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胸怀大志的人,从不怕大器晚成
一:35岁,他作为乡镇干部还在基层“混”日子
35岁的刘季,此前见过最大的官,是县官。
虽然,他年轻的时候到处闯荡,也见过不少贵胄之后,但那些毕竟都已经是前朝的事了。
前朝的尚方宝剑斩不了本朝的官。前朝的大人物到了本朝,也基本都被废了。
秦朝一统天下后,废除了战国时代的分封制,设郡县,这一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刘季在这一年通过地方公务员考试,光荣地成为了沛县下面一个乡镇的派出所所长,兼分管交通运输和劳务用工的副乡长。
我们现在一说到乡镇干部,总喜欢用一句话来形容,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几千年前也一样,作为乡镇干部的刘季总是很忙,上上下下,芝麻蒜皮的事儿,也得找他。
作为庞大帝国的基层管理者,刘季上可以和县里的各类小官小吏吃吃喝喝,比如他的直接领导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后来的大汉丞相萧何。
下也可以和各路袍哥闲人称兄道弟,比如县里面著名的个体户,后来将他从鸿门宴解救出来的屠夫樊哙,或者县政府公务车队司机,后来成为大汉交通部长的夏侯婴。
他的生存方法,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混。
混吃混喝,混上混下,既混黑,也混白。
早年的刘季,不喜欢干农活,四处游手好闲,还曾经给信陵君的手下张耳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弟,就是个“小混混”。
现在人到中年,终于升级进化成了“中年混混”,而且混进了体制内,成为沛县里贯通官府和民间、跨越白黑两道的要人。
这个很容易理解,毕竟对现在体制内的人而言,”混“也是一种必须的生存发展手段。
特别是对一些基层干部而已,没有点“长袖善舞,东拉西扯”的本事,根本就开展不了工作。
上面有考核摊派,下面有老百姓扯皮斗殴,不和和稀泥,还能怎么办。
水至清则无鱼,什么事儿都想干在明面上,也就什么事儿都干不了了。
但不管怎样,已经三十多岁的刘季,混来混去,也没混出小小的沛县。放在全国,更是名不见经传,微不足道。
刘季/刘邦《楚汉传奇》剧照
二:40岁左右,他见到秦始皇,播下了一颗不凡的种子
在刘季四十岁上下这年(史书无详细记载,据推测)。
他平平无奇的前半生,终于起了一点波澜。
雄才伟略的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深感自己的功绩比肩日月。
和这个时代很多人一样,在取得人生巨大成功以后,秦始皇决定,首先一定要换个大HOUSE。
但始皇帝住大房子当然不用花钱买,重新盖一座就行。
于是,秦帝国从各地大规模征调民工,到首都咸阳外修建阿房宫。
作为主管治安和劳务运输等的基层官员,刘季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负责押解和监督他所在辖区的民工到咸阳服徭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在咸阳郊外的工地上渡过的。
就在此期间,刘季遭遇了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次事件:
他亲眼见到了庞大秦帝国的缔造者,4000万帝国子民的统治者,始皇帝嬴政。
以秦始皇的地位,他当然不知道刘季是何许人,更不会想到当日盛装出行的时候,人群里会有一个人,只因为多看了他一眼,就改变了未来的历史进程。
在此之前的刘季,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同帝国数以万计的小吏一样默默无闻于世。
他的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
不要以为那个年代叫太公的就有多厉害,翻译一下其实就是刘大爷,也就是“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那个大爷,至于刘媪,就更简单了,意思是刘大妈,“广场舞大妈”的那个大妈。
这两个都不是什么正经名字,典型的基层老百姓间的俗称,最多也就是对上了年纪人的一点敬意。
当然,和后世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他爹朱五四相比,稍微好一点。
毕竟刘大爷名字虽然不咋样,但至少家境殷实,比饿死的朱五四强了太多,这也说明秦末的社会经济实在比元末要强得多。
元朝的覆灭实在是咎由自取,从骨子里烂透了,而强盛的秦朝二世而亡则要复杂得多,今后我们有机会再详细分析。
至于刘季这个名字,现在看来还挺别致,其实在那个年代,只是排行顺序的意思。
刘季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刘伯,刘仲。伯仲季,老大、老二、老三。
已经不惑的刘老三,迎来了改变命运的一次大转机。
关于未来的汉高祖与在位的秦始皇的这次相遇,司马迁在 《史记 ·高祖本纪》里如此写道 :
当时,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道旁观瞻,刘季有幸挤进观瞻的行列当中,目睹了盛大的车马仪仗,远远地仰望到了秦始皇的风采。
刘季身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久久迈不动脚步,感慨至极地说了一句话: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反反复复,只有这一句话。
就是这一句话所传送的感慨,几乎概括了刘季一生的政治走向。
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季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在于这一次不经意的相见,在他心里种下了种子,让他感叹如此辉煌的人生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追求。
种子只要不死,总有发芽的一天。
或许就是从那一天起,普普通通的刘老三,变成了心怀安邦定国之志的刘邦。
刘季/刘邦《楚汉传奇》剧照
三:47岁起兵,7年后成功称帝他开创大一统帝国
历史有趣的地方在于。
刘邦后来最大的对手项羽,年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
20岁出头的项羽,在人群中同样看到了声势浩大的始皇帝东巡,忍不住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他的叔叔赶忙捂住他的嘴——这可是一句杀头的话。
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看起来差不多意思,
但我觉得他们是不一样的。
项羽的话,更像是年少轻狂时吹的牛逼——马化腾算什么,劳资长大后随便超过他。
其结果是,很可能长大后成了超级痴迷马化腾家游戏的玩家。
而刘邦,更像是一个已经衣食无忧的中年大叔,有一天听到马云又在互联网大会上演讲,感叹地说了句:成功了放个屁都是香的,人啊,就应该像马云那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项羽眼睛看到的是“彼”,是在比较,并自负地认为秦始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
他刚愎自用的性格,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展露。
而刘邦的话里却充满了肯定,他感叹的是秦始皇开创的事业如此了不起,作为大丈夫就应该去追求。
换个角度来看,假如刘邦和项羽的话被秦始皇听到了,刘邦还能有一线生机,因为他相当于是在对秦始皇的功绩表示肯定和羡慕,而项羽则必死无疑,因为他活生生地表达了谋逆之心。
刘邦的一声叹息,除了表达深深的不甘心之外,更感慨的是,这位秦始皇才比他刘邦仅仅年长3岁——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如果只凭我们从中学历史书里学到的东西,我们很容易认为秦始皇和刘邦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但事实上,他们俩在同一个时代里共同生活了整整47年。
只不过相对于身份尊崇的秦始皇,与他只差3岁的刘邦在太长时间里都显得太无足轻重了,在咸阳外那次见到始皇出巡之前,他们俩的人生毫无交集。
他们只是在同一片时空下,过着各自的生活。
13岁,嬴政登基;而10岁的刘邦还在老家爬树。
22岁的秦始皇开始亲政,筹谋天下;18岁的刘邦还在不干农活,调戏妇女。
38岁的秦始皇已经一统天下,建立起了不世功勋;而刘邦的身份,还只是秦始皇手底下的基层干部,往高了说也就是高配正科。
在刘邦最青春年少、最年富力强的前半生,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建树。
但你要说他什么也没做成也不对,有老婆有孩子,有编制有工作,有钱赚有酒喝,有满足也有不甘……像极了多少奔四奔五的中年男女。
按照古代的人均寿命,这时候的刘邦土都埋了大半截,但即使到这份上了,他还能在看到秦始皇的时候,如此感叹,如此不甘。
能把这份心气留到这时候,不得不服。
这才是真正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然后,47岁起兵,7年后成功称帝。
刘邦从一个基层小吏,建立起了百年基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一统帝国:汉朝。
刘季/刘邦《楚汉传奇》剧照
四:项羽少年得志,刘邦大器晚成,为何两人拥有不同的结局?
不管是放在古代,还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
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 (35岁 ),结婚晚 (37岁 ),生子晚 (40岁 ,私生的不算),起兵晚 (47岁 ),做皇帝晚 (54岁 ),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作为他的对手,我们可以看看,项羽杀宋义渡河救赵,只有25岁。著名的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时,也才26岁。
这才是真正的少年得志。
但就这么一个惊才绝艳、少年得志,怎么看都更像是小说里开着挂当主角的人,却生生输给了中年混混刘邦。
估计直到乌江自刎,项羽也没有想明白。
因为,如果他想明白了,就不会自刎了。
他和刘邦最大的差别在于,从小到大,他都太优秀了,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的挫折。
这样的人,顺境可以一路高歌猛进,一旦遭遇逆境,特别是看起来走投无路的大败时,就可能会一蹶不振。
和他相比,刘邦一路坎坷,从起兵之日起,就经常打败仗。
楚汉相争,更是经常被项羽打得抱头鼠窜。特别是公元前205年的楚汉彭城大战,项羽打得刘邦丢妻弃子,父母老婆都成了俘虏。刘邦自己一路狂奔,被楚军几乎追得穷途末路。
但每次的失利后,刘邦都能卷土重来。
而刘邦之所以有这样的斗志,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多了项羽数十年的人生经历。
摸爬滚打,坎坎坷坷,一路经历了从混混到裂土封侯的巨大变化,什么打击没有见过?什么失败不能接受?
刘邦喝多了经常会说一句话“我本布衣”。
布衣者,屌丝尔。一个中年混混,混到了现在,哪一步都是赚的,有什么好怕的。
当然,刘邦战胜项羽,并不是个人行为。楚汉相争,也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站上擂台,你一记黑虎掏心,我一招插眼锁喉。
这是两个军事集团从政治到军事的整体性竞争。
从这一点上讲,刘邦的手下算得上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当然,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可能普遍会有一个问题,刘邦这样的人,从哪里找来那么多牛人打天下的?
比如,樊哙,是沛县的屠夫;夏侯婴,县政府车夫,其他萧何,雍齿什么的也都是沛县的公务员。
一个小小的沛县,怎么就能出这么多人才?
不仅是汉朝,后来的朱元璋、李自成什么的,也都这样,明朝开国将领徐达,农民;常遇春,农民,其他很多将领,也都是自己老家的贫农。
这些人几年前还是社会底层,但是却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掌握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为何崛起如此迅速?
升值记里曾经分析过:
“看史书你是看不到答案的,你只看到这些人忽然放下锄头,就智计百出、勇猛过人,于是很多人加以解释,时势造英雄,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并先射箭再画靶子,为他们寻找种种合理性,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人是会成长的」。”
这些快速逆袭的人,都是在三四年的时间,飞速成长,成为指挥若定的将军,成为时代的风云人物。
但我却又往深想了两层。
第一层思考,他们之所以能成长,是因为刘邦给了他们成长的舞台和机会,而反过来,他们聚集在刘邦周围,又帮助刘邦最终得到了天下。
这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第二层的思考可能更接近本质,为什么他们愿意跟着刘邦,而刘邦又能让他们尽展所长?
我觉得,这是因为刘邦洞悉了人性。
经过了那么多的人和事,活到了40不惑的年纪,刘邦真的已经活明白了。
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太清楚底下那些人想要什么了。
所以他能忍着冲动,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封韩信为齐王。
而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是很难明白三十岁、四十岁的人要什么。
这里面差的那点东西,一个是阅历,还有一个是从阅历中得到的领悟。
那些年,刘邦经历了那么多,到底领悟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却能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在刘邦身边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这些牛人各展所长,抬也把他抬到皇座上去了。
相对于刘邦,项羽至少是没有想明白的。
当项羽还在琢磨着如何”衣锦还乡“的时候,刘邦想着的却是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富贵荣华,为早日平定天下而继续艰苦奋斗。 什么是格局,这就是格局。
刘季/刘邦《楚汉传奇》剧照
五:大器晚成的人,都具备这三种特质
我今天之所以专门花功夫来讲刘邦的“晚”。
是因为,现代社会里一切都太急,也太浮躁了。
新闻、自媒体、直播里,什么90后董事长,4岁天才,00后年入百万……
好像现在的你还没有做成马云王健林就是完全失败一样。
一句“出名要趁早”,焦虑了多少人的心。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晚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好,更不是什么失败。
做不成少年得志,只要你保有三样东西,依然可能会大器晚成。
第一样东西,是志气。
年轻人经常会被批评“年轻气盛”,但比年轻气盛更可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生活的各种磨砺中,渐渐失去了心气。
有想法吗?以前有过,但现在不敢想,不愿意想,不想去想。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想想刘邦,四十多岁的基层小公务员了,看到秦始皇居然还能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叹。
志气这种东西,是一个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一个人就算年纪大了,跌到谷底了,只要他还有那份渴望和心气,就一定还有翻盘的机会。
如果连想都不敢想了,还指望他能做什么呢?
围在刘邦身边的谋士武将再厉害,也要主公自己有强大的意志和强烈的野心啊!
你自己都得过且过、麻木不仁了,还指望别人能扶着你站起来吗?
第二样东西,是积累。
白手起家的人,朱元璋、李自成、毛主席,都一定要干三件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广积粮,就是积蓄经验、人脉、资金。
比年轻人多走的路,多吃的饭,都不是白白浪费的,要从这些经历中去积累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力量。
高筑墙,就是发现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刘邦,他最强的地方在于“御人”,也就是韩信说的“善将将”,他自己曾经说过那句经典的话: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后勤保障我不如萧何,但他们都能为我所用。
这里面既有阅历积累后的心智成熟,认知升级,也有反复磨练后的情绪稳定,洞察人心。
我们当然做不到刘邦那样的大事业,但无论是今后创业,开店,还是带团队,都应该要去学刘邦怎么“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能力”,而不是陷入项羽那种众叛亲离的境遇。
缓称王,就是低调不着急。
反正都已经晚了,也就放下心理包袱了。
在我看来,凡是三十岁没有大富大贵、曝得大名的人,基本都可以放弃“出名要趁早”这个想法了。
可以静下心来研究和谋划,如何大器晚成了。
大器晚成的关键不在于晚,而在于成。
既然已经晚了,也就不在乎时间年龄,成了就行。
我需要提醒所有人的是,再大器晚成的人,之前的时间也不可能都闲着。
你一定要认真地规划和利用好自己未成之前的时间,看看自己如何去做人脉、经验、资金上的积累,如何持续培养自己的独特优势,然后等待时机,坚决出击。
所以,最后一样东西,就是决断。
项羽和韩信都是典型的“军神”,百战不殆,按理说当大将的人,理应该坚毅果敢,斩钉截铁。
但偏偏史书上,对他们的评价都是优柔寡断。
史记里还专门借他人之口在批评韩信时,说了一段经典的话:犹豫的狮子不如决死的蜜蜂,龟缩的大力士还不如敢于出击的小孩子。
都到”大器“这个年纪了,如果做人做事还犹犹豫豫,游移不定,要等到退休了才敢下决定吗?
一定要坚信,你做任何决定的这一天,都是往后余生的第一天。
更要认识到,要做成事,没有不付出代价的。
消极的人总是正确,只要不主动做抉择,就永远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和后果。
但做成事的人,一定是不怕牺牲的人。
一个人的成熟,不仅在于敢做选择,更在于有勇气去承担选择的后果,无论好坏。
因为,如果坏了,只要能克服心魔,还是可能再来一遍的。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项羽到死也没想明白的原因,因为他无法承担自己失败的后果。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次失败后就不再敢尝试了,那就永远再也没有证明自己的可能了。
——
最后多说一点。
庄子说过一句话:夫积水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也就是说阅历不够的人,哪怕站上了非常大的舞台,也hold不住全场。
一个太早得志的人,太轻易就获得初步成功的人,往往会在不远的将来去补回那些该经历的挫折,如果这些挫折承受下来,那就是在不断走向成熟,如果没有承受下来,就可能变成昙花一现的伤仲永了。
还记得,早些年那些媒体吹捧的”90后CEO“、“流量小鲜肉”吗?
而一个晚成的人,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工作、生活磨砺,如果还有勇气,还有斗志,还有心力。
还在不断修炼自己,大志不忘,敢于决断。
只要一有时机,就可能一朝得志,浴火重生。
公元前196年。高祖回到故乡,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
酒酣耳热之际,高祖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坎坷,忍不住饱含热泪,一面击筑,一面高声唱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