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又被谁偷窥了隐私?

人类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步入文明,我们逐渐高素质化,也在实现温饱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一些额外的个人权利。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利、包括一些弱势群体的额外权利……

唯独隐私权似乎是个尤其奇怪的东西,尽管我们在不断争取,但结果仍旧背道而驰,可以说当今互联网上的每一个人,都几乎没有个人隐私。人类发展越是超前,隐私便离我们越远。

先从最浅显的例子说起。最近这样的社会新闻越来越多了:某女子A在丈夫的外卖app上发现了xx酒店的外卖记录,追问下来竟发现丈夫外遇多年。某女子B在男朋友的打车软件上发现了前往xx酒店的打车记录,并发现其两个小时后从xx酒店折返,追问下竟发现男友嫖娼多次。

这样的事例放在过去似乎显得十分不可思议,但眼下竟成为了当代抓奸的最常用手段。

再举一个细思恐极的例子:

 《纽约时报》曾做过一个有关于人肉搜索实验,有一年美国在线将一个65.7万的用户信息匿名了。但纽约时报还是在短短几天内通过“60岁的单身男性”、“有益健康的茶”、“利尔本的园丁”等等综合考虑,锁定到了这个人——一个住在佐治亚洲的寡妇。

包括近日引起热议的QQ偷删用户相册内图片的事件:有多位阅文作家爆料称,他们在QQ群聊的过程中保存到手机里的照片,会立马被QQ软件自动偷偷删除。据说只有安卓会被删除,IOS获取不到权限。

QQ方面回应称:经核查发现,这是华为手机自带的拦截照片删除功能对QQ自动清除自身缓存数据(比如图片编辑过程中产生且用户未保存的临时图片)的提示。华为方面则表示:是QQ没有按照规范添加.nomedia属性,导致缓存图片在相册内显示,被用户看到,产生了被删除的误会。

这是一个互相甩锅的过程,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腾讯需要面临的信任危机。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一个人的个人隐私,比你想象中更简单。可能仅几百元就能查到你的个人通话记录、银行流水等。而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因分摊到各个求知者身上,成本将会更低。一个明星的身份证号、航班号,往往只需几块钱就可获知。

事实证明,你在网络上留下的那些印记,早就已经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商家通过购买消费者在网络留下的种种行为,进行分析,进行针对,再重新对你实施呈现。

当你打开淘宝,发现那件称心如意的外套就出现在首页的时候内心是怎么想的?这到底是你想去买的呢,还是淘宝想让你买的呢?到底是你在使用app,还是app在操纵你呢?

在座的应该都知道,因为一些不方便展开讨论的原因,国内安卓用户一直以来都面对着一个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样一个APP,安卓比ios需要更多的权限,而同样是安卓,国内版比国际版需要更多的权限。就说吃鸡吧,国际版申请了14个权限,而国内版竟申请了31个权限。

国际版的14个权限

国内版申请权限高达31个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APP索取权限都是为了偷隐私,我们愿意相信大部分软件都只是为了实现正常的功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索取的权限越多,用户隐私暴露的风险也就越高。

除了权限要求过多以外还有让用户深恶痛绝的自启动、链式启动,这些骚操作不仅仅是电池终结者,还是造成隐私暴露的最大漏洞。

前不久小米公布了MIUI12一个万众瞩目的新功能,“空白通行证”。

MIUI采用空白的身份去供app读取、而非真实信息,大大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益。

除此以外,还推出了一项隐私新功能:照明弹

照明弹是把app背地里干的一些事儿给一项一项记录下来,于是乎立刻就有些软件被“显形”。比如在知乎引起热议的起点:

(图源:知乎用户@打乱胡说)

甚至是虎扑:

(图源:虎扑用户@金州人体运动学专家)

小米这次的革新在软件生态环境里的贡献是具有突破性的,但也磨难重重,毕竟MIUI出了不到一周,就已经有部分流氓软件想出了对策,MIUI用户已经开始出现了用“空白通行证”就无法使用某个软件的情况。只能说流氓会武术,挡也挡不住。

(真假未知)

结语

在“尊重隐私”尚未成为公众教养并登上教科书的前提下,国内软件的现状不会就这样简单的解决。但小米的举措无疑是敲响警钟,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必须要早日醒来,了解情况,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毕竟没有人愿意被这个男人代表吧

在用户意识越发成熟的当下,从功能到性能,从性能到安全,客户对自我价值保护的意识越发提高,围绕这块的质量如何提高呢?

DevSecOps势必流行!

TestOps|测试运维

精益流程 赋能技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