设童子军团等组织。

(3)省立乾师:五角星之下“省立乾师”四个字从右至左依次排列,徽章表面油漆消失殆尽,几不可见,说明本徽章为解放后所造。乾县的师范教育始于民国二十三年的“乡村教师训练所”,乾县民国政府创办,设立于北大街北当铺院内,同院的北街初小即为该训练所附属小学。牛方珊时任县教育助理员(即局长)期间兼任该所所长。前边我在介绍位于姜村镇的乾县人文历史博物馆时展示过赵秦波先生收藏的当时的毕业证(如下图)。这是陕西省教育厅设立乾县小学教员暑期讲习会所发给张芸芝(教师)的讲习证书,签发人为会长周学昌(1897-1952,河北安新人,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主任潘莲舫(华县人)1934年起任乾县县长。

民国三十年(1941)创办“县立乾县简易师范学校”,位于县城南门外关帝庙,首任校长何守之。1949年撤销乾县简易师范,师范班和初中班的学生分别并入乾师和乾中。
民国三十四年(1945)秋成立“省立乾州师范学校”,校址位于县城内文庙,又扩占了黉学门小学校址(黉学门小学迁往高庙巷,与私立敬业小学合并,称“乾县在城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建国后,乾师更名改为“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
(4)乾县薛王乡公所:民国二十三年(1934),乾县境内编为24乡,其区划与旧里相同。薛王乡乡公所驻地在薛禄镇,共11保,266甲,89村。一保包括南上官村、北上官村、袁村3村;二保包括三马村南堡、三马村北堡、连马村刘家、卫家、郝家、赵家、南田果、连马村上堡、北堡10村;三保包括赵和村南堡、赵和村北堡、大乙村东堡、韦家、大堡、马林村上堡子、张家、康家、西胡家、后胡家、西马家11村;四保包括西留村、高家庄刘家、高家庄何家、高家庄翟家、薛梅坊、薛宅南堡、薛宅西堡、薛宅北堡等8村;五保包括:薛游村南堡、薛游村北堡、昙支坊杨家、昙支坊张家、北田果陈家、北田果杨家、北田果刘家、巨家等8个村子;六保包括坡上村、马相村陈家、马相村王家、马相村蔡家、大马村、小马村、马兰寨南堡、赵村、小章村等10个村子;七保包括薛镇东堡、薛禄镇、薛镇西堡、马索北堡、马索南堡等5个村子;八保包括盘州左家、前高家、后高家、白杨寨、赵里村、扶村、东西村、汉马村等8个村子;九保包括小章村、高墙村、习村、沟里杨家、富德府赵家、富德府韩家、富德府李家、富德府余家、尹家庄、上程家、邓家等11个村子;十保大田村周南家、北田堡、田家、董家、大墙、院子罗家、院子李家、院子周家、西王家等9个村子;十一保包括西天堡南堡、西天堡北堡、党家小寨、永生坊东堡、永生坊西堡等6个村子。
(5)民国三十四年兵:徽章很简单,上边是“乾县”二字,从右至左排列,中间有三道蓝色横线,横线中央有一个红色的“兵”字,下边是“民国三十四年”,关于此类徽章网上的资料比较少。估计是学生兵的。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蒋介石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18——35岁的国民党员、三青团员和青年知识分子入伍。乾县于此年11月,成立征集委员会,共征集青年国民党员60名,三青团员200多名,于12月赴西安,后编入二〇七师。
(6)乾县四区(十区)完小:1949年6月,人民政权成立,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当时沿用民国区制,改10乡为10区,改74保为74乡。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正式组建为10区72乡,后整编为10区69乡,乡以序数命名。
四区为王村区,区公所驻地上官村中堡子,辖8个乡(田双、姜村、田晁、双羊、上官、大王、上座和淡头乡)。十区为注泔区,区公所驻地注泔镇,辖5个乡(甘泉、石潭、注泔、沟圈和峰阳乡)。
(7)乾县识字速成班:此徽章中间顶端有一五角星,周边为麦穗形装饰图案,“乾县   速成识字教学法教师学习会”(繁体字,从左至右分两行横向排列),下边有一组注音字母(ㄐI  ㄋ I ㄢ   ㄓㄤ)转换成拼音为“ji  Nian  Zhang ”。建国后的扫盲教育从1950年开始。此年,乾县成立冬学委员会对冬学教员进行集训。此后,全县相继成立冬学153所,各冬学采用省编《文化课本》《民校识字课本》《新编三字经》等为教材,利用冬闲时间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
(8)乾县人民剧团:此徽章为繁体字行书,在徽章的左上角有一五角星,说明未解放后所铸造的徽章。1950年5月,任哲中、殷守中等原晓钟社演员申请成立“西安市艺声社”。1952年赴乾县演出,被乾县政府接收改名“乾县人民剧团”。1953年赴宝鸡市演出,被宝鸡专区接受,改为“宝鸡地区秦腔二团”。
1954年7月,由张建中、刘应中等老艺人发起,在工商界人士赞助下,自筹资金办起了“灯塔剧社”,1955年1月,改名为“和平剧团”。当时有演职人员63名,但由于资金不足,服装道具简陋(租赁武功眉安村破旧箱底凑合演出),阵容不齐,艺人不和,入不敷出。1956年4月,为贯彻党的“支持地方文化建设”精神,省人民剧团向乾县调拨青年演员20余名,演员阵容大为改观,演出水平有所提高,遂改名为“乾县人民剧团”。
(9)乾县薛录初中:此徽章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乾县对中学布局和规模曾多次进行调整,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现在的薛录初中大约成立于此时,所以很多人还将其称为“新建初中”(在很多乡镇都存在这一现象,比如灵源初中也被当地人称为新建初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