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认同自己,你才能克服和超越与生俱来的弱点,走出低自尊心理

你有没有很讨厌自己的弱点?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被这些弱点毁掉了。
胆小,内向,自卑,懦弱,退缩,被动,消极等等等等。每一个弱点,如同贪婪的怪物,把你所有对未来的期待,对人生的渴盼都吞噬,然后只把无助和彷徨留给了你。
很多人都会试图安慰你:“想得积极一点嘛!”可是经常自我怀疑的你,总会觉得这话说得真轻巧,在别人身上有效,但在自己身上永远都是不起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低自尊心”的影响。当一个人的“自我怀疑”频繁地出现,或者从根本上侵蚀他时,低自尊心就会随之产生。
低自尊心会把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放大,这种情况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但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低自尊心的抑郁状态,他的内心就会变得非常悲观,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很难让自己振作起来。
在低自尊心的人的主观臆想中,他会过高地估计了其他人的强项和弱点,过低估计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强项和弱点。
而这,就是导致一个人缺乏自信的核心因素,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弱点。相反,不自信的人不仅不接受自己的弱点,而且还会把弱点看得很重,生怕被别人知道后,会要了他们的命似的。
当他们觉得自己和想成为的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心理学家就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
这种心理,又会反过来强化自己的低自尊心,从而导致自己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是的,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来自过低的自尊心。
自尊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最重要财富,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会感到害怕,会自我批评,会失去信心。
不管是恐惧、软弱、自卑等心理问题,都是建立在低自尊的基础上。如果在根源上提高自我认同感,那么随之而来的任何痛苦都会消失。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够提高自我认同感呢?
德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妮·斯塔尔,一个长期从事关于自尊与自信的心理研究与实践,被誉为德国“最有爱的心理医生”,她的著作《认同自己:如何超越与生俱来的弱点》这本书,就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低自尊心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低自尊心会给人带来很多痛苦,不少人就是因为低自尊心而导致自己活得很疲惫,对生活失去希望。
那怎么才能够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低自尊心的人呢?根据斯蒂芬妮·斯塔尔医生的书,她总结出多种关于低自尊心的症状,包括:
  • 极易受伤害

  • 害怕做出错误决定

  • 追求完美

  • 怀疑自己的能力

  • 害怕被否定

  • 为了和谐,放弃自己需求

  • 自我厌恶

  • 害怕改变

可以看得出来,所有的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尊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全部价值,都没有足够的自信。
缺乏自信,会形成低自尊心,而低自尊心,又会导致她极度缺乏安全感,从而对自己的价值严重怀疑。
这样的人,不仅觉得自己坚持和执行的能力很差,而且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做的这件事,到底合不合理。
或者说,他们会认为自己到底有没有“资格”去做这件事,即便是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都会用这种思维模式去思考。
他们会感到自己没什么价值,没什么资格和很难影响到什么,一旦他们陷入低谷,就会选择听天由命。
所以在某程度上,低自尊心的人,会常常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一方面,他们会采取一切措施去保护自己弱小的自尊心,害怕被别人否定,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想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有价值的,却又难以行动。
问题是,当他们尝试行动了,而事情却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时,他们的“受害者思维”就会出现,他们认为是上天青睐别人,不断打击自己;认为别人是“天选之人”,自己只不过是陪衬。
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很少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时候自己还没有去努力,或者完全不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到目标离自己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时,他们就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力有问题。
是的,尽管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但这种怀疑并不会让他们“痛定思痛”地去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反而这是一种“认命”的安慰。
其结果就是,他们一边抱怨“别人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一边就宣称自己心地善良、敏感。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们恐惧失败,害怕冲突的表现而已,以至于别人认为他们行事低调。
尤其在人际沟通方面,很多不自信的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防御的策略,即:
  • 隐藏真实的想法、需求和恐惧;

  • 把责任推诿给其他人,不敢担当;

  • 被动反抗:筑墙,有意让其他人为难。

例如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由于他们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他们往往不会主动承担责任,而是让那些强大的人出头。
当自己受到指责时,并不会心平气和或者不卑不亢地与人进行沟通,而是会用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的方式,把自己与别人隔离开,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免受伤害,然后把责任推诿给其他的人。
既然低自尊心的人,都有如此的行为,那问题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变成这样呢?

缺乏自信是形成低自尊心的核心因素

根据作者的研究,缺乏自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类:遗传因素和儿童时的经历。
对于前者,我们的性格就是在某程度上来自于遗传,自信心也会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如果你从小就是一个害羞的人,说明这种害羞的特质,很可能是来自于遗传。
当然,内向的人比起外向的人,也更容易陷入低自尊的困扰中,因为他们更倾向于自我解决问题。
由于他们不习惯向外寻求帮助,所以一旦他们用不良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发生的问题,他们就很容易“胡思乱想”,最终对他们的自我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其实,无论是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认可。毕竟任何性格都存在着优缺点,没有哪一方比另一方更好或更差。
尽管有些性格特质是天生的,但并不代表后天没有改变的可能性。那么儿童时的经历,对我们的信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幼儿时期的经历,为我们今后生活中自我价值的正常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个奖励和惩罚的中枢,可以接受不同的信息刺激。经常接受父母压力或惩罚的孩子,其大脑的惩罚系统就比奖励系统对其影响更大。
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他就会对相关的事情感到异常敏感。
例如你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拿着作业本打,那么长大之后,你就会非常厌恶作业这种东西。每次碰到作业这种事情,就会激活他的惩罚系统,从而勾起大脑中的挫败感。
在这一点上,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跟母亲是不太一样的。如果说,母亲对孩子的语言和行动很容易充满爱,那么父亲就是个“玩伴”。
母亲会倾向于保护孩子,让他远离害怕的事物;有时候出于对孩子的保护,甚至总是无法放心让父亲和孩子在一起。
但父亲则不同,他们总是会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他没有信心和胆量接触的新鲜事物,迎接新的挑战。
研究表明,父亲能够对孩子将来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显著的影响。那些在儿童时期与父亲拥有良好关系的成年人,自尊心水平和对朋友或爱人的信任度,其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
可以说,如果你在儿童时期,缺乏母亲合理而悉心的照顾,例如母亲太冷漠、很封闭,经常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太强势,事事都去控制,压得你喘不过气,而且父亲也没有在其中尽到他作为父亲的责任,那么你就很容易出现低自尊心理。
这类人的自尊心非常不稳定,而且也很容易受伤。
那怎么改变这个低自尊心的困境呢?

如何跳出低自尊心的负面循环?

在作者的心理治疗中,她会采取一些办法,消除低自尊者对自己所设定的缺点,至少是减少这些缺点。
这种修正方法会有好几种:改变自我认知和对外界的认知,然后改变感受、思考方式,并且由此来做出一些新的决定。
这就会涉及到四个层面:
1,认识自我。学会跟自己建立友好关系,从而在自己身上找到家的感觉。
2,关于沟通。学会用更加得体的方式和其他人说话,识别沟通中可能出现的盲点。
3,关于行动。学会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积极,让自己承担更多责任。
4,感受。学会更好地理解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怎么做到这些呢?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不自信,允许自己不自信。然后不要盯着自己的缺点看,而且发现自己的优点。
例如以前你可能满脸痘痘,让你感到非常不自信,但现在你的皮肤比以前好多了,你应该要看到情况的改变,找到自己身上的更多优点。
很多不自信的人都会有这种现象,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就会觉得很糟糕,但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却会认为这事没什么。这就是一种“认知扭曲”。
其实,一个人不用做到完美,只要自己做到属于自己能够做好的那个程度,这就足够了。不论对个人能力的评估是高还是低,都不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心愿和感受。很多缺乏自信的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某些特定场合应该说点什么。
当你遇到不公的时候,一定要大胆地说“不”,不要害怕拒绝别人,也不要为了和谐而委曲求全,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想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就需要通过行动去改变你自己了。想要提高自尊心,就必须先想明白这些问题,你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这就代表他要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放任各种各样的偶尔事件充斥在他的四周。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让自己获得哪些能力时,你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设定一个可被实现的目标,保持自律,从中不断积累成就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成功”,你就会慢慢建立自信,从而走出低自尊的困境。
用积极的行动去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停留在消极的困境,持续受到消极感受的影响。
这才是克服低自尊的正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