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势,本义为一种力量的惯性趋向,引申指某种状态。病势,即是指疾病的情势,包括目前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病势,对于把握疾病的宏观、整体情况,确立适当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兹对此加以辨析。

病势判断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衡的结果。因此,病势都是阴阳盛衰的具体反映。

轻重缓急之势

病之轻重是医者首先要判断的基本内容。一般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神”的状态,即“得神”与“失神”,是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谓失神,是指脏腑精气大伤、机能衰减、每见于久病重病者之象,如目无光彩、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赢瘦等。二是胃气的状态。《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论》曰:“人以胃气为本。”《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判断胃气有无,《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真脏脉,指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即《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故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绝脉、死脉,如鱼翔脉、虾游脉、屋漏脉、雀啄脉等。

疾病的急缓表现于发病形式,取决于正邪力量对比及邪气的性质,也与发病诱因及体质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外感病变较急,内伤病变较缓。外感病变中,温热、疫毒之邪致病较急,寒、湿之邪致病较缓;内伤病变中,过食或误食者,大怒、大喜、大惊者致病急,少食或偏食者,多忧思者,及痰、瘀等继发性病因者致病缓。总体而言,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证、热证者多急,阴证、寒证者多缓。

疾病的轻重与缓急之间有着一定关联,即病势急者多重,病势缓者多轻。但不少情况又非如此,如外感者发病多急,而大都轻浅;正气耗损或痰、瘀所致者发病多缓,却大都深重。

升降出入之势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亦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即《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涉及病势之上下,出入关乎病势之开阖。升降出入异常广泛存在于病变过程中。就升降而言,或当升不升,如脾气不升可见面色不华、眩晕、耳聋、腹胀、便溏等;或当降不降,如肺、胃不降可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呕吐、呃逆、恶心、腹胀等;或升之太过,如肝气过升、阳亢动风可见头部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至口眼歪斜、肢麻震颤、昏仆等;或不升反降,如脾气下陷可见脘腹坠胀、便意频频,甚而致胃、肾下垂或子宫、直肠脱垂等。就出入而言,或开之不及、当出不出,如无汗、便秘、小便点滴而出甚而不出等;或阖之不及、出之太过,如呼吸深长有余而呼出为快、汗出淋漓、大便质稀次多、小便频数、遗精等;或入之不足,如纳差、短气不足以息、呼吸短促难续而吸入为快等;或入之太过,如热毒内陷、疫毒内攻、寒邪直中三阴等。

此外,临证还常见一种紊乱之势,即脏腑气血失燮的紊乱状态,如心肾不交、肝脾失调、肝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传变顺逆之势

每一疾病都有其自身的演变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如外感疾病,六经病根据不同的条件可见循经传,越经传(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直中(即外邪不经三阳经而直中太阴或少阴),并病(即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状者)等的演变趋势;温病则有卫气营血或三焦的传变规律,且伤寒与温病都有顺传与逆传的现象。但这些传变总体而言是有章可循的,其间有较为明显的质变征象,藉此即可对疾病的演变趋势作出判断。如《伤寒论》第4条言:“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37条言:“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又如《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至于内伤病变,证际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演变规律。如肝气、肝火、肝阳与肝风,就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初者肝气郁结,继而郁久化火,肝火炎上则阳亢,肝阳不制则动风;又如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为病则多扰及四邻,尤其易乘脾犯胃,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再如心阳不振,不能化气行水,进而水饮内停,凌心而见心悸、水肿等。

总之,外感、内伤病变都存在传变,但传变与否、顺传或逆传、由表传里还是由里出表、由脏传腑还是由腑出脏、由轻转重还由重转轻等,则主要取决于阴阳盛衰、邪正消长的结果。一般说来,邪胜正虚是传变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其传变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学常据脉症相应情况来判断疾病的顺逆。脉症相应者主病顺,不相应者逆,而逆则主病凶。一般来说,凡有余病证,脉见洪、数、滑、实者为脉症相应,为顺,示邪实正盛,正气足以抗邪;若反见细、微、弱者为脉症相反,为逆,示邪盛正虚,易致邪陷。另外,《灵枢·玉版》《灵枢·五禁》中对内证五逆、痈疽五逆有详细论述,反映的是邪盛正虚、脏气大伤、气血耗竭、经脉气绝等的征象。

病势判断的意义

如果说“三因制宜”体现的是中医治疗学的个体化,“因势利导”反映的则是中医治疗学的谋略化。

“因势利导”其实是一种用兵之道,即《孙子兵法》之“善战者必求于势”,《史记》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种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充分体现,如确立治则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在针刺治疗中,据《孙子兵法》“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之诫,《素问·刺齐论》提出“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病之始起者,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灵枢·卫气行》提出“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素问·疟论》提出“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章节中谓:“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总则下,《黄帝内经》其他篇章还提出了“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等权变之策。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至于祛邪,中医学更是强调因势利导,如《读医随笔》中“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温病条辨》中“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

上海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教授针对温热病提出的截断扭转疗法,即为因势治疗的很好例证。其认为治急性病贵在早期截断,强调截病于初,采用“迎而击之”之法,故不循按卫气营血传变之序而尾随诊治之旧路,而是先发制邪、超前治疗,用大剂、重剂清热解毒之品直捣病巢,既可截断热邪去路、控制病邪蔓延深入,又能避免正气过度损耗。

综上所述,病势是疾病内在的一种演变力量,因而临证须审时度势,把握大势,及早干预,这就需要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寻机而动,即《宋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崔翰传中翰独奏曰:“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这是一种治疗战略,也是一种治疗技巧。惟此才能成竹在胸,从容施策,找准治疗时机与切入点,确定恰当方药用量,进而获取治病防变、事半功倍之效,体味“四两拨千斤”之妙。

(0)

相关推荐

  • 舌诊笔记(二六)

    乱象的动态分析: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舌象的动态变化,外感病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舌由表入里.舌苔由白变黄,为病邪化热的征象. 中风病人的舌色由淡红转红转暗红再转红绛至紫暗,舌苔黄腻或焦黑,或舌下 ...

  • 中医辨证的方法(7步法)

    关于"中医辨证的方法"的相关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中医辨证的方法: 一般在证候诊断时,可分七个步骤进行. 1.追问病史:一般疾病,都有感受冷热.饮 ...

  • 浅论哮喘

    哮喘一证,应当区分,哮证俗称"吼",可闻及喉中水鸡声,而喘气症状轻,无鼻翼煽动,抬肩等严重气喘.喘证,以严重气喘为主,呼吸增快,甚则鼻翼煽动,抬肩等症状,然无哮鸣音.而哮喘证,呼吸 ...

  • 疾病病位传变

    人体罹病以后,在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力量强弱的变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展.转移.演变,这便是疾病传变的涵义.   病位传变指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通过经络的途径波及扩展到其他部位,从而影响到该部 ...

  • 『健康图库』把脉图片

    本页是关于把脉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疾病传变>.这是一张宽324像素,高288像素的图片,图片文件大小是26008Byte. 图片描述:把脉图片 疾病的过程始终存在着邪正斗争的运动变 ...

  • 一天一学中医 | 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二讲)

    太象学院开启「一天一学中医」系列内容,让我们跟着张宝旬老师的节奏,坚持每天打卡,一起来学习中医吧!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春夏时节,体表 ...

  • 收藏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医临床病势辨析很重要

    紫薇医道 昨天 势,本义为一种力量的惯性趋向,引申指某种状态.病势,即是指疾病的情势,包括目前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病势,对于把握疾病的宏观.整体情况,确立适当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兹对此加以辨析. ...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医临床病势辨析很重要

    大医至简倪海厦 势,本义为一种力量的惯性趋向,引申指某种状态.病势,即是指疾病的情势,包括目前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病势,对于把握疾病的宏观.整体情况,确立适当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兹对此加以辨析. ...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医临床病势辨析很重要

    ​势,本义为一种力量的惯性趋向,引申指某种状态.病势,即是指疾病的情势,包括目前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病势,对于把握疾病的宏观.整体情况,确立适当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兹对此加以辨析. 病势判断的方法 ...

  • 急则治其标——胃癌晚期腹水治验一则

    第 1891 期 作者 / 田耿 编辑 / 许红 ⊙ 校对 / 钱秀华 腹水是胃癌晚期的常见症状,患者丁某,女,29岁,胃癌晚期,刻下腹胀,腹部增大,腹痛,纳呆欲呕,夜寐不安,怕冷无汗,无便意,血尿, ...

  • 给心脏“充阳气”的小方子!两味药,一温一补,治心动过缓

    什么是心动过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心脏"跳不动"."跳得慢".它属于心率失常的一种表现.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就是心动过缓了.当然,有的运动员,心率也低于每分 ...

  • 倪海厦-健保不给付 治癌标靶药月付十几万 穷人只能等死

    本文摘自倪海厦汉唐中医馆论文医案内部查询软件V2021版 Gujizhai.net 新的治疗癌症的药物不断出现,尤其是最新的标靶治疗,号称可以有效消灭癌细胞,副作用又少,但是目前健保几乎都没有给付,需 ...

  • 《金匮要略》笔记33|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缓痛/缓急/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动脉血管堵塞...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生姜汤方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

  • 干祖望医话:春夏先治其标,秋冬先治其本(内附活动获奖名单)

    干 祖 望 (1912-2015) 国医大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现代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从医80余载,17岁拜浙江名医钟道生为师习医,21岁悬壶上海松江.1956年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