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真实清末士兵
清代兵制,大体可分为旗兵与汉兵两类。
旗兵是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兵制,汉兵则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
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2年),有清一代的兵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八旗和绿营兵制、勇营制度以及近代兵制。
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代前期的正规军。本组老照片拍摄的是清末的士兵。图为清末的勇营兵。
清代,'兵'是朝廷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和绿营,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
'勇'也是兵的一种,是临时招募的军队。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招募乡勇组建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
清末的士兵,仍以弓箭为主要的武器装备,而此时的西方列强早已进入热兵器时代。
清末的军官和士兵,手持各种奇形怪状的兵器,像极了戏台上的道具。
清末的军队使用的抬枪。
抬枪早在鸦片战争时清军就已大量装备,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
当时的江南制造局制造的边针后膛抬枪,枪全长2.4米,重13.2公斤,使用时需要两人合力,极为笨重不便。
清末的士兵,不仅装备低劣,兵员素质也很差。
清末北方地区的清兵,他们手里拿着藤制盾牌,这样的盾牌在冷兵器时期可以挡刀挡箭,但进入热武器时代后,这样的盾牌在枪炮面前沦为笑话。
清末一名手持鸟铳的士兵,鸟铳,又称鸟嘴铳,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
明嘉靖时传入,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
清末的军官和士兵,依靠这样的士兵去保家卫国,后果可想而知,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末屡战屡败,备受屈辱的原因了。
赞 (0)