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诗歌《闻雪炉师避难入关》欣赏
王权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更替,风雨沧桑的时代,一生除因慈禧召见进京,主要活动范围在陕甘地区,但是他的几位主要老师陈世镕、龚任臣、杨维屏、陈墉都是南方人,这几位来自南方中国文化学术重心地区的饱学之士,使王权有幸接受到当时在内陆来说极为难得的良好教育。可以说王权的学术诗文成就,就是徽学、闽学、江淮学在陇上播下的种子取得的成果。
陈世镕(1787-1872),字雪楼,又字雪炉,一字大冶,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甘肃岷州(今岷县)知县、陇西古浪(今古浪县)知县,以简敏为治,甄选寒俊,后以病辞归,筑室天柱峰下读书著述至老不衰。有《求志居诗文集》三十六卷、《求志居唐诗选》、《求志居经说》五十卷、《皖江三家诗钞》四卷等,传见光绪《重修安徵通志》卷二二三《文苑传》。
王权在考取秀才后因陈世熔赏识而收王权为自己的学生,使王权在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据王权《上陈作甫书》中的记载“戊戌应府试,受知雪炉师,时携至会
城,教以文”,王权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秀才,当时考试是在巩昌府(今陇西)。王权早年就表现出不俗的才能,在考秀才的时候,陈世熔是主考官,他发现考生当中有两位杰出青年,一个是伏羌王权,一个是武威李铭汉。在考试结束后,他就决定收二人为徒,延揽到他任职的古浪县接受了五年的教育。陈世熔从诗歌、文章创作到治学、再到为官,都对王权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王权作品,其诗歌崇唐尊杜,古文唐音琅琅,其文学风格深受陈世熔影响。王权吏治简洁务实,刚明廉峻的形成,也有老师陈世熔的影子。
王权和陈世熔的师生情谊就是从府试后开始的。因受陈世铬的赏识,跟随其读书作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后陈世镕去官归里,在太平天国进入安徽的时候,陈世镕只好再次离开家乡,带领家人入陕甘避难,于咸丰七年(1857)前后至兰州。到兰州后,陈世镕写信给昔日弟子王权、李铭汉,希望他们能到兰州一聚。李铭汉如期前来,王权此时主讲宁远书院,因病未能即刻动身,待他到兰州后,陈世镕已离开兰州,到了西安。二人对此事颇感遗憾。
王权《闻雪炉师避难入关》四首就是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之情,并为老师已到“衰年”仍然不得安居,为避兵乱奔波逃难而感到痛心。诗下自注云“丁已岁作”,丁已岁即1857年。
“万里氛尘路,衰年杖策来。渡江惊篝火,入陕防池灰。忆带关云去,仍占楚雨回。莲峰重着屐,东望几徘徊。”
第一首对老师不能安享晚年,还要千里奔波感到痛心。衰老之年,拄着拐杖躲避战乱,渡江入陕,沿途战火惊心,陕西也遍地是兵火之后的池灰。(池灰,典出《搜神记》卷十三。昆明池的黑灰是“劫烧之余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曾经带着关外的云离开若干年后又携楚雨回到陕甘宦游旧地,什么时候能重新回到莲峰山(陈世熔家乡的镇子叫莲峰镇)下的故乡,谁也不知道答案,只有东望故土徘徊在逃难路上。
旧治花犹满,烽烟未逮秦。淮南无净地,陇右去依人。国有艰危运,天留著述身。河桥一带水,聊足浣征尘。
第二首是对老师的安慰:战火尚未殃及陇上,老师古浪旧县衙故居里的花草仍然在开着,既然淮南故乡没有一片净土可以容身,就到陇右暂居一时。国家遇到了危机恶运,但是上天仍然有意留下老师著书立说。古浪河的水可以洗去老师从福建奔波而来的衣尘。
往日苍松署,良朋庆盍簪。文探班马奧,经抉郑王心。小子偕狂猬,高言洞古今。岂知一分手,感事各沾襟。
第三首是对往事的回忆,王权追忆昔日拜在陈世镕门下读书的情景。在古浪县衙朋友相聚,老师有司马迁和班固一样的文采,有郑玄王肃一样的学问。苍松指古浪,汉武帝时期曾经在这里设苍松县。(盍簪指朋友聚会,《易·豫》:“勿疑,朋盍簪。”王弼注:“盍,合也;簪,疾也。”孔穎达疏:“群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盍簪”指士人聚会)老师的学问让每个人折服赞叹,而自己则因为年少狷狂,也敢于高谈阔论,老师也不责怪。现在回忆起来感到惭愧。和老师相处的日子那样短暂,分手后就再也没有相见过。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泪水沾湿了衣襟。
贱子垂髫日,提携早被恩。春风空尽力,小草尚浮根。水有蛟龙阻,陆闻
豺虎屯。何时戎马息,执靮返江村。
第四首作者又回忆早年受教的情形,表达了渴望战争早日结束,祝愿老师能早日返乡的意愿。贱子是作者自称,垂髫指幼年,作者受教于陈世熔时,年十六岁,这里形容很小的时候就拜陈世熔为师,受到恩师的提携。但是老师的春风化雨,并没有让自己这根小草成长为大树,至今仍然像浮萍一样在飘泊,事业无成。在这样一个水路有蛟龙潜伏,陆路有豺狼虎豹窥伺的险恶环境里,不知道何时战乱平息,祝愿这一天早日到来,使老师能骑马还乡。(执靮指牵马缰,借指骑马。)
王权知道老师在兰州后,看望时因病动身迟,当赶到兰州时陈世熔已经离开兰州到了西安。接到王权寄诗,颇为动容,为王权和李铭汉做诗八首,诗歌中对二人寄予厚望,对他们的人品学问诗歌颇为赞赏:
忆昔来雍凉,佳士颇罗致。匠石选轮囷,九方相骐骥。
独子与李生,臭味两相契。立身必古人,读书见大意。
一介取不苟。久要言是记。笔下有风云,眼底无富贵。
肝胆真吾徒,文学亦高第。百代有良史,独行子当置。
诗中对自己的两位得意门生作出的很高的评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