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赏析 | 县令挽纤
原文
何易于尝①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④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⑤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⑥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
- 尝:曾经。
- 治所:指地方政府驻地。
- 索:寻找。
- 笏(hù):古代官员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 方:相当于“正在,正当”。
- 隙:指时间。
译文
何易于曾经担任益昌县的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驻地有四十里远。有一次,江南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光明媚,从上游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船沿着江向东驶去,来到了益昌县附近。刺史就下令找一些百姓来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与几个人一起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就问他什么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喂养春蚕,一点儿时间都不能损失。我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什么事做,可以来承担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下船,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文言知识
说“索”:本义指绳子。古时大者为索,小者为绳。
“索”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搜索”、“寻找”。如上文“至则索民挽舟”。又如,《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指“要”、“讨取”。如《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又如,“索战”,“勒索”。
- 指“独自,单独”。如“离群索居”指“离开大家,孤独地生活”。
人物介绍
何易于:唐朝人,最高官职为县令,北宋欧阳修等合撰的《新唐书》中专门将其列入《循吏传》。何易于在益昌(今四川广元)任县令期间,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在他离任的那天早上,城内百姓家家户户门前置放一碗清水,以褒扬其清正廉洁。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他的事迹。
出处
唐·孙樵《孙樵集》
启发与借鉴
何易于勤政爱民,一身正气,面对上司的扰民行为,巧妙地予以抵制,让其自惭形秽。孙樵在《书何易于》中曾说:“使何易于不有得於生,必有得於死者,有史官在。”果然,《新唐书》将何易于作为廉吏立了传。
何易于在益昌勤政清廉的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玄妙之处,为官者只要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一些事实、谋一些福利,他就一定会被老百姓所铭记!
(本文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