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诗词的结句技法
诗词微塾
诗词的结句技法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是第四句,在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关于诗的'合':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我认为。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结有千种,毫无模式可言,所以也举不出什么类型的代表作品为例。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于七律而言,因为经常起的比较平稳,所以结的也往往淡然而收。余味淡雅,意境悠长。律的结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结论,或由此展开的联想。有时,律诗的前几联都用来做铺垫性的描写,而把最后的精彩在了结联上。对前面的描写做一总的意念上的提升。
写合句有几个注意点:
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使用比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字尽意不尽的效果。
4.要注意扣回起句。
5.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滪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律诗,前面可以平淡无奇。但是合句一定要出彩。那么即便你前面平淡,那也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一首诗不必句句出彩,但是要是没一两句出彩的,你这诗也就失败了。大凡出彩的合句多半是以景结的诗就仿佛有那样一种画面场景置于你的眼前。让你不受到感染都不行。合句多数情况下是全诗的诗眼。或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也就是说“起、承、转、合”中,尤以“合”为重要。
结句对于一首的重要,从下面郑板桥《咏雪》诗中可以看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如果没有结句,此诗无以言诗,但正因为结句出彩,才使得状如数数的句子成为一首很有味道的诗。
既然合句说到了用比来结句,那就说说比法吧。比法,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诉我们“像什么”的问题。在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比喻、比拟、对比。
【1】比喻。
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比喻又有以下方式:
1.明喻。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明喻。
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也是明喻。
2.隐喻,也就是暗喻,比喻关系暗含在其中。
如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里“臣心”就像“磁针石”,就是一种隐喻。
再如: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本诗是朱庆余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给张水部(即张藉)所写的一首诗。以新妇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张征求意见。通篇都是都是以比体写成。张藉接诗后,也回了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的大意是说朱庆作像一位采莲的姑娘,长得漂亮,歌喉又好,别看那些姑娘穿得很华美,但不值得人们看重,她们怎么能抵得上这位采莲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支轻歌就可以值上万金啊。从而打消了朱庆余“入时无”的顾虑。朱庆余的诗写得妙,张藉的答诗也是比得妙,珠联璧合,传为千古佳话。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