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一部卜筮工具书,而《道德经》是一部哲学书。为什么《道德经》是哲学书,而《易经》却不是?哲学书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哲学著作都是说理的,它不仅要表述其作者的基本观念或立场,还要说明其作者之所以持该观点或立场的原因。仅仅是表达观点并不是说理,陈述观点并证明该观点才是说理。说理其实就是论证某一观点或立场的过程。
某一位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现象持有独立的观念,所以就要将这些观念分享给更多的人。可是一位哲学家不论他在后人的心目中多么伟大,那也都是后觉的,不可能他一开口,人们就觉得他伟大的不行。伟大的程度取决于他能征服多少人的理智。我们作为读者看到别人的言论,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你讲的道理就一定对,我为什么一定要跟着你的言论走?所以哲学家之为哲学家就不在于他宣讲道理,而在于他能说服更多的人相信他所讲的道理是正确的。所以哲学家有信仰和立场是一回事,通过一系列的逻辑的或经验的证据来证明或论证他的信仰则是另外一回事。没有经论证的言论不值得辩驳,只是空讲道理,却没有该道理的辩证与论证的过程,是成为不了哲学家的。什么样的人才是哲学家?当他宣讲并证明某一道理后,我听了觉得是这么回事,道理对,你听了也是这个感觉,当有一定数量的人都认同并信奉他的观点时,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为了哲学家。所以真正的哲学家,是以他所论述的道理的合理性为依据。哲学家的见解最初也都是个人意见,当多数人认同并信奉后,这些个人见解便上升到思想或真理的高度上了。学说的提供者,也因此而上升为哲学家或思想家。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天赋异禀,或挂了哲学家的牌子的,才是哲学家。我国学术为了抬高经文内容非要将作者描写成天赋禀异之辈,还要成仙成圣,这就不是以其言论本身的真确性来提高作品的学术地位,而是给言论贴上先王言、圣人语的标签,以权威为名目来令人信奉或敬仰。我们称《道德经》为哲学著作不是因为老子生而皓首,或活了二百或五百余岁,还有出关化胡等功绩。我们但凭《道德经》文本所提供内容的性质。《道德经》提供了一个基本观点,认为统治者只有以无为的法则去治理社会,才能使天下消弥战乱而得太平清净的目标,从而使人类社会进步大同的状态。老子的经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基本观点的阐述、论证的过程而展开的。也就是说,老子在经文中不仅阐述了基本观点,而且还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说明与论证。这也就意味着它符号说理性哲学学说的特性,所以我们称《道德经》是哲学学说。要知道哲学并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名词,如果我们要问我国古代究竟有没有哲学,其实是在问我国古代究竟有没有古希腊式的思辨学问。阐述观点,并论证观点这是一切说理性学问的必要性质,我们读老子可以读出其作鲜明的观点与思辨的论证,可以读出古希腊哲学家的那种理性辩证的味道,这是我们称《道德经》为哲学著作的原因。所以,书籍内容的性质决定了该书籍的性质。我们称《道德经》为哲学书是因为书中提供了哲学式的知识。同样,如果我们相信《易经》也是一部书,就需要在它的内容里提炼出鲜明的观点以及该观点的论证过程。我们不能空话《易经》讲变化的道理,却不能提供出这些道理的实质性内容。是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假说决定了牛顿《原理》的科学著作的高度,所以当我们宣称《易经》为哲学或科学书时,需要指出哪些哲学或科学知识是出自古经文内容的。我不相信《易经》是哲学书是因为该书中找不到与哲学知识类似的内容。《易经》这本书包含六十四幅卦象,以及这些卦象的文字说明。六十四卦在周初被用作占筮的工具,占卜师就以卦象及其文字说明作为论断吉凶的依据。当求占者筮得某卦某爻,此时卜师便要根据该卦的卦辞及相应爻辞来为人论断吉凶。比如,有人为求功名来占,筮得乾卦初九爻。这时卦师就要对照相应的卦辞与爻辞来为求占者论断吉凶。乾卦卦辞:元亨。利贞。于是卦师解释说,大亨,问卜乾卦需要使用相对贵重的物品作为牺牲供奉神明。利贞,筮遇乾卦象征着举事有利,所以对于功名之占是吉利的象征。接着看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于是又解释说,初九爻是隐藏在地下的龙,尚未出现于地面,象征着阳气尚潜伏于里。勿用即不可有所作为,说明此时尚需蓄势待时,不可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卦象、卦辞、爻辞是为面向实用而设计的,其目的不在于要阐述和证明某个观点。六十四卦适用于不同事务的占问,彼此之间不存在必然逻辑关联,所以我们不能通过经文文字获得某一观点的论述,以及该观点论证的过程,没有这些内容就不够成说理性著作。凡道理不能空说,不是谁说是就是,没有任何权威可以用作道理为真的根据。道理要服人就需要有一个论证或接受检验的过程。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假说,尽管在数学上很美,但怀疑的却大有人在,直线光线受引力弯曲的现象被实验观测到,才确立了其在科学上的地位。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假说,和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以至于几百年来人们都相信引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爱因斯坦是正确的,万有引力将是不实在的。牛顿的伟大不是其言论为真的依据,甚至理论与实验数据的契合也不是言论为真的直接证据。洛伦兹变换与狭义相对论原理从不同的方向各自给出了与实验相契合的结果。真理之为真理也需要有知识自身的某些特性来保障。近代理论自然科学也将逻辑简单性或数学美作为言论为真的一些必要条件。但是合乎逻辑规律才是最根本的东西。纯粹思辨的获取知识是可能的,人类知识来源于大脑的思考,任何理论和知识体系都是先在头脑中成形然后才接受检验的。
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知识体系,如何保障我们的知识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这是每一位哲学与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考察的问题。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古人思想或言论,就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捧与信奉,却不去管这些言论究竟能不能反映自然的真实秩序。
比如,古人称有道。我们就需要问究竟自然界有没有这个东西?它是什么?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考察这些问题,直接就道而论道,我们由此衍生的所有言论都将是不确定的。没有明确无疑的观念与概念做基础,多么宏伟的知识大厦都只是空中楼阁。再比如,我们的中医讲阳气、讲经络。我们需要问,阳气、经络在人体结构中究竟是什么?它们到底存不存在?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西方科学能不能证明我们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我们中医知识体系反映生命事实的问题。当我们口口声声宣称中医是科学时,自己却讲不出那些概念究竟对应于人体结构组织的哪些部分来,试问中医学知识体系作为科学知识的保障和依据在哪里呢?发现没有,你讲的那一套概念和原理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事实毫不相关。试问,又从哪些证据来证明这些概念和原理已经反映了生理和病理的真实规律。
所以,我们要发展中医科学就不能自说自话,人类大脑思考遵循相同的逻辑规律,为什么数学物理学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医学理论只局限于中国的范围内。归根结底还是道理没有讲通讲透,老子讲:“信不足,故有不信焉。” 有不足信的证据在,必然会有不信任的发生。不是我们的学问超越了现代科学的理解力,而是我们未能将知识体系与它所描述的对象关联起来。真理要以反映真实为目标,人类的认识永远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任何理论学说都处在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就好像相对论修正牛顿力学一样。究竟哪个才是终极真理呢?真理在不断探索中将呈现不同的面貌。人类认识的过程不可能是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找到终极答案,后人只需学习就够了。所以古学中不可能有真哲学与科学的言论,不管是《周易》,还是《道德经》都只是古代学说、古代文献,真正的中国文化需要不同时代的学者建设才能存在。我们生在现代,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研究国学的目标就不是为重复祖先的荣耀,而是在吸收中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的新学说新文化形态,它既异于西,又要异于古,还要在理性上站立得住,它的言论既要经得起逻辑推敲,也要经得起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