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ewell,华为
登录W3,搜索离职电子流,点进去的一刹那看到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字样:“感谢您为公司做出的贡献,祝您未来更美好”,突然就感觉到戳中了我的泪点;虽然并没有真的戏精到眼泪夺眶而出的程度,但是毫无疑问内心最为柔软或者说最为火热的地方仍然是被狠狠地触动。本来想写点儿东西,千言万语顿时如鲠在喉,却不知道如何开始。
进门初始
在加入华为之前,我已经在ICT行业中工作了十几年,历经各种辗转腾挪却始终没有离开外企的圈子。直到2015、16年前后,实在是感觉外企在中国市场日渐式微,于是萌生了离开外企圈、尝试一下中资企业的念头。毕竟人到中年已经明白一个道理,在现在的这个社会经济环境之下,要么自我挑战、自我涅槃,要么沐汤之蛙、碌碌余生。
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之后就是选择,而我的标准是既然要选个中资企业,那就一定要选择行业中最优秀的那一家;而且也要选择最为严苛的那一家——不为别的,就为胸中一股中二之气: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也是自幼成长于中国标准教育体系,谁说在外企十几年象牙塔的温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就不能适应所谓中资企业的文化?
在“最优秀”“最严苛”“中资ICT企业”几个限定词之下,留给我的选择已经屈指可数,甚至说,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华为。在2016年10月的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一个年近不惑的中老年人拎着行李箱子默默地来到东莞松山湖的华为园区报道,换上了标志性的红裤衩,早上六点起床,跟身边比我年轻十几岁的兄弟们一起晨跑,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大队培训。
虽然已经四年多过去,入职初始经历的培训似乎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当时自己的心态的转变更是清晰得好像刀砍斧凿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愈加历久弥新。十几年的外企工作经验似乎给与我一种莫名的心理优势,让我在大队培训的时候好像能以高人一等的方式去看待这些古老而陈旧的“洗脑式课堂”;外企给我的各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如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平等相处、人性至上、兼顾生活种种,似乎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理;然而在华为的洗脑课堂中却完全被替换成为服从命令、四海为家、艰苦奋斗、业务优先等等,心中自然五味杂陈,既有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戏谑,也有羊入虎口深陷泥淖的无奈,更有无间断的自我灵魂拷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啥”……好在过来之前已经做好了自我以为足够充分的心理准备,无论如何,台上说着台下听着也就好了,无论认同还是不认同,既然拿了工资,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去交付我自己的价值就是。之后再经历各种二营展厅等等,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来部门报道。
自己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
第一,来了华为之后改掉以前几乎每句话里都要夹杂一两个英文单词的习惯,必须无缝融入华为的语言体系(比如以前挂在嘴边的各种,review改成“汇报”,deck改成“材料”,之类);
第二,既然来了华为就一切虚心(哪怕是表面上的虚心),绝不主动提及自己的前雇主并且用自己以前的经历经验说事儿。
这两条纪律被我自我严格遵守至今,事实证明,行之有效。
认知与心态的转变
在逐渐进入到工作环境中,初时的陌生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逐渐淡化,而我对华为公司的认知也开始逐渐全面,尤其是对“奋斗者文化”或者说“狼性文化”逐渐从皮肉字面上深入到灵魂中。如果说外企的商业风格与气质更像是午后铺着洁净桌布的茶几前,端起咖啡客客气气彬彬有礼弯弯绕商讨问题,说话做事都在保持自身风度和矜持的基础上留有三分余地;那华为的风格就真的好像身披兽皮的猎人,手持矛戈,目光犀利,肌肉随时紧绷,在遍布荆棘与泥淖的丛林中跋涉寻找目标,一旦发现就直接扑上去用尽一切力量放倒猎物,不剔干净最后一丝血肉绝不干休。
在这样的风格指引下,华为的客户销售体系被构筑得无比强大。我在外企做过客户经理,也合作过无数客户经理和销售,然而从华为销售的身上能够闻到的那种杀伐气息和血腥气息是我前所未见的。就不用说具体的项目运作了;只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某个代表处的市场活动举办之前一天晚上,已经晚上十一点多;当地的销副和产副带着自己的兄弟们(似乎是刚刚陪完客户,身上还散发着酒气)来到会场中,开始跟会务组的人员一起整理明天来参会的VIP嘉宾名单并且一起叠名牌、商量名牌的码放位置次序等等,一直到凌晨三点。这样的事情似乎对于华为一线员工而言是家常便饭,然而却给站在一边的我极大的震撼,因为这种事情在我过去的职业生涯中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从前的认知中,外企销售一个个都是爷,吊儿郎当,在市场活动时候来现场晃一圈儿就算给你面子了,怎么可能还在活动前一天晚上熬夜来做如此具体、细节、执行的事情?如果华为每一个员工如果都是如此的精神和做事方式,以此出发衍生到产品研发、项目运作、客户服务中,十几万人都是如此的方式,这样的战斗力,又怎能用“恐怖”简单二字来描述概括呢?
这时候,我入职初始的那种混合着不屑、无奈与难受的心态似乎已经完全转变了,不是因为目睹华为公司的种种成绩、成就,而是从身边每一个部门、领导、同事的做事风格中体会到的那种久违的真切感和脚踏实地感。
理与情的两面性
凡事俱有两面;但凡为人诟病之处,背后必然也有其道理所在。比如被诟病最多的一些HR政策,比如不许属地化;在同一工作地工作若干年之后就要轮换,与此种种,便被外人以及相当多数的内部人贴上了“缺乏人性”的标签,遭到种种诟病。我作为一个被这样的政策深深困扰的社招人员,当然本意不会为这样的政策去摇旗呐喊;相反,我更愿意以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些政策。一个十几万接近二十万,在相关领域做到国际顶尖水平的企业,个人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远远低于组织对企业的影响,那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保持组织的整体活性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在这样的目标下,个体员工的“家庭诉求”是不得不被放在第二位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尤其是男人都愿意每天下班回家,你懂的,不展开)。
而且,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有谁来逼迫你来接受这样的条件呢?如果你不接受,可以选择不来。如果你来了之后发现还是不能接受,你也可以走。这是你的选择,事实上这也正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今天有这篇文章出来,就是因为我要走了,而上述政策是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个体,我只能坦诚我从肉体上已经无法跟上公司的行动方式;但是从整体管理理念思想上,我完全理解并且认可这样的管理风格。
而且,谁说华为没有人性?在我的体验和观察中,华为在很多基础员工服务上做得极其出色。员工住宿、租房、食堂、班车、夜宵等等,各种员工相关的程序,都做到令人发指的细节与极致。看心声上很多兄弟都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我看着其实心中也只有冷笑,出去看看就知道了。我自己前后经历五家雇主(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大厂),华为在这方面绝对是做得最好的。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在员工服务上做到如此极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员工心无旁骛、无所顾忌地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和作战中——自古以来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后勤理念,华为吃得很透。很厉害。在这一点上,道理与人情反而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完整的统一。
“中二”,不外如是。
2013年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的中国》,这篇雄文从经济指标到科技成果,从军事装备到工业设备,从基础建设到高端产业,从国际贸易到生活消费,对中国社会经济方方面面进行解读和展望,描绘出一种喷薄欲出的态势。这篇文章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以至于记忆至今;而更加让我震撼的是这篇文章中对未来的种种预测走到八年后的今天居然几乎完全都变成现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篇文章现在网络上还有,我还时不时翻出来再看一遍,也推荐给没有读过的朋友。
现在回忆一下,自己思想的转变也许就要追溯到那一刻。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国际知名高科技外企的所谓白领,似乎那种天生的优越感始终贯穿自己精神的始终。身边的各种人士和朋友每天对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嗤之以鼻,各种抱怨各种谩骂各种负能量在自己身边的人群之间反复流传,以至于自己似乎还不得不刻意去埋藏自己偶尔的“爱国”情绪,以防变成一个异类而成为身边各种玩世不恭的讥笑对象,最后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格外的扭曲?
只有当自己真正离开了外企圈之后,才能够静下来心来,平静、客观、脚踏实地、不受外界干扰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祖国,看看这个五千年不曾湮灭的文明,看看这个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看看这个用亿万先辈和今人的汗水浇灌的国家,看看这个生养我们的国度,看看这片无法离弃的土地,看看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企业是什么样子;而华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从里到外都体现着这个文明的精神。
艰苦、自强、奋斗、求生,不再是停留在政治课本上苍白无力的字眼,也不再是外企香蕉人口中讥讽嘲笑的对象,而变成了真实的、有血有肉、充满了灵魂与生机的鲜活存在。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当孟总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羁押在大洋彼岸;当美国制裁的重拳每每以超乎任何传统认知与预期的节奏和力度一拳接一拳地砸下,当每一个人都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震惊,怀疑,恐慌,愤怒,悲伤,不安,各种复杂的情绪似乎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当然身边也有大把的幸灾乐祸、笑逐颜开的刺耳声音,也许是因妒生恨,也许是残留的那种所谓“中必输”“定体问”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声音还不在少数,网络中早就吵翻了天。
然而这时候华为选择的道路,只有一条:正面硬刚。是自不量力,还是无路可走,作为一个基层小兵的我显然是无从知晓公司的最高决策;我只知道一夜之间华为就变成了扛起民族复兴大旗的先锋,被国家、社会、舆论推到了最前沿。虽然从公司宣传的角度上讲,跟民族主义挂钩是华为始终试图避免的方向,然而此时此刻华为的整体形象已经不受公司自己品牌宣传的控制了。就连街头巷尾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要对你表示关心和支持,我常去的理发店Tony老师都在问我,大哥您不是在华为工作的么?你们真是国家的脊梁啊!我也想买个华为手机找您能打折不?……我哭笑不得地跟他重复之前已经讲过上千遍的话,我买华为手机也不打折,我自己要买也只能上了闹钟去京东上抢还抢不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尽管这些说笑可以暂时不论,我倒是真心因为自己能够亲身经历这一段时间而感觉到骄傲和荣耀。
很多年后,我会庆幸自己经历了这次史无前例的一家中国民营企业与地球上最强大国家政府的单挑对决。到那时,我坐在沙发上,孙子坐在我的膝盖上问我:“爷爷,那时候你在干什么呢?”我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一家风平浪静的外企观战呢。”与此相反,我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爷爷我当年在华为xx地区部xx业务部xxx部,和无数有着相同信念和热血的兄弟们并肩作战!”
上面这段话的改编自二战乔治巴顿将军的动员演讲。虽然他当时所服务的国家现在已经变成华为公司甚至中国整个国家的直接对立阵营领袖;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战前动员演讲深以为然,并且替换成对当前自己心态的描述。虽然我的工作内容并不像研发岗位能给华为直接带来核心竞争力,也并不像销售岗位能直接给公司带来直接收入和利润;但是能够在同一个战壕里跟兄弟们并肩砥砺前行,哪怕只是小小的添砖加瓦,对我而言也是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归属和自我认同。
这样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让我干了很多也许看起来相当“愚蠢”的事情。比如,在网络群里吵得天翻地覆,誓死捍卫华为的名誉,以至于不吝跟从前的一些朋友撕破脸皮、彼此拉黑。甚至比如,那时候我其实已经手握某家美国顶级科技公司的中国区核心岗位的offer,犹豫几天之后还是婉拒——恰逢其时,离开华为而重回美国公司,这种行为又与叛逃何异?
百度百科上对“中二”的解释是那些自我意识过盛、狂妄,又觉得不被理解、自觉不幸的人,尤其是那些“成形的价值观与尚未脱离的幼稚想法互相混杂”的成年人。说得好像就是我——照理来说已经处于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纪,还如此容易被这些汹涌澎湃的鸡血所自我劫持自我感动,是不是太“幼稚”的体现?
如果是的话,那我宁可一直这样“中二”下去,不外如是。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再见
说得这么热闹,最后还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离开?身边的同事们听到我要离职的消息,无不表示震惊和不解;于是我总是免不了还要解释一番;而解释次数一多,之前其实自己心中隐约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反而逐渐清晰起来。
当年我给我定的目标是在华为存活三年。为什么设此目标,其实也是因为当时看过太多的例子,从外企加入华为,大片的折戟沉沙黯然离去,能够扎根下来的人虽然不是没有但是也绝对是人中翘楚凤毛麟角。
看看那些折戟沉沙的人,离去的原因无外乎“不适应企业文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其实我觉得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华为的企业文化太独特,独特到如果不是从生来就成长于斯,如果之前已经经历过职场的种种洗礼再加入华为,那么面对这种文化冲击一定会不知所措,就好像我刚刚加入时候一样。而这种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它既是华为在市场中劈波斩浪所向披靡的动力源泉,同时反而也成为了吸纳不同风格不同血脉人才的天然壁垒,往往这个融合阶段就要刷掉一大批社招人士。于我而言,能让我顺利完成融合的,我的主管功不可没。这四年里他给予了我莫大的信任、帮助和宽容;我身边的同事也给了我无穷的帮助和认可,让我顺利完成了这个阶段——如果不是有他们,也许我也会成为折戟沉沙的一个分母了吧。
不过,完成融合阶段其实只是开始;在后续的成长阶段仍然困难重重。没有人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成长;就算是我已经自认为向华为足够靠拢足够融合了,也要时常质疑自己的“下一步”在哪里?并不是说华为公司里面没有给外来人士设置足够的上升通道,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外来人士而言,要在这个通道中实现上升和成长,光做到之前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怀着带来改变的心态加入,但最后发现被改变的其实是自己;而另一方面我能够真诚地感受到华为公司确实非常非常渴望吸收外来的资历经验为我所用,然而一些政策、一些现象、一些规则却似乎跟这个大方向并不是完全融洽。关于这一点不想赘述什么,因为我自己能够得到的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华为公司由质量和速度相乘得到的巨大动量已经在轨道上飞驰,要在保持动量的同时还要放下身段来尝试给所有的外来者提供度身定制的融合体系,本来就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在我逐渐清楚、明白这些道理之时,也就到了需要自己进行选择之日。在自己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瓶颈、在自己还没有老到人见人嫌的时候,希望最后再尝试一些自我突破的可能,也许是我留给自己的最后期待。而这个选择,完全不会改变我对华为公司整体精神和价值观的认可和拥护。
就好像跟着一支伟大的登山队去攀登巅峰;伟大的信念、坚定的方向、一致的行动、铁血的纪律。心向往之,无奈自己肉身和背后的包袱却让我无法跟上这样的脚步。
离职电子流提交后的审批还经历了一些反复,各种谈话,等等,不用一一列举;最后电子流完成,心中却少了一份轻松,多了一份失落。而华为公司的效率一如既往地出乎意料的迅速:很快就有行政同事联系我,在我的最终考勤截止日之前一周就给我寄来了离职纪念币;一时间心头各种唏嘘几近无语凝噎。心中明白,虽然这短短的一千五百个日夜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并不算很长,但是这四年之间我跟华为公司共同感受、经历的种种光荣与梦想、奋斗与希望、探索与前进、历史与传说,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血脉,致死不可分割。
Dream, although sometimes unrealistic, keeps me hoping and walking 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