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钝化的原因

第971篇

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所著的《无知的教师》或许是关于教育的一本最为奇特或者夸张的著作。在这本作品里,朗西埃通过法国文学外教雅克托的一次关于阅读与学习的实验证明了一个看似十分荒诞的道理:实际上或许正是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陷入了钝化的危险处境之中。而真正的最好的学习,或者智力解放的方式,则是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学习方式,即给予最基本的支持,而让学生直接去面对书本,而让老师的作用减弱到最小,甚至完全没有。
这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不过让我们还先来了解一下朗西埃或者说文中第一原创性提出这一观点的雅克托的愿景和观点:
愿景:下决定去出发,去行使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在行使中坚持它是属于所有人的能力;下决心去让自身举止如同平等世界的居民;让男女众人努力穿过各种事物与符号组成的森林,作出自身的知性历险,让自己被他人看作、并也将他人看作恒久劳作的探究者和艺术家,而非那种只学会了指挥与服从、逢迎与歧视的存在。
观点:所谓钝化,就是让某个智力从属于另一个智力。人,尤其是儿童,有时难免需要教师,因为他的意志还无力将他带上自己的道路并引导自我这种从属关系可以单纯地存在于意志与意志间。而这种关系一旦将一个智力束缚于另一个智力,就造成了钝化。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意志,两个智力。它们的重合就是钝化。
雅克托实验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他仅仅通过帮助孩子们阅读一本完全陌生的外语作品的极小一部分,剩下的就让孩子通过完全的自学读完整本的外语著作。事实证明,其效果远远高于我们的想像,孩子们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学习成果。由此,雅克托认为或许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所谓的讲解的方式实际上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一教育行为本身很可能就会导致难以避免的钝化现象:老师会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的充分理解,老师的讲解很可能就扼杀了学术的许多的宝贵的思想,而孩子在讲解式的学习中,不仅无意中陷入了“钝化“的境地,同时也陷入了被指挥和逢迎的心理状态之中。
按照雅克托或者朗西埃的理解,教育的目的不是效率,而是获得解放。因此,任何讲解式的学习都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习变成了一种效率的比拼,而忽略了许多更加重要和复杂的开放性可能的存在和发展。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男女众人努力穿过各种事物与符号组成的森林,作出自身的知性历险,让自己被他人看作、并也将他人看作恒久劳作的探究者和艺术家“。这样的学习或许在短期内看起来是效率低下的,但是它保留了某一个学生的特质,最大程度地解放了他们的思想,使其可以直接通过与书中的人物的智力的比较和学习,而获得足够充分的自我发展。
而当下的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效率,即一种可以认证的学习成果的展示,这大大刺激了学习效率的提升,现在一个高中的学生即知识组成或许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但为何这样的一种高效率的知识教育并未造就更多的天才呢?这是否说明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教育说到底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扩大知识的疆域。讲解式的填塞和重复训练当然是高效率的学习,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千人一面的灵魂。避免讲解式的钝化则看起来是我们当下或许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雅克托的学习方式,即平等自由的学习或者说符号森林的历险,或许才能催动创新的灵魂不断生成,而不是让越来越多的讲解式学习,造成越来越多的钝化和人的智慧资源的浪费,以及不平等的关系的持续存在和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