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安,复活的地下军团
寻梦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必到之处。离开华清池,我赶往骊山东端山下的秦始皇陵。在骊山要说其盛名之最,其实并非来自宗周礼乐,也不是来自汉风唐韵,而是陵旁那一尊尊铁骨铮铮的兵马俑。
据说,秦始皇兵马俑是当地村民劳作时偶然发现的。1974年,生活在帝陵旁的杨姓村民打井时,意外地挖掘出了许多陶俑碎片,正巧有一文物考古人员路过此处,从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出现在世人面前。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即位起就开始陵园的建造,由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大将章邯负责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其实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兵马俑坑坐西向东,三座坑呈品字形排列。据说,俑坑之所以面向东方,这是因为秦国位于中原的西面,与其为敌的六国均在秦国的东方,俑坑中的大秦虎狼之师也就面向东方,随时准备在蔽日的旌旗下消除六国的威胁。
根据发掘的先后,秦始皇陵的三座俑坑分别命名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当我走进一号俑坑,看到脚下巨大的军阵,立即感受到了兵马俑带来的心灵震憾。
俑坑内是一个泥塑的兵马俑世界,在这里可以嗅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这些默默守卫着皇陵的兵俑,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展现出了大秦帝国昔日的辉煌。
一号俑坑是最早发现秦俑的地方,也是博物馆内规模最大的展区。在呈长方形的俑坑内,有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组成规模庞大的阵容。
整个坑内的秦俑队伍披坚执锐,阵容严整,气势磅礴,仿佛就是一队临阵的军队,就等着战鼓擂响便冲锋向前。游人在参观栏的旁边涌动着,拿着拍摄工具不停地拍照。我站立在栏边认真地观看着那俑坑中的秦俑。
秦俑在神态上显现的栩栩如生,在个性的刻画中显得逼真、自然,富有生气。这些秦俑的脸型、胖瘦、年龄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秦俑可谓是千人千面,其面孔无一是相同的,可以说每一尊秦俑在世面上都是唯一的绝版。
在这规模宏大的军阵中,有头戴长冠,身着长甲,手执兵器的军官俑。有头带软帽,身穿袍服,外着铠甲,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兵俑。有头挽发髻,身穿战袍,手持弓弩,背负铜镞的弩手俑。有头系长冠,身着铠甲,双手紧握缰绳的驭手俑。
即使在进入展厅前观赏过无数的兵马俑照片,也不敌踏入展厅内面对这真实的秦俑带给你的那份震撼和感染力。我被这场景所震撼,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就是这样列队站立,整装待发,这是一种多么壮观的场面。
参观秦俑时只要心中装着历史,秦俑在眼中已然变成一队队铸就辉煌的身影。历史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闪现,我仿佛置身在远古的战场,大秦的旗帜风中猎猎,车马萧萧,刀光剑影。
这是一支复活了的地下军团,他们是天生的战将,他们是凶猛的虎狼,这支军队曾让无可阻挡的战车辗碎了腐朽的六国与陈旧的时代,用铁蹄串起了一副完整的华夏版图,八荒六合唯秦军不破,他们与大秦从此永载史册。
参观间可以看到俑坑内只清理出一小半的文物,考古工作仍然在进行着。坑壁上可见许多焦黑的痕迹,由此证明俑坑曾经遭遇过一场大火的洗礼。据说,当年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烧掉了阿房宫和秦皇陵。
《汉书》记载“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这把火是项羽入主咸阳犯下的重大政治性错误,它烧掉的不是秦宫,而是人心,把一个到手的江山送给了刘邦。
从一号俑坑出来后,我走进了二号俑坑。二号坑呈曲尺形,它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却更加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三座俑坑中军阵最为壮观的一座。
二号俑坑的军阵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混合军阵。可以说二号坑是秦军的精锐部队,是最有战斗力和杀伤力的军阵。也许是二号坑属于边挖掘边开放的状态,坑内大部分尚未挖掘,无法看到壮观的混合军阵。
据考证,在二号坑内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二号坑展厅的亮点也只有厅边陈列的最具代表性的兵马俑,以及在俑坑内出土的各种青铜兵器。
这尊跪射俑在出土的秦俑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尊,它是惟一未经人工修复的陶俑。除跪射俑外,其它的秦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据考证,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通道式土木结构,当棚顶塌陷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跪射俑之所以能保存完整,主要还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这尊将军俑是出土的级别最高的秦俑,将军俑体魄魁梧,昂首挺立,注视着前方。他头戴双卷尾冠,身穿双重长襦,外披鱼鳞铠甲,双肩及前后胸甲上缀有花结。下身穿长裤,脚穿方口翘尖履,双手交垂身前拄一把青铜长剑,一看便知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将。
鞍马骑兵俑是二号俑坑中所特有的,骑兵俑一手牵拉缰绳,一手提弓,俑和马的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似。细看,陶马背上塑有鞍鞯,却没有马蹬,据考证当时的骑兵还属于发展的初级,马蹬尚未发明。
骑兵俑的装束与其它的兵俑有所不同,这主要是与骑兵的战术特点有关,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上衣,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外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脚穿短靴。
军官俑按其级别分为下级军吏俑和中级军吏俑,军吏俑由于兵种的不同,所穿着的服装也各不相同。这是一尊从二号俑坑的弩兵阵中出土的中级军吏俑,该俑身穿长襦,外披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缚着粗壮的护腿,头戴长冠,冠带尾垂于胸前,面容严肃,神态恭谨。
二号俑坑的弩兵阵中的立射俑属于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装束和姿态都基本相同,其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秦俑左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双足成T字形,左腿微弓,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半举,右臂曲举于胸前。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昂首凝视左前方,这种立姿应是持弩准备发射弩箭的动作。
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呈凹字形的俑坑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尊武士俑,南厢房内有恺甲武士俑42尊,北厢房内有铠甲武士俑22尊。
另外,坑内还出土铜殳三十件。在三号俑坑中还有名为铜殳的兵器,唯独不见弩、矛、戈、戟等兵器,而殳在战国时期也只是做为仪卫的武器,这说明三号俑坑的武士俑是手持铜殳担任警卫的仪仗队。
从三号俑坑内部的布局来看,这里应是秦俑陪葬坑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三号俑坑是唯一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因此这里发现的陶俑身上留下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也比较鲜艳。
据说,当年的兵马俑都有鲜艳的彩绘。在发掘时陶俑出土后,由于氧化作用使陶俑上的颜色瞬间消尽,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透过坑内那一张张落尽沧桑的面庞,我感受到了历史遗留下的厚重之美。
三号俑坑是所有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但是这里的陶俑大没有头。据说,当地的村民在秦俑博物馆围墙外挖掘出半个俑头,考古人员将俑头拿回去比对,却对到了三号坑的俑上,这就证明了三号坑曾经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坑内的秦俑被大量破坏后,俑头也被打碎丢到了坑外。
离开兵马俑博物馆,我来到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土堆在绿树环抱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据说,秦始皇陵的封冢堆原高约115米,随着数千年风雨的冲刷,现今仍高达76米。
据传,曾经的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垣,在封冢堆下建有华丽的地宫,宫顶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有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地面部分已无法分辩,依稀留下了残存的遗址。据考证,秦皇陵的地宫仍保存完整,数千年来未曾盗掘。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挥剑决浮云,雄霸天下扫六合的帝王,死后也把叱咤风云的气势带进了冥冥世界。无从说起那皇陵深处,就看那陪葬俑坑中的兵马俑,足可张显大秦帝国的奢华。
漫漫黄土,掩埋了杀伐岁月的情仇。泱泱渭水,冷却了战火灼烧的热血。这支令东方六国胆寒的黑色铁流,在秦始皇化为历史尘埃时,也随着他的主人成了这黄土高原的魂魄。
当尘封数千年的军阵再次重见天日时,这群虎狼之师遗荡在远古的灵魂,得以在这个两千年古人无法想象的,更加宏大文明的时代里得到永恒。这一支复活的地下军团仍然以忠实的秦军将士之名,在这里尽忠职守,守护着他们的君上,守护着永恒的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